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品德课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小学阶段,品德课堂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和阵地。因此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自觉地根据教材内容、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目的,把游戏带进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竞争激励,发挥导向作用;丰富生活体验,增强规则意识;课外实践沉淀,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 品德课堂 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而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因此,教师只有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才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下面结合从化区小学品德学科的课例研讨活动以及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谈谈在品德课堂中如何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游戏带进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枯燥的说教式课堂教学只会让小学生感觉乏味和抗拒,更谈不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吸引他们注意的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气氛,让小学生乐于参与品德课堂的学习,使品德课教学更有效。
  例如在从化区小学品德学科“行为习惯养成”主题课例研讨活动中,吕亮老师执教的一年级《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一课中,吕老师把班集体平时在校内玩的游戏,如艺术节活动、体育节游戏、图书换购活动、棋类游戏等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在学生眼前,再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校外跟家长或朋友玩游戏的收获,接着播放学生玩游戏的视频……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怎样玩才能更开心,最后设计现场游戏活动——“西瓜蹲”,在游戏中明白要遵守游戏规则,懂得团结合作,感受“玩”的快乐。学生一声声的游戏口令顿时把在场的老师吸引住了,正在上课的学生就更认真了。在这样的游戏氛围下,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一旦有了兴趣,课堂纪律就会好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学生的不良行为也就减少了,课堂收获也就大了。
  2增强竞争激励,发挥导向作用
  竞争意识,尤其是集体竞争意识,能促使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有利的环境。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不仅是改进教学工作、提高学习效果、形成适合于教学对象的教学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规范课堂习惯的重要手段。这种教学手段对低年级学生尤为适用,让学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认真听课的好习惯。
  还是以吕老师执教的《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为例,一年级学生本就好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课堂认真听课的良好习惯还没形成,想要他们能专心上好一节课并不容易。所以吕老师在课堂上很注重运用竞争手段,把学生分成香蕉组、菠萝组、西瓜组、萝卜组、雪梨组、苹果组等,会学习的小组,表现好的小组,会合作的小组都能往上爬一格,利用这样的竞争机制调控整个课堂,规范学生的课堂习惯。又如李文明老师执教的《我们爱整洁》一课中,对课堂表现积极的同学,对游戏获胜的同学给予奖章奖励。这样有针对性的竞争,发挥导向作用,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培养了学生认真参与、仔细聆听的良好习惯。
  3丰富生活体验,增强习惯意识
  “生活是孩子接触社会的唯一途径(课程标准)。”通过各种体验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孩子开始学会认识我们身边的生活,关注生活的现实,开始思考我们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
  3.1将学习内容生活化
  小学阶段,孩子的思维直观具体,他们在学习和理解知识技能时,往往局限于自己經验范围之内,与知识技能相联系的具体事物和具体情境上。对他们来说,只有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他们才有兴趣学。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将抽象的、空洞的内容生活化,变为具体的、可视的,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才会被调动起来,让他们从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孩子每天的生活都要与各种公共场合打交道。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生中,不守规则的现象时常发生,如在课室里大吵大闹,影响别人做作业;在图书馆大声喧哗,影响别人阅读;在郊外随意扔垃圾,破坏环境;坐公共汽车不排队……这样不守规则的行为实在令我们担忧。所以, 规则教育是儿童生活教育常规的,重要的,反复性的主题。 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转化为课堂学习内容,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结合二年级《讲文明、守规则》一课的教学,我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观看在各种公共场合不守规则带来的危害的视频以及情景表演等来教育学生要遵守规则。另一方面,还通过“我的一天”的情景表演,让学生即兴表演这一生活场景和处理方式。把生活带进课堂,学生非常积极,在短时间内学生发现了“我”不守规则的做法并找到解决办法,最后让“我”正确的、安全地回到家。这样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与自豪,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公共场合必须遵守的规则,提高规则意识并逐步形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3.2将学习形式生活化
  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开始,只会从动手开始。”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是自己在活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死板的教学形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课堂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而我们只有转变学习形式,改变教学手段,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成为小组中的一份子,学习参与性高,不良行为习惯就少,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就能养成。
  以李锦云老师执教的《人民的代表》为例,这一主题感觉离学生较遥远,如果用较老套的方式教学,学生肯定没有多大兴趣。而李老师在教学形式上做了很大胆的改变。在“模拟实践,亲身体验”的环节中,先让学生了解身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梳理出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两个问题:其一,学校缺少运动场地;其二,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模拟活动。最后小组展示,并采访模拟感受。李老师在小组模拟表演完后,还邀请了从化区人大代表接受班级同学的采访,通过采访让大家了解到人大代表的工作和主要提案,现已实施的主要提案之一——14号线地铁开通,给予人们的方便。这样灵活多样、生活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小主人,潜移默化中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4课外实践沉淀,促进习惯养成
  品德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而且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经过时间的积累,越是经过时间沉淀的好习惯就越不容易被外界环境和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因此,教育还要延续到课外加强训练,家校结合,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如李文明老师在《我们爱整洁》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养成整洁的好习惯,在本节课结束时,李老师布置了一个家庭活动任务——完成调查表格,每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这样家校合力,在生活中践行,在践行中沉淀,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长期培养,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督促引导;需要教师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策略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的体验和训练,持之以恒,真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59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