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精品课程的回顾反思和一流课程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部分,是国家提高教育质量的举措之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教育部“质量工程”最早启动的项目,我国教育部在2003年4月,精品课堂建设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对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和瑕疵,比如在精品课程申报评审及建设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针对精品课程的问题,国家教育部于2019年10月30 日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这是针对精品课程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一次提升。
  关键词 精品课程 一流课程
  1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回顾
  1.1精品课程的内涵回顾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2004年对精品课程内涵作了高度的概括:“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 、一流教材 、一流教学管理(即“五个一流” )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即,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的作用。
  启动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信息化以及优质资源共享的一项重要举措。目的在于提高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内容传入网站并免费向学习者开放,缓解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 最终实现教育科持续性的发展规划。
  1.2精品课程建设回顾
  从 2001年起教育部下发关于精品课程的相关文件,增加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资金投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关注度等要求。之前,国家对教育是要求教育的普及化,现在是要求教育的“精”,因此,提出精品课程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精品课程经过8年的建设努力 ,已经取得国家、省市学校三级课程建设的成绩。从数量到质量 、从学科门类到地区分布 ,精品课程建设的社会关注度以及影响力度正在逐渐扩大化。
  1.2.1精品课堂的建设路径
  (1)以标准化先行。以标准化先行的意思就是说精品课程的建设是要严格按照高校共有的模块标准进行建设。它以资源的共享和网络在线课程为重要保障,從高校到专业,把他们形成是的共有的模块预先形成标准,这是精品课堂建设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运行管理实践中,推行 “一口一制” 管理方式,由专门的对应科室来负责相对应的方面等,例如有专人负责教学质量的,有负责科研管理等方面。
  (2)以培训作为保障。资源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的结合,教师综合能力的不断培养,是精品课堂建设的重要保证和手段方法。教师培训应重视外出学习与引进两种培训方式的结合。内部培训,是为学校教师提供免费交流平台的主要方法,对于提高建设优质教师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信息化平台优势。互联网时代下成长的学生,无时无刻会深受信息时代的影响去 “运营”和操作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开展,就是现代化信息的一个呈现。课程内容和教具、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的显示方式,学生学习不受时间,地域的局限限制,我们都需要使用信息平台来支持高质量精品课程的建设。在线教育平台的蓬勃发展已经覆盖了传统教学内容几乎所有方面,但没有任何一个平台能真正的覆盖每个大学的需求,有许多具有教学资源优势的学校不愿意把自己学校的优质资源放在平台上进行资源的共享。因此我们要建设在线课程和多平台协同建设专业资源与在线课程。
  2精品课程取得的成效
  课程是学科的载体,是传授知识经验的重要渠道,建设精品课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响应时代的号召。经过十几年的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有待更进一步的完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精品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授上讲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精品课程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选择,向社会免费开放,使得优秀资源在一点范围内实现共享。
  (2)精品课程的评选考核工作,会使得高校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面来,对于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高校会采取积极的态度解决。
  3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反思
  3.1课程与课堂的设计
  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获取和发布课程资源变得更加容易和快捷。但是,便捷的方法也使简单的教室很容易积聚资源,并且没有提高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最后导致课程建设的内容乏味,课堂建设的教学设计缺乏新思路。
  3.2资源建设的持续性
  自2003年以来,在教育部政策和专项的支持下,课程与资源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好成绩,但精品课程的建设大多数停留在从无到有的阶段,只取得了量上面的优势,并没有达到精品的成效。这就呈现了精品课程建设只是简单的建设了一个框架,并没有对这个框架进行相关的加固以及美化。造就了精品课程缺乏持续发展的活力,内在原因则是重建设、轻应用、缺更新,没有形成建设、应用、更新的闭环。
  3.3功利化的教育对精品课堂的影响
  尼采曾经这样批判过现代教育,他认为“现代教育是一种速成的教育”。现在事实上就是我们为了一些高校荣誉,不免会受到功利化的影响。我们打造的精品课堂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为基础,不是急于求成的事情,但是高校在争夺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时候,不免会受到功利的影响。哈佛大学前校长鲁登斯坦有句名言:“社会变化得越快,大学这块变化相对较少、思想观念相对独立的领地就越有价值”。这段话的意思,是要传达给我们每个学校的办学要有他们所属的特色,不要随波逐流,受到功利化的影响。
  3.4缺乏科学合理的精品课程建设监督、考核、评价体系
  精品课程评审工作已开展了多年,各高校都十分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却忽略了对已评课程的管理 、监督工作 ,导致了部分课程评前评后一个样, 建设经费没有用到实处, 甚至有些课程出现退步等现象。事实证明,科学合理的精品课程监督、考核 、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效率,也便于其质量的考评 、监控 ,营造精品课程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3.5精品课程实施的效果存在差距
  教育部初期下发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相关文件,高校为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精品课程的申报,一旦申报成功之后,一些高校网站分享的关于课程知识,只是一些表面上的知识体系,并没有涉及太多优质的知识,没有深度以及广度。但,精品课程发布以来的教学适用性和学生使用率而言,与预期效果还有一些差距。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大部分处于被动的参与阶段而不是主动的建设者,精品课程的资源采用网上发布的形式,虽然有助于资源共享, 但是由于渠道单一, 高校宣传推广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学校并没有对精品课程进行一个详细的解读。
  4基于精品课程的问题提出展望
  课程是育人主要渠道,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基于精品课程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我国家部于10月30日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这是针对精品课程在提高教学质量上面的一次提升。具体如下:
  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意识,推动课程的改革创新,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使得课程评价体系更加人性化,消灭“水课”、取消“清考”等硬规矩。
  (1)坚持分类建设。依据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设适应创新型、综合型、应用实践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本科课程,实现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协调。
  (2)坚持扶强扶特。着力引导“双一流”建设高校、部省建高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课程,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对于一些办学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高校进行更多的关注,让优的更优、强的更强,让这些优秀的实力强的高校带动一些弱势的高校,形成一个互相牵动的局面。
  (3)目标导向,课程优起来。以目标为导向加强课程建设。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达到发展与培养类型相适应。优化教学内容与改革课程体系,破除课程千校一面,杜绝必修课因人设课,淘汰“水课”,清除不必要的课程,更多的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的使课程质量优起来,实现课程的量变达到质变的效果。
  (4)提升能力,教师强起来。把学校的培训作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必要渠道,学校必须给与高度的关注,给予教师定期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的专有空间,经常性的开展教师教学经验的互动的活动。完善助教制度,发挥好“传帮带”作用。给予青年教師上岗培训的关注和帮助,使得他们更快地融入到新的教学环境。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实力,真正实现教师优起来课程质量优起来。
  (5)科学评价,学生忙起来。在原有的基础上完善评价体系,要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课内学习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外学习,建设线上线下学习的相关评价体系,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把素质教育也要重点考虑进来,关注学生的体质锻炼,学生忙起来的意义,也就是说不仅要重视学习能力的提高还要重视素质的发展,作为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Z].2007-01-22.
  [2] 秦炜炜.国家精品课程发展十年现状调查[J].中国远程教育,2013(08):53-57+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64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