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阶段的传承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化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是一个民族的缩影,既是时代精神的客观表现,也是民族精神的时代彰显。只要还有民族存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就依然有其必要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化之一,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历经波折,几经浮沉,一直延绵至今,兼收并蓄,与时俱进,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完备的文化体系。在小学阶段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能够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阶段;传承
  注:本文系2018年张家口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阶段的传承研究——以××小学为例”(2018055)研究成果。
  一、文化的概念
  第一,文化内涵对于文化的理解因人而异,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实践能力等的总和,它既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物质领域。而狭义的文化概念则仅仅指人们在精神领域的收获。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社会精神力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文明进程。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其都将影响人类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
  第二,传统文化内涵。所谓传统文化,是指由历史承袭而来的民俗、品德、思维方式、文化艺术、生活方式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体。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灵魂的凝聚和具体体现,历经沧海桑田,世事浮沉,依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是一个民族深刻而不可磨灭的印记。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色彩,“人”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被置于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这既是中华民族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价值观重要性的具体体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阶段的传承现状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选择××小学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50名,女生80名。年龄处在 8 到 12 岁的学生占90%。本次选择的调查样本和人员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各个年龄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调查的广泛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小学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认识程度。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被调查者对于传统文化在小学阶段进行普及的态度以及现有的学习状况等。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手段,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科学的描述和处理,并根据调查得出的数据撰写出相应的调查结论和报告。
  (二)调查分析报告
  第一,大部分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根据所发放调查问卷呈现的调查结果,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很感兴趣的。他们普遍表示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纽带,本身就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传统的剪纸、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词一直吸引着他们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的奥妙。
  在调研中,回答“学生是否对传统文化具有兴趣”这一问题时,50%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感兴趣,34.6%的学生选择了有些感兴趣,15.4%的学生认为没有太多的兴趣,十分讨厌这个选项没有学生选择,超过30%的学生选择非常感兴趣,这一数据充分表明8—12岁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占比较高,这也为进一步在小学阶段加大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提供了基础。
  在回答“你是否喜欢阅读传统文化书籍时”,认为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在调查样本中占比高达80%,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传统文化书籍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及这一阶段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书籍学习价值的充分认可。也就是说,传统文化书籍将会成为向小学生输出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这有利于小学阶段的教育者及时因材施教,选择合理的教育方式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但是,调查结果中不能忽视的是,部分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及书籍并没有较大的兴趣,传统文化对他们产生的吸引力更是微乎其微。
  第二,缺乏学习基础,传统文化学习要加强。从目前我国小学阶段现有的传统文化课程和教育的整体程度来看,小学生接触传统文化较少,大多数小学生仍处于只知皮毛的阶段,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深入全面了解的学生甚少。
  在对于中华传统艺术的学习程度的回答中,仅有11人选择了熟练掌握一门或几门传统艺术,有56.2%的人选择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只是简单了解或者一无所知,35.3%的人仅仅处于较为熟练的状态。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我国传统艺术的掌握程度较低,大部分人处于仅仅有兴趣而并没有掌握具体技艺的状态,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培养必须从小学阶段开始,使学生养成对传统文化学习和掌握的习惯,筑牢学习根基,这样才能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生成长的相辅相成。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阶段传承的建议
  第一,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内容,如仁爱观念的传承,可以引导当代青少年树立以“仁”为己任的道德观念,使青少年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传承讲信修睦、宽厚待人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从而使青少年形成富有同情心、讲礼仪的优秀品质。如诚信观念的传承,可以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是非标准。督促青少年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地实现人生价值,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创新。再如带领小学生背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等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这些都深深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元素和浓烈的爱国热情,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这将成为当代青少年最鲜明生动的教育素材,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当代青少年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完善课程设置,突出传统文化课程在小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建设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比重,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与其他学科内容在形式上的相互渗透,而不是单单将传统文化作为单一的学科内容孤立起来,建立其与语文、品德以及多个艺术学科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突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开设校本选修课程,从课外寻找知名的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进行授课,有利于经典的传承和学生的修身养性。
  除了在课内增加传统文化内容的设置,也应该将课堂延伸至学校外,开设文化经典、名人故居等实地文化探访及实践课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生只有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才能提升自身对于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
  第三,让传统艺术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筑牢学习之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像一个百花齐放的大花园,而传统艺术则是众花竞相开放时最娇艳美丽的一朵。书法的龙飞凤舞、行云流水,戏曲的字正腔圆,这些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回味悠长的传统艺术都是学生将中华文化植根于自己内心的强大动力。学生们只有真正掌握形式多样的艺术,才能更为全面、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加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引导,有利于青少年從小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使其更能有效地辨别和吸收多国文化,有利于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有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伟大进程,蕴含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历经岁月更迭,赢得了中华儿女深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了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思想行为观念。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对于提升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及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无可比拟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付大平,杨春容.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国学教育的创新策略浅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4).
  [2]郭初阳.从《国学基本教材》看大陆的传统文化教育[J].内蒙古教育,2008(9).
  [3]李志红.小学国学教材编写发展趋势研究[J].淄博师专学报,2014(4):27-33.
  [4]李增瑞.浅谈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3(Z4):53-54.
  作者简介:
  常丽娟,张家口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邓卫新,张家口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罗璇,张家口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23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