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纺织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的演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利用投入产出理论研究了2002—2015年中国纺织产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及其演化趋势。由产业关联效应可知,纺织产业与上游产业农业、化学工业和下游产业服装业长期保持着密切关联,而且与信息产业的后向关联日益密切。由产业波及效应可知,2012年后纺织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开始下降,纺织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是受到国民经济增长拉动。由最终需求效应可知,纺织产业一直最依赖净出口,消费次之,投资最小;消费对纺织产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纺织产业;产业关联;产业波及;投入产出
  中图分类号: F426.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Abstract: The industry linkage, industry spread and evolutionary trend of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during 2002-2015 are studied with the input-output theory. According to industry linkage effect, the textile industry has long been closely related to its upstream industries(agriculture, chemical industry) and downstream industry(clothing industry) for a long tim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is increasingly close. It is known from industry spread theory that, the role of textile industry in national economy began to decline from 2012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xtile industry is more driven by national economy. Based on final demand effect, net export contributes the largest to textile industry, followed by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Consumption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textile industry. At last, some related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China; textile industry; industry linkage; industry spread; input-output
  作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行业,纺织产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居民就业、城镇化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供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纺织产业各部门的发展势头并不一致,增长速度有高有低。2017年中国纺织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较2012年增长12.01%,其中棉纺织业增长2450%,非织造业为21.79%,麻纺织业、丝绢纺织业和针织业分别增长13.32%、8.31%和6.12%,毛纺织业和化纤织造业则下降了1.31%和17.41%[1-2],因而各部门在纺织产业中的比重得以不断调整。这种调整直接推动了纺织产业结构的演化,进而对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产生关联影响,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此一来,研究中国纺织产业与其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有着较高的实际价值与意义。
  研究具体产业与其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效应主要从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两个角度展开。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波及是指某一产业发生变化时,引起与之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变化。以投入产出平衡式为计算依据,学术界主要利用投入产出法研究具体产业与其上下游产业的产业关联程度与产业波及程度。国外学者开展相关研究较早,相关成果分散在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特定行业[3-4]的研究中。得益于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国内学者对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产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的研究[5-6]、某一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国内外对比研究[7-8];利用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对具体经济问题的研究,如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9]、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10]等方面。
  但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研究在纺织产业的应用研究尚未得到足够关注,尤其对中国纺织产业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文献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尚未形成体系,相应的研究成果也较为有限。王江芳等[11]在研究2002—2007年中国纺织产业的产业关联及产业波及效果时选取的指标偏少,且数据时效性不足。赵绪福[12]仅研究了纺织产业与农业纺织原料的产业关联。常利娜等[13]仅对中国纺织业的产业影响力进行了定量分析。盛龙[14]和张建磊等[15]分别研究了浙江纺织服装产业和新疆纺织产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其中后者综合梳理了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归纳总结了相关研究指标体系,但二者的研究并未涉及国家层面的纺织产业。
  为弥补上述研究的不足,丰富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研究的内容,本文以中国纺织产业为具体研究对象,采用2002—2015年发布的中国投入产出表为数据来源,综合运用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研究方法体系,定量分析中国纺织产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研究中国纺织产业与其上下游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及其演化轨迹,探讨纺织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变迁,为纺织产业优化升级提供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纺织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产业关联
