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思政课与大学生反邪教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一些高校利用思政课对大学生开展的反邪教教育,存在着教育内容碎片化、教育方法简单化、教育实施随意化、教育过程无序化、教育效果短期化等问题。其原因是对教育内容缺乏研究、教育方法缺少创新、教育活动缺乏组织、对教育效果缺乏激励。要扭转这种被动状况,必须深入调研,摸清现状,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深化研究,全面整合,增强内容的系统性;改革创新,多法并用,提高教育的吸引力;统一组织,科学管理,力争效果的最优化;综合评估,注重激励,确保反邪教教育的长效性。
  关键词:宗教政策:理论教育: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6-0073-03
  近些年来,部分地区邪教活动有所抬头,并向大学生进行渗透。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各条战线的生力军。思政课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有利于高校做好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强化其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高校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高校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一、思政课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部分高校的调查,从总体上看,思政课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领导及广大思政课教师思想上比较重视;二是形成了一支队伍,由学校相关部门领导、思政部领导及广大思政课教师组成;三是开展了一些工作,如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课余与学生谈心等,使大学生认识到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工作的重要性。思政课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教育内容碎片化,教育方法简单化,教育实施随意化,教育过程无序化,教育效果短期化。
  (一)教育内容碎片化
  邪教虽然不是宗教,但大多数邪教也有系统的“理论”,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广大思政课教师受自身学科的限制,且绝大多数人没有系统研究邪教理论,没有系统学习党的宗教政策,对邪教理论基本上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们根据自己对邪教的有限知识,讲解邪教的本质及其危害,必然是零散的。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可能从世界观角度批判邪教,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可能从历史角度批判邪教,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师可能从党的创新理论角度批判邪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可能讲解党的宗教政策。显然,这些分散的内容构不成完整体系,必然影响教育效果。
  (二)教育方法简单化
  对于大学生受邪教影响的状况,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过分夸大。笔者通过调研,掌握了一定的一手情况。总的来说,大多数学生对邪教有比较正确的认知,对邪教不信仰、不传播,受邪教影响的大学生并不很多,其中真正信仰邪教的大学生极少。这种情况要求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时,决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区别情况,对不同的大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然而,广大思政课教师基本上是采取理论讲授的方法,针对性不强。不可否认,广大思政课教师的辛苦工作有一定的效果,但对受邪教影响较深的极少数大学生来说,千篇一律的理论灌输,效果就极其有限。
  (三)教育实施随意化
  由于缺乏统一的安排和周密的组织,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基本上成为一种个人行为。有的教师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现在,各科教师都感觉到课程内容很多,课堂时间极其紧张,不可能拿出较多的时间,只能挤出一点时间进行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还有的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大多数教师只能根据学校的安排,象征性地对学生搞点教育。当然,教育形式多样化本身是一件好事。然而,由于教师的这种教育行为缺乏组织,显得比较随蕙。
  (四)教育过程无序化
  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信息、感情交流的互动过程。广义的教育过程既可能是有序的,也可能是无序的,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教育,应当在大学相关部门组织下有序进行。然而,由于缺乏组织,思政课教师利用不同的时机,在不同的场合进行,讲授的内容也不一样,导致了这种教育的无序。
  (五)教育效果短期化
  人的思想变化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这是一条规律。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绝非短期就能见效。然而,当前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事实上变成了一种短期行为,上面发文件了,学校有要求了,思政课教师就搞一下。思政课教师并没有把这项教育看作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大多是为了应付检查,是为了完成“差事”。开展教育时,学生在短期内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有所了解,但影响学生思想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所以效果不能持久。
  二、思政课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下面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教育内容缺乏研究
  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专业性很强,并且可能涉及到敏感的民族、宗教问题。如果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教育和培训,普通的思政课教师很难把这个问题讲清、讲透。目前思政课教学内容虽然涉及到宗教问题,但分散在多门课程中,并且所占比重非常低,在教学中,不属于重难点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备课时,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多,在教学中往往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当思政课教师按照学校要求,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时,只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随意而为,这就很难取得持久的效果。   (二)对教育方法缺少创新
  思政课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效果不太理想,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方法陈旧。无论是什么内容,无论学生是什么情况,教师一味采取理论灌输式、“填鸭式”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并不是课程教学本身的内容,教师们更不会用心研究教育方法,遑论教育方法的创新。教师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利用有限的时间,在理论上作少量的讲解,从而造成教育方法简单化。
  (三)对教育活动缺乏组织
  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之所以显得比较随意,主要原因是这种教育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严格来说,不是单纯的教学活动,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这项教育活动需要大学党政部门、教学部门、学生团体等各方参与,共同实施。思政课教师在理论教育方面责无旁贷,但不能唱独脚戏。综观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基本上由机关提出要求,思政课教师象征性地开展些教育活动,没有任何一家部门进行组织。甚至这种教育活动,该由谁来组织,谁来实施,对谁实施,实施什么,如何实施,等等,都无人过问。只要思政课教师开展了教育,就算完成了任务,这种活动实际上是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四)对教育效果缺乏激励
