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藏强龙铜钼矿地球化学背景特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冈底斯成矿带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北,强龙矿区位于冈底斯成矿带西段,该段最具代表性的斑岩型铜矿床——朱诺。朱诺矿床的发现使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勘查区域向西延伸了数百公里,使其有望发展成为巨型斑岩铜矿带。然而,近年来勘查的强龙斑岩型铜(钼)调查评价,标志着冈底斯成矿带朱诺斑岩型铜矿床以西仍然存在斑岩型铜(钼)矿床,因而对强龙斑岩型铜(钼)矿床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元素分布特征;强龙矿区;西藏
  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20)16-0080-04
  Abstract: The Gangdise metallogenic bel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Bangong Lake-Nujiang River suture zone, north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suture belt, and the Qianglong mining area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section of the Gangdise metallogenic belt, which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orphyry copper deposit-Juno. The discovery of the Juno deposit extends the exploration area of the Gangdise porphyry copper belt to the west for hundreds of kilometers, which is expected to develop into a giant porphyry copper belt. However, the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Qianglong porphyry copper (molybdenum) exploration in recent years indicates that porphyry copper (molybdenum) deposits still exist to the west of Juno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n Gangdise metallogenic belt, so it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study Qianglong porphyry copper (molybdenum) deposit.
  Keyword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element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Qianglong mining area; Tibet
  1 区域地质背景
  强龙矿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在区域构造单元划分上调查区属冈底斯-腾冲陆块的冈底斯-下察隅晚燕山-喜玛拉雅期岩浆弧带,地层区划属冈底斯-腾冲区的隆格尔-南木林分区。雅鲁藏布江结合带西段呈北西西向从区域南西部穿过。区域上出露地层以古近纪林子宗群为主,另有念青唐古拉岩群昂杰组(P1a)等地层零星分布。林子宗群仅发育下部典中组(E1-2d)中酸性火山岩为主,此外区域上出露大面积的第四系冲洪积物及残坡积物。区域上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为白垩纪燕山晚期侵入岩,古近纪喜山早期侵入岩呈岩株、岩基在东部一带零星分布(见图1)。
  区内白垩纪岩浆活动主要是在新特提斯洋闭合、雅鲁藏布江洋壳向北俯冲消减的环境下进行的,岩浆直接由地幔派生,经过部分熔融,并在向上运移过程中被地壳物质混染形成了本区白垩纪侵入岩。岩浆岩沿冈底斯山脉及其两侧呈北西西向带状展布,构造分区隶属于冈底斯岩浆弧带,构造期为燕山晚期,以发育含角闪石、黑云母的钙碱性中酸型花岗岩类为特征。岩石类型主要花岗斑岩(γπK2)、中粒二长花岗岩(zηγK2)及斑状二长花岗岩(πηγK2)。
  2 强龙矿区1:1万地球化学特征
  强龙矿区内开展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总面积18.5km2,共完成采样点4770个,野外现成加工4770件,分析Cu、Pb、Zn、Sn、W、Mo、Au、Ag八种元素。
