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只有繁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历来是我们评价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在这种认识下,许多语文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活跃,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自主学习、质疑讨论、合作交流、拓展探究等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让整个课堂说得热闹,看得美观,听得惬意,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自主学习;学生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3-0025-02
  【本文著录格式】刘彩云.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只有繁花[J].课外语文,2020,19(13):25-26.
  创造民主、轻松、浓郁的课堂氛围自然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该追求的,但课堂分外积极热烈,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能得到有效发展吗?《论语》有云:“过犹不及。”当我们满目繁花,繁花也只不过是平常,也一样会令人疲劳。
  下面笔者就几种课堂现象谈谈具体看法。
  一、课堂热闹非凡,实则空有形式
  (一)重讨论形式,不看讨论目的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合作探究”一直是热门话题、常见的教学手段。许多语文老师把“合作探究”简单地看成课堂大讨论,只看重形式本身,而忽略此环节的教学意义。在一堂高二的诗歌鉴赏课上,教师让学生讨论了三次,有两次要求学生起立。学生热情高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时人声鼎沸、桌椅喧哗。课堂氛围确实活跃融洽,但整堂课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刚坐下就站起,课堂刚安静,又开始喧闹。在如此状态下,学生哪有时间静下来思考?哪有鉴赏的心情与意识?不少学生不过赶下热闹、迎合场面罢了。语文课堂很多时候需要静心阅读时间,尤其是诗歌鉴赏课。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曾说:“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言外之意,便是高考阅体量的增加。高考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多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量增加了,阅读速度没提升,题目自然做不完,而阅读速度的提升必定在于课堂内外的“静阅读”。因此,课堂的讨论应当适量,且有的放矢,我们该给学生静下来思考的时间。
  (二)重课堂互动,不思教学内容
  学生上台展示也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往往学生的表现会成为课堂的亮点。笔者听过一节公开课,选择的篇目是《将进酒》,本诗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后面配有赏析文字。在教学中,教师抛出一个讨论话题:品读诗歌,请你谈谈本诗的情感变化及手法。从研读诗歌来看,这个讨论的话题还是很好的。经过讨论之后,四组学生代表便上台展示。但展示的结果是情感变化相同,手法大同小异。这是因为课文后面的赏析文字对此做了具体的分析。也就是说,在这堂课同一环节重复了四次。
  这足可见这次互动是没有必要的,这么长时间所研讨的内容完全可让学生花几分钟自我消化。
  这种无效的互动存在于许多语文老师的课堂。我们的课堂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整堂课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能对答如流。学生能如此固然是好,一则知识掌握得好,二则学习兴趣浓、学习氛围好。整堂课学生回答得如此快速,如此轻而易举,能不假思索就说出答案,
  身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也应思考:我们传授的内容值不值得细讲?我们设计的问题是否有层次?
  如果我们只重视课堂的互动,而忽略对教材重难点的思考,每堂课在“热闹”中度过,那长久之下,学生能收获什么?只怕这样教出来的学生的思想是苍白无力的。
  要想所提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吹皱一池春水”,教师就应钻研教材,设置明确而思辨、灵活而开放的问题。这样的互动才能围绕重难点进行,才能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
  二、教学活动丰富多样,实则学与练脱节
  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学用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练习环节能让学生巩固知识,学以致用,也能使教学环节更为完整。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为了活跃课堂,“练”这一环节出的题极为开放,而忽略了学与练的紧密结合。听过一堂高三第一轮复习课——语意表达要连贯。语意连贯题高考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本堂课,教师在前面半个小时里,重点讲了语意连贯的“话题一致”“顺序合理”两个角度。高三的课堂是比较枯燥、机械的,教师为了让课堂活跃起来,设置了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学案上给出一个文段,要求学生依此设计一道语意连贯的题,并分小组交流与讨论。当时有听课老师为此叫好,觉得此教学环节新,学生参与度高。但回顾整堂课重点讲了两个要点,而解答语意连贯题有六种以上的方法。从老师给出的这段文字来看,可以从多角度出题并应将学与练有效结合,学生才能切实有所得。
  三、多媒体板书貌似精彩,实则繁杂
  (一)多媒体面面俱到,内容多而杂
  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课堂容量。但有许多老师过于依赖多媒体,甚至以此替代了传统板书,将讲解的内容一一呈现在幻灯片上。如此,课件做得再精美也会让人眼花缭乱。
  有位老师讲授《小狗包弟》,黑板上就只有课文标题,其他的内容在课件上放映,幻灯片多而拥挤。以课堂小结的那张为例,上面的内容有:巴金其人、课文内容小结、主要手法总结、作文启示、2003年感动中国巴金颁奖词,当然还有一张巴金的照片。老师为了让知识点醒目,于是让字体多样、颜色纷呈。这样的幻灯片让学生关注哪里呢?一堂课的重难点又如何体现呢?还有的课堂则利用多媒体不时播放课文朗读或相关视频,如此,学生饱了眼福、耳福,但内心却会变得空虚浮躁,难以沉入到文本中去了。
  (二)板书形式美观,但无指导意义
  教师美观的板书在学生面前是最好的示范,它对学生的书写、学习态度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能画出很美观的图文结合的板书。有一位老师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时开始写板书。板书的主体是一个空心的十字架,中间写“集中营”,左、上、右、下分别写“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笔者在欣赏的同时也思考:一堂课中,板书充当怎样的角色?设计板书除了求美观,还应秉承怎样的原则?
  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还应遵循梳理文本的脉络、体现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等原则,能迅速有效地把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对学生具有指导意义,应该是在讲课的过程中逐步写成的。以上两位老师的板书没有体现教学重难点,甚至在课堂快结束时一笔而就,这让板书失去了实用意义。语文教师应重视课堂板书运用,并且能够将美观与实用有机结合起来。
  四、教师解析全面深入,实则喧宾夺主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但许多语文教师在分析难点、升华课堂时总喜欢唱独角戏,彰显个人风采。在《礼拜二的午睡时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一文中,主人公的儿子因偷面包被人枪杀,这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在小说中被小镇的人看成是小偷。某課堂上,随着探讨的深入,许多学生开始质疑这个孩子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偷,或许是在极度饥饿之下只想拿个面包吃。但在这时,教师打断学生的讨论与发言,开始大段发表自己的“演讲”,深度而思辨的言论,引来学生阵阵掌声。此时,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或者仅仅是观众或听众。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不能让自己成为课堂最耀眼的“明星”、最艳丽的花朵,而应以学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此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从以上的课堂实践看,语文课堂不能只有“繁花”。繁花多了只会沦为平庸,课堂只剩浮躁。繁花最美之时还在于它在素锦上点缀。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应多一点朴素本色,教师还需深度钻研,将课堂形式与内容有效结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32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