  产业关联按生产工序的前后可以分为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后向关联是从投入角度分析某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影响,指该产业对那些向其供应产品或服务作为其中间消耗的产业或部门的影响,分为直接后向关联分析和间接后向关联分析。直接后向关联分析一般采用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αij又称为投入系数,其经济含义是生产单价值j产品所消耗的i产品的价值量。其计算方法是依据投入产出表,将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去除它所消耗的各种投入要素的分量。直接消耗系数反映了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生产联系,这些联系是通过中间投入或中间消耗发生的;数值越大,就说明这两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越紧密,其公式为:
  
  1.2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所用的纺织产业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7454—2017)界定的纺织产业(两位数代码为17),不包括服装产业(两位数代码为18)。
  本文评估中国纺织产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所用的数据均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下属的中国投入产出学会所编制的《中国投入产出表》。考虑到2000年之前的投入产出数据由于时效性太差,因此本文仅使用2000年之后的投入产出表数据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包括2002、2007、2012年的正表和2005、2010年的延长表。依据投入产出表的发布惯例推算,2017年的正表预计在2020年发布,故本文所能使用的最新数据是2015年的,全部数据的时间序列为2002—2015年。
  
  2 中国纺织产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2.1 后向产业关联分析
  2015年为纺织产业提供直接中间消耗产品的前5位产业部门分别为纺织业、农业、化学工业、信息产业、批发零售业,直接消耗系数之和为0.755 4(表1),说明纺织产业的后向关联产业比较集中,它们提供了75.54%的纺织产业生产要素。纺织业对其自身的中间产品消耗是最多的,2015年直接消耗系数为0.4011,说明纺织产业的生产非常依赖前几道内部工序提供的半成品。紡织产业对农业的依赖程度是除其自身之外最高的,农业为纺织产业的生产提供了超过20%的中间产品,原因在于农业为纺织产业的生产提供了棉、麻、丝、毛等主要天然纤维原料。化学工业同样为纺织产业提供了大量生产原料,占据了第3的位置。信息产业紧跟在化学工业后面,排在第4位,说明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在纺织产业生产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纺织产业的智能制造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同时,纺织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表2)最多的前5位产业部门基本未发生较大变化,前3位中依然是纺织业、农业和化学工业,只是批发零售业退出了前5,食品和烟草业进入了第4位,信息产业则居第5位。
  从后向产业关联的演化趋势来看,纺织产业与为其提供直接中间消耗产品的前5位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之和从2002年的0.640 6增加到2015年的0.755 4,表明纺织产业与这些产业部门的后向关联程度不断增强与巩固。纺织产业与其产业自身、农业、化学工业长期保持着较高的后向关联程度,其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始终在国民经济42个行业部门中排在前3位,表明纺织产业在生产活动中最为依赖3个产业部门提供的中间产品。农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从2002年的0.132 5逐渐增大至2015年的0.212 8,说明纺织产业对天然纤维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与天然纤维纺织业不断扩大的行业规模相一致。电力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从2002年的第4位直接跌出2015年的前10,说明纺织产业在集约化生产和节能减排方面的巨大进步,显示出电力对纺织产业发展的制约已大为减弱。信息产业从2002年的前10名之外到进入2015年的第4位,表明纺织产业信息化水平的显著提高。纺织产业与批发零售业从2007年开始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后向产业关联,直接消耗系数波动不大。
  2.2 前向产业关联分析
  2015年纺织产业为其提供中间产品最多的前5个产业部门分别是纺织业、服装业、化学工业、造纸业和文教用品业、电气设备制造业,其直接分配系数之和约为0.800 0(表3),表明纺织产业的前向产业关联高度集中于这5个产业部门。其中,纺织业和服装业位列直接分配系数表的前2位,直接分配系数之和达到了0.697 3,表明纺织产业约70%的中间产品都供给了纺织业自身和服装业生产使用。作为纺织产业直接下游产业的服装业直接分配系数达到近0.300 0,凸显服装业对纺织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纺织业、服装业、化学工业、造纸业和文教用品业的完全分配系数(表4)仍然居于前5位,说明这些产业部门的运行状况对纺织产业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与直接分配系数不同的是,2015年纺织产业的完全分配系数表中位于第4位的是邮政业,说明邮政业对纺织产业产品的使用主要依靠间接消耗作用。
  从前向产业关联的演化趋势来看,纺织产业为其提供直接中间消耗产品的前5位产业部门的直接分配系数之和从2002年的0.649 5增加到2015年的0.795 9,表明这些产业部门与纺织产业保持了长期而紧密的前向产业关联,而且这种联系得到了进一步强化。2002—2015年间纺织业和服装业基本上是消耗纺织产业产品最多的两个部门,它们的直接分配系数之和从2002年的0.5489一直增加到2015年的0.697 3,说明纺织产业对其产业自身及服装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重。化学工业的直接分配系数从2002年0.008 1不断增大到2015年的0.050 7,目前位于直接分配系数表的第3位,显示出化学工业对纺织产业产品的消耗越来越大。造纸及文教用品业的直接分配系数也从2002年的0.013 0逐渐增加到2015年的0.038 6。与之相反的是,其他社会服务业、其他制造业的直接分配系数排名不断下降,已经从2002年的前5跌出2015年的前10,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产业也已从第4位跌至第9位,显示出这些产业部门与纺织产业的前向产业联系越来越小,对纺织产业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弱。同时也应看到,第三产业已经基本退出前5位,目前对纺织产业发展拉动最大的产业是制造业。   通过分析纺织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可知,纺织产业与纺织业自身、农业、化学工业长期保持着较高的后向关联程度,而与纺织业自身和服装业则保持着较高的前向关联程度,说明纺织产业始终需要重视上游原材料的供应与下游服装的生产。与信息产业的后项关联程度的增强表明纺织产业信息化水平的显著提高,纺织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益于信息产业的技术进步。2015年直接分配系数表的前5全部为制造业产业部门,说明制造业已经成为拉动纺织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3 中国纺织产业的产业波及分析
  3.1 影响力与影响力系数