  2.1 土壤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依据土壤测量样品分析结果,各元素分别计算8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参数,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各元素均不同程度富集现象,其中Cu元素富集系数2.03,Mo元素富集系数10.1,W元素富集系数达21.89,Pb元素富集系数4.51;变异系数大于1的元素有Cu、Mo、W、Pb、Ag、Au,其中Mo变异系数达2.67,详见富集系数排序图(图2)和变异系数排序图(图3)。
  2.2 元素组合特征
  2.2.1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根据样品自身的属性,用数据方法按照某些相似性指标,定量地确定样品之间的亲疏关系,并按这种亲疏关系对样品进行聚类。根据样品之间的数据特征将不同的元素进行分类称R型聚类分析。测区内4770件土壤样品的8种元素分析数据用GeoIPAS V3.2化探专业版进行R型聚类分析,对8种元素的组合特征进行分析讨论 (图4)。
  从谱系图上可以看出,相关系数在0.47水平上,可划分为两个重要的元素组合,第一元素组合为Cu、Mo、W、Sn元素组合,其中Cu、W元素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达0.62,该组合为典型的高温元素组合,这也说明Cu与岩浆岩关系较密切,是寻找矿区内铜钼矿的重要指示元素组合。第二组合为Pb、Zn、Ag元素组合,Pb、Ag元素相关系数达0.6,这一组合为典型的中温元素组合,也说明铅锌矿与铜矿不同成因类型,是礦区内寻找铅锌矿的重要指示元素组合。Au与Ag元素相关系数在0.26。   2.2.2 因子分析
  本次对4608件元素分析数据利用Statistics 18进行R型因子分析,合理提取因子变量(表2),特征值大于1的进行因子提取,可选取2个主因子,其中F1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42.78%,为矿区占主导地位的因子,也是矿区主要成矿元素组合;F2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18.86%,为中温元素组合,该组合体现了中低温元素迁移特征,大多分布在F1因子外围;两个主因子方差贡献率均未达到50%,这意味着,本区分析数据的方差贡献率收敛较慢,很难找到一个综合主因子来特征,也说明该区土壤中各元素的物质来源和成因较复雜。
  本次选择特征值大于1的主因子有两个(F1、F2),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63%,虽然调查区因子方差贡献率相对较低,但从处理结果来看能够综合反映矿区的成矿作用特征,可以比较全面的反映8种元素的主要信息。
  分析因子组合关系,通常选择旋转因子矩阵,根据研究区域的元素分布特征和地质因素综合,确定元素组合因子得分低限值,本文因子得分绝对值选择大于0.6,可以划分出2组关联(按旋转因子载荷递减排列)(表3)。
  从旋转因子矩阵表和因子载荷分布图(图5)可以看出,主因子F1中Cu、Mo、W、Sn载荷较高,说明铜钼矿主要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是寻找矿区内斑岩矿的重要指示元素组合,F2因子中Pb、Zn、Ag、Au载荷较高,可能代表斑岩外围构造破碎带中可能存在矿化现象。
   总体上看,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在分类上具有相似性,均表现为组内元素的相关性较大并且元素组合上相一致。
  2.2.3 元素分布特征
  1:1万土壤测量显示结果,强龙矿区Cu元素最高值为589×10-6,全区平均值34.5×10-6,Mo最高值为610×10-6,全区平均值6.26×10-6,与铜元素异常对应较好,但面积大于铜异常,异常呈近北东东向串珠状断续展布;Pb元素最高值为6028×10-6,全区平均值85.7×10-6。铅、锌、银元素总体上看基本分布在铜钼异常外围,部分与铜异常重合,且具有一定的分带特征。
  2.2.4 异常特征
  初步圈定Cu、Mo、W、Sn元素组合异常(图6)和Pb、Zn、Ag元素组合异常(图7),各元素异常与地表已发现的矿化线索对应相对较好,且具有一定的元素分带特征,内带总体以Cu、Mo、W、Sn元素异常为主,外带以Pb、Zn、Ag元素异常,反应了斑岩铜矿的地球化学特征。
  3 结束语
  强龙矿区进行1:1万土壤样测量,结果显示铅、锌、银元素总体上看基本分布在铜钼异常外围,部分与铜异常重合,且具有一定的分带特征。对测区化探异常进行分解和圈定,查明主要异常元素的浓度分布特征和浓集部位,初步确定异常所处的成矿地质条件和表生环境,确定异常源,对异常性质及其找矿前景作出初步评价。异常查证所发现矿化体与局部异常对应,根据矿化类型及矿体的分布特征分析推测与岩浆热液有关,区内侵入岩、构造条件对成矿十分有利,具有斑岩型多金属矿床找矿前景。
  参考文献:
  [1]谭欣,王中明,刘书杰,等.提高某高硫铜矿石伴生金银指标的试验研究[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18(2):20-26.
  [2]严伟平,陈晓青,周家云,等.提高拉拉铜矿资源综合利用率的选矿新工艺研究[J].矿产综合利用,2016(6):49-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16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