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工业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为适应机器人产业的人才需求,本文通过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提出了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冠名班”、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以满足机器人产业的应用型、复合型等不同岗位的需求。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共同创新育人新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才能为智能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技术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2(c)-0169-02
  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是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强力技术手段,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不断推进,为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精神,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1],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基于产教融合的机制体制,以适应周边企业所需求的工业机器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概述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人才定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人才培养过程缺乏系统设计,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不全面等问题,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积极探索“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四川省示范建设、四川省优质校建设、四川省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等项目的支持与建设下,经过建设与实践,在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创建了“工学交替、双元互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建立了以项目为载体的实验实训基地、建立了校企共同管理培养学生素质养成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与反馈体系。
  2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加大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建立“工学交替、双元互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模式通过基于工业机器人工作过程的编程应用、装调、维护维修、系统集成等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素质训练、能力培养的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真实的生产环境,学生在校企融合中感受到职业氛围,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任务引领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和技能训练的具体实施方式,主要是以模拟或真实的工业机器人编程、控制、装配、调试、维护、应用为载体,实施基于过程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管理规范和能力评价,使学生具备装调、编程控制、维护维修工业机器人的能力。根据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毕业生岗位面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把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按“职业基本能力”(第1学期)、“职业专项能力”(第2、3学期)、“职业综合能力”(第4学期)、“职业岗位能力”(第5、6学期)四个阶段完成[2-3],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岗位能力导向”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呈递进式上升。深化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管理机制,融入企业文化;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训项目、课程和教材,推行项目教学法,完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运行模式,使学生在“校中厂”和“厂中校”的生产性实训中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切实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实现教学与实践、学习与岗位的紧密结合以及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4]。
  另一方面,还应加大实训模式的改革原则,实训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普遍适用性原则:面向集成企业,应用企业和本体生产企业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应用人才培养,以覆盖工业机器人操调工和装调工的中、高级来培养人才。工业性原则:建立基于工业应用的设备和工作场景的实训基地来培养人才。先进性原则:基于先进的技术、知识与设备和国家级示范性工程项目开发教学体系。教学化原则:选择典型的先进工业应用和先进技术设备教学化。信息化原则:构建信息化和艺术化的教学环境和实训环境,回归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按照产教融合、系统优化的方法,创建了以项目为载体的学习领域与职业领域双向融合的实训基地。
  (2)“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融合,让企业回归职业教育本体,作为主体之一,推进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政府和行业主导下,由学院校企合作办牵头,系部和专业教研室主动参与,积极联系智能制造行业、企业,探索校企共建“产教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为管理学生的教学管理机构。建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完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职能职责,企业、行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生分期去企业实训,掌握所需专业技能,尽早熟悉、了解企业文化制度,树立职业意识,引进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成为班级管理模式。
  (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①与智能制造相关企业共同制定学徒计划。与智能制造相关企业共同制定学徒实习内容,共同商讨学徒过程、考核方式,学生顶岗实习,在岗检验学生在校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学校专业教师参与,最终将学徒出现的问题反馈给学校。②教师轮岗下企业参与生产实践。通过下企业锻炼把原来的“双证”改为“双能”;成为符合职业教育需求的真正“双师”素质教师;学校和企业组成了共同育人的主体,最终实现双赢的战略构想。③做好教师、学生和工人角色相互的转变。探索创建“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生产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有机结合了学生所学与市场所需,最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3  专业课程体系的确定
  紧密贴合社会对工业机器人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改革创新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1)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由学校教师和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岗位的定向性,随着企业要求和技术升级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及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2)结合“职教20条”,由学校、企业、行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建设实验实训基地,根据企业需求增设以项目为载体的企业案例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岗位能力分析结果,设置课程体系。
  參考文献
  [1]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Z].2017-08-20.
  [2] 王艳梅.高职院校“三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6):133-135.
  [3] 姚钢.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科技视界,2016(25):4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4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