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慢性心衰的中医临床辨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属本虚标实,内外相因,其病位虽在心,但与五脏密切相关。本文将从病因病机入手辨证施治,并附病例一则。
  【关键词】慢性心衰;临床辨治;水湿痰饮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4..02
  慢性心衰是由于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受损,导致体内循环血量减少,不能满足人体正常的代谢需求从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1]。临床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水肿、气短等症状,严重者可伴有痰中带血或咯血等复杂的临床症候群[2]。
  1 中医对慢性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虽无“心衰”的病名,但对其症状及病因病机已有明确描述。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内外相因。其外因多为感受风、寒、湿、热、疫毒之邪;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累过度、久病迁延、年老体衰等因素累及于心。其中以心气、心阳的亏虚为最基本病机。心血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与心阳的温煦,心气不足,运血无力,血行迟滞,积于血脉;心阳亏虚,温煦失职,心为君主之官,心阳不足而至脾阳不振,水湿痰饮内停,内阻脉中,有形实邪阻碍气机,影响心脉通畅,日久迁延使气血衰败发为心衰。本病虽病位在心,但与五脏密切相关,尤以肺脾肾关系密切。
  2 心衰的辨证论治
  慢性心衰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所以临证之时应注意辨阴阳虚实、明脏腑病位。结合患者的病史,四诊和参,明确虚为气血阴阳何虚为主;实痰浊、瘀血、水饮何实为主。治疗上应遵循补虚泻实、平衡阴阳、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结合临床,慢性心衰主要分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阳虚水泛与痰饮阻肺之证。
  2.1 气虚血瘀型
  心肺气虚,心脉瘀阻是心衰早期的基本证候,肺主气,心与肺同属上焦,所以心衰最易损伤肺气。心气不足,心失所养,心神失宁,气虚无力,血行迟滞;肺气不充,失于宣肃,肺气上逆,故见心悸怔忡,神疲乏力,胸闷气喘,咳嗽汗出,动则尤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虚涩或结代。治法:补肺养心,益气活血。方用养心汤合桃红饮加减。人参黄芪补益心肺气,桂枝甘草温通心阳,兼用桃仁、红花、川芎以活血化瘀,诸药使心肺之气充,兼化瘀血。
  2.2 气阴两虚型
  气阴两虚可见于心衰的各个时期,早期禀赋不足,心气心阴不足,后期多为病邪盛所伤,耗伤心气心阴。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心阴不足,心失所养,故临床上多出现心悸气短,乏力身重,心烦不寐,口干咽渴,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质红而少苔,脉细数或促结代。治法:益气养心。方用生脉散加减,人参强心气,麦门冬、五味子滋养心血养心阴。若心阴亏虚已久生内热则可配伍酸枣仁,西洋参以滋阴清热。诸药相合使心气充,心阴足,诸证缓解。
  2.3 阳虚水泛型
  阳虚水泛多出现在心衰的中后期,先天禀赋不足或感受外邪,日久迁延,终致心肾阳虚,心阳虚,失于温煦,心神失养,则出现心悸喘促,动则尤甚;肾阳不足,开阖不利,不能化气行水,上凌心肺,出现小便不利,夜尿频多,腰膝酸疼,形寒肢冷,面色灰暗,口唇青紫。治法:温阳活血,利水消肿。方用真武汤加减。附子、桂枝、生姜以温通心肾之阳,白术茯苓以利水消肿,若水肿较重者方用参附汤合五苓散加减,增强补阳利水之功。
  2.4 痰饮阻肺型
  痰饮阻肺虽以标实为主,但是兼有心肺脾肾具虚,属本虚标实。心肺脾肾具病,水湿不化,结聚成痰,壅阻于肺,肺失宣肃而致咳喘气急,不能平卧,痰多,色白;痰浊内扰,心神不安,则心悸烦躁;痰阻血瘀,气机不畅,出现胸脘痞闷、面唇青紫,舌质紫黯,脉弦滑而数。治法:温化痰饮,泻肺逐水。方多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方中桂枝温阳化气,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葶苈子泻肺平喘,诸药相合,健脾运化水湿,泻肺以安喘咳,温阳以化痰饮。
  3 验案举例
  张某,女,80岁,因“阵发性胸闷胸痛2年”于2019年5月2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在西医院诊断为“心功能不全”,给予强心、扩冠、利尿等对症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就诊。现症状为阵发性胸闷胸痛,胸痛彻背,心慌气短,喘促,活动后加重,入夜加重,难以平卧,睡眠后时有憋醒,下肢浮肿,咳嗽痰多,色白,心烦寐差,饮食二便尚可。患者形体适中,面色紫黯,舌质暗,有瘀斑,脉缓细无力。Bp:150/90 mmhg,24 h动态心电图示:5882/24 h。心脏彩超示:左室射血分数65%,左房内径42 mm。综合分析后诊断为“胸痹,气虚血瘀兼夹痰浊”。方用养心汤加减化裁:黄芪30 g,茯苓10 g,白术15 g,远志15 g,半夏10 g,桔梗10 g,升麻10 g,党参10 g,人参10 g,五味子15 g,柏子仁15 g,厚朴10 g,木香10 g,桃仁15 g,三七(粉)5 g,川芎15 g,甘草15 g,共7劑,水煎早晚温服。服药一周后前来复诊,胸闷气短乏力缓解,睡眠质量提高,但胸痛仍时有发作,下肢水肿未明显缓解。舌淡红,苔薄,脉沉细。上方茯苓15 g,加栀子10 g,菊花10 g瓜蒌10 g,7剂,服法同上。一周后患者复诊,心悸气短明显减轻,血压控制尚可,胸痛减轻,夜间无憋醒症状,睡眠明显好转,舌淡,苔薄,脉细。嘱原方继续服用。后经随访,患者胸闷痛等不适均有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 刘新野,于海洋,葛 媛,周亚滨.周亚滨运用辨病辨证辨体思想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02):116-119.
  [2] 孟永梅,王 伟,叶会玲.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3):670-6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7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