  人们从事任何一项活动,在不同的精神状态下,所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当人们得到正面的激励时,其精神动力充足,教育效果就较好;反之,教育效果就较差。教育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精神状态。为此,必须努力强化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正面激励。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也需要这种正面的激励。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思政课教师传播了多少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没有人关心,即使教师和学生双方也不关心,都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由于缺乏任何激励手段,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自然不可能取得持久效果。
  三、改进思政课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的对策建议
  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需要多部门合作,共同实施。下面,仅就思政课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一)深入调研,摸清现状,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首先要加强调研,做到“三个搞清楚”。首先是搞清楚邪教势力对大学生渗透的方法、内容、手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让教育活动直接针对问题展开。其次是搞清楚大学生接触、参与邪教的范围、程度、后果。有的大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接触过邪教,有的是上学期间接触到邪教。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不能一刀切,搞一人生病大家吃药,那样做,效果会适得其反。大学生接触、参与邪教到什么范围、程度与后果,教育活动就开展到什么范围、程度与力度。最后是搞清楚大学生对待邪教的认知情况、态度及其成因。据笔者观察,大多数学生对邪教有基本正确的认知,真正信仰邪教的大学生是极少数。要把教育重点放在那些真正信仰邪教的大学生身上,特别是那些信仰到痴迷程度的大学生身上。
  (二)深化研究,全面整合,增强内容的系统性
  思政课蕴含着丰富的反邪教教育内容,要加强对教育内容的深入研究,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对思政课中反邪教的内容进行研究和整合,使教育内容体系化。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批判邪教最有力的思想武器。教员要从世界观角度,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清邪教的荒谬本质。二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包含着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宗教扩张的历史。教员要从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角度,引导大学生理解,帝国主义利用宗教腐蚀、毒害中国人民心灵的反动本质,认清邪教曾经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三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包含着党的宗教政策与理论。教师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引导大学生认清邪教的反社会及反人类的本质,正确理解与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四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包含着关于邪教的违法性质的知识。教师要从法律角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邪教的非法与危害,正确规范自己的言行。五是《形势与政策》课,包含着邪教渗透传播的现状及其危害。教师要从形势与政策角度,帮助大学生理解,当前邪教势力的蔓延,是国际社会的一颗毒瘤,严重威胁全人类的和平、安宁与健康。总之,思政课教师既要突出本课程的特点,又要互相配合,使教育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三)改革创新,多法并用,提高教育的吸引力
  要像重视课堂教学那样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的教育方法,不断改革创新。第一、发挥好理论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在各种方法中,理论教育是最基本的方法,要通过理论教育向大学生讲清基本理论,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第二、运用网络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网络是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交流平台,思政课教师要学会运用网络,向学生传播科学理论,交流思想与感情。第三、努力启发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质上是追求进步的。他们自主意识强,一味灌输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要注重启发他们,调动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四)统一组织,科学管理,力争效果的最优化
  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工作,不能放任自流,要加强组织,精心管理,确保教育效果最佳化。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学校行政部门要加强研究,明确这项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做好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其次要加强领导,确保教育工作有序推进。在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情况下,安排专门的教师,拿出专门的时间,按照统一的计划实施教育。最后要各方互相配合。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好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处理好正常的课堂教育与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的关系,着重从思想上引导大学生,打牢他们的思想基础。学校机关、学生组织及辅导员,也要承担一定的教育责任,配合、协助思政课教师,共同做好对大学生的教育。
  (五)综合评估,注重激励,确保教育的长效性
  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决非一两次理论教育就能彻底解决问题,而是要反复抓,抓反复。这就要求强化精神激励,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实施一反馈一评估机制。依据大学生受邪教影响的实际状况,把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教育划分为若干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育结束之后,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明确教育的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师生政策激励机制。把教育效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使之成为衡量思政课教师工作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与其评优、职称评审、晋级等挂钩。同时,把大学生思想提高情况与对他们的考核联系起来,作为他们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
  总之,对大学生开展反邪教及防渗透防传教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政课教师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待这项工作,认真研究党的宗教政策与理论,认真改进教育方法,力戒形式主义,不断提高教育的效果。
  作者简介:汤家玉(1966-),男,安徽人,郑州经贸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意识形态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董惠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84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