  2015年纺织产业影响力为3.536 6(表5),表明纺织产业每增加1万元的产出能带动国民经济增加3.536 6万元;影响力系数为1.121 9,表明纺织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21 9倍,纺织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强。从演化趋势来看,纺织产业的影响力在2002—2015年先上升,后基本稳定在3.5左右;影響力系数则从2002年的1198 1下降至2015年的1.121 9,显示出纺织产业的影响力虽然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存在下降的趋势,这在纺织产业的影响力排名中得以体现。2002年的第10名说明纺织产业当年尚能进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行业前10名,甚至在2005年达到第9名,但随后排名不断下降,到2015年已降至第16名,说明纺织产业的发展速度已逐渐被其他行业超过,这也意味着纺织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逐步下降,反映出中国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调整,传统产业进一步做好自身定位。
  3.2 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
  2015年纺织产业的感应度为3.701 5(表5),表明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每增加1万元的产出能带动纺织产业产出增加3.701 5万元;感应度系数为1.174 2,表明纺织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感应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74 2倍,纺织产业受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大。从演化趋势来看,纺织产业的感应度在2002—2015年稳步上升,感应度系数波动较大,但均大于1,表明纺织产业的感应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纺织产业感应度与感应度系数的排名目前呈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14名下降至2015年的12名,说明纺织产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
  通过对比纺织产业的影响力、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感应度系数可以发现,在2012年之前,影响力、影响力系数均大于感应度、感应度系数,说明2002—2010年纺织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要强于国民经济对纺织产业的拉动作用;在2012年之后,感应度、感应度系数开始大于影响力、影响力系数,说明2012—2015年国民经济对纺织产业的拉动作用要强于纺织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由此可以判断,在2012年之前,纺织产业属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行业;而后,纺织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是受到国民经济增长拉动,纺织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开始下降。
  
  4 中国纺织产业的最终需求效应分析
  投入产出理论中最终需求由消费、投资及净出口(出口与进口的差值)组成。产业最终需求效应即是指具体最终需求项目对某一产业的产出的影响,主要用生产诱发额、生产诱发度和依赖度系数表示。
  在2002—2015年,消费的生产诱发额(表6)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仔细分析后发现2002、2007、2012年的数据明显有别于其他年份的数据,原因在于这3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为正表,数据较延长表更为准确、可靠;而且投资与净出口的数据结果也呈现这一趋势,因此,本文在分析数据结果时将其分为2002、2007、2012年和2005、2010、2015年两类,分别进行研究。
  消费的生产诱发额和生产诱发度在2002、2007、2012年和2005、2010、2015年均呈现上升趋势,表明消费对纺织产业产出拉动作用在逐步增大,扩大消费有利于推动纺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投资的生产诱发额和生产诱发度在2002、2007、2012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在2005、2010、2015年却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说明纺织产业的发展在2007年左右经历过一个时期的投资热潮,这与《多纤维协定》废除后,不断扩大的外贸需求推动企业扩大投资有关。净出口的生产诱发额和生产诱发度在2002、2007、2012年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而在2005、2010、2015年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表明净出口整体上对纺织产业的产出拉动作用在增大。
  从各项目的依赖度系数来看,在2002、2007、2012年消费的依赖度系数在0.37左右波动,投资的在0.06左右波动,净出口的在0.56左右波动,显示出纺织产业一直最依赖净出口,消费次之,投资最小,这也与现实情况相一致,纺织产业基本上是一个出口导向型产业。消费的依赖度系数在2015年为0.398 3,说明消费拉动的纺织产业产出增长份额已接近40%,意味着消费在促进纺织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出口压力增加的态势下,扩大消费对优化纺织产业需求结构意义重大。投资的依赖度系数一直偏低,表明纺织产业对投资的依赖作用相对较小,更多的是依靠出口和消费刺激产出增长。
  
  5 结 论
  本文利用2002—2015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研究了中国纺织产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分析纺织产业与其上下游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及其演化趋势,探讨纺织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变迁,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由产业关联效应可知,纺织产业与纺织业自身、农业、化学工业长期保持着较高的后向关联程度,与其自身和服装业则保持着较高的前向关联程度;纺织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后项关联程度明显增强;制造业已成为拉动纺织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由产业波及效应可知,纺织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开始下降,2012年之后纺织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是受到国民经济增长拉动。由最终需求效应可知,纺织产业一直最依赖净出口,消费次之,投资最小;消费对纺织产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2015年已逼近40%的份额。   因此,纺织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始终需要重视上游原材料的供应与下游服装的生产,进一步加强与信息产业的协同合作,扩大服务业对纺织产品的使用,避免过度依赖制造业;找准自身定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产能升级;积极扩大消费,优化需求结构,继续服务好国民经济发展。
  PDF下载参考文献:
  [1]孙淮滨. 2012/2013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3: 292-295.
  SUN Huaibin. China Textile Industry Development Report: 2012/2013[M]. Beijing: 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 2013: 292-295.
  [2]孙淮滨. 2017/2018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8: 244-247.
  SUN Huaibin. China Textile Industry Development Report: 2017/2018[M]. Beijing: 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 2018: 244-247.
  [3]KELLY A, TIM B, IAN M, et al. Economic Interrelationships and impacts of the aviaion/aerospace industry in the state of florida using input-output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viation, Aeronautics, and Aerospace, 2015, 2(3): 1-58.
  [4]KHANAL B, GAN C, BECKEN S. Tourism inter-industry linkages in the Lao PDR economy: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 Tourism Economics, 2014, 20(1): 171-194.
  [5]王莉莉, 肖雯雯.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海洋产业关联及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分析[J]. 经济地理, 2016, 36(1): 113-119.
  WANG Lili, XIAO Wenwen. Industry linkage of marine industry and marine-land industry linkage development: based on input-output model[J].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36(1): 113-119.
  [6]吴三忙. 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研究: 以中国旅游业为例[J]. 产业经济研究, 2012(1): 78-86.
  WU Sanmang. An analysis of enterprise relationship and enterprise spread in the China’s tourist industry[J].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2012(1): 78-86.
  [7]李晓峰, 郑秉坤.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美国金融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问题研究[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0(3): 68-75.
  LI Xiaofeng, ZHENG Bingkun. Correlation of the financial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J]. Journal of Chang’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8, 20(3): 68-75.
  [8]黄桂田, 徐昊. 中国钢铁的产业关联效应及国际比较:基于投入产出表的研究[J]. 经济问题, 2018(11): 1-8.
  HUANG Guitian, XU Hao. The correlation effects of China’s iron and steel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based on input-output table[J]. On Economic Problems, 2018(11): 1-8.
  [9]杨成凤, 韩会然, 宋金平. 功能疏解视角下北京市产业关联度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J]. 经济地理, 2017, 37(6): 100-106.
  YANG Chengfeng, HAN Huiran, SONG Jinping. Analysis on the industrial correlation degree of Bei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functions dispersion: 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model[J]. Economic Geography, 2017, 37(6): 100-106.
  [10]陳东阳, 张宏. 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状态及其动态演进[J]. 东岳论丛, 2018, 39(6): 165-174.
  CHEN Dongyang, ZHANG Hong.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s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 division and its dynamic evolution[J]. Dong Yue Tribune, 2018, 39(6): 165-174.   [11]王江芳, 林栩. 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关联及产业波及效果分析[J]. 科技和产业, 2013, 13(1): 19-22.
  WANG Jiangfang, LIN Xu. Analysis on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the effect of industry spread of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J].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2013, 13(1): 19-22.
  [12]赵绪福. 农业纺织原料与纺织产业的关联及其发展分析[J]. 四川纺织科技, 2003(4): 10-15.
  ZHAO Xufu.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textile material with textile industry[J]. Sichuan Textile Technology, 2003(4): 10-15.
  [13]常利娜, 卓小芬. 中国纺织产业影响力的实证分析: 基于投入产出法[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6(S2): 33-34.
  CHANG Li’na, ZHUO Xiaofen.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based on input-output theory[J].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9, 36(S2): 33-34.
  [14]盛龍. 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分析: 以浙江省为例[J]. 科技和产业, 2012, 12(3): 24-27.
  SHENG Long. An analysis on industrial association and industrial spread of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a case of Zhejiang province[J].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2012, 12(3): 24-27.
  [15]张建磊, 陈羽洁, 刘蕴莹, 等. 新疆纺织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J]. 丝绸, 2018, 55(8): 60-67.
  ZHANG Jianlei, CHEN Yujie, LIU Yunying, et al. An analysis on industry linkage and industry spread of Xinjiang textile industry[J]. Journal of Silk, 2018, 55(8): 60-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18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