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余庆县农业产业革命现状及发展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关晓溪 隋常玲 令狐绍辉 颜启坤

  摘 要 贵州省余庆县是典型的西部山区农业县,以茶产业为基础和特色,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共同发展。近年来,余庆县积极发展绿色茶产业,采用新思路取得一定的成效。基于此,分析余庆县农业产业选择、技术服务、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以及资金筹措等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推动余庆县农业产业革命的进行。
  关键词 农业产业;对策建议;贵州省余庆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2.050
  位于遵义市东南部的余庆县,是铜仁、遵义、黔东南、黔南四地州市结合部,农业人口占比约88%,耕地总面积1.916万公顷,是典型的西部山区农业县。2017年,余庆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共计20.886亿元,较2016年增长6.4%,其中农业占比64.36%,牧业占比25.30%,林业占比3.10%,渔业占比2.23%,剩余为农林牧渔服务业。全县以茶产业为特色中心,实施提量增产工程,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其中包含了升级改造现有茶园、严格标准建设新增茶园,到2025年实现绿色、生态、有机相结合的“欧标”茶园2万公顷,其他产业稳步发展。
  按照《余庆县关于进一步支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划,到2020年预计新建养殖场650家、果蔬基地1万公顷、花卉苗木基地0.27万公顷、中药材基地0.33万公顷,建成茶叶基地1.40万公顷,新培育经营主体180家,培养农村经纪能人300人。并针对规模发展、土地流转、品牌打造等方面设计补贴和奖励方案,确保种养殖大户、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逐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
  1 余慶县农业产业革命现状
  1.1 余庆县农业产业选择
  余庆县全县现有绿茶基地6 900 hm2、苦丁茶基地2 667 hm2、白茶基地2 533 hm2以及新建茶园867 hm2,茶叶加工企业37家;果树5 000 hm2,蔬菜8 867 hm2(其中辣椒4 733 hm2);完成食用菌种植591万棒,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1 267 hm2;全县累计完成温氏生猪合作养殖场162个,生猪存栏26万头(出栏18.8万头),家禽存栏115.7万羽(出栏69.5万羽)。
  近年来,余庆县在产业选择方面较为成功的是茶叶、生猪以及烤烟种植。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面积超过1.3万公顷,实现产值近20亿元。其中,茶叶0.57万公顷,经营户600余户,户均种植超过8.67 hm2,
  户均收入50余万元;全县家庭养殖场208个,个均年出栏生猪1 100头,每个场收入25万元。花山、松烟、关兴即将发展成为拥有近0.33万公顷茶叶的专业乡镇。其中,花山乡的4家茶叶龙头企业在十年内完成了茶田的规模化生产,从最初的几公顷茶发展到近1 333 hm2茶,实现了人均超过667 m2茶的目标。如果每667 m2按1万元计,可实现2亿元的产值;花山镇茶农2012年流转荒山超过4.00 hm2种植白茶,2017年收入34万元,每
  667 m2实现产值5 666元。松烟镇茶农2009年流转土地2.33 hm2种植绿茶,2017年收入28余万元,每667 m2实现产值8 000余元。
  此外,余庆县的生猪养殖与烤烟也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关兴镇沙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于2016年投入产业发展资金200万元,流转土地经营权1.33 hm2,建立4栋生态循环化规模养殖场;2017年5月进仔猪2 200头,2017年11月出栏2 065头,出售生猪均重149 kg,均价14.796元/kg,实现产值460万元,纯利润高达65万余元。关兴镇烟农2017年流转土地2.67 hm2种植烤烟,售出烟叶3 765.875 kg,总售价近20万元,每667 m2实现产值4 849元;关兴镇茶农2017年流转土地3 hm2种植烤烟,售出烟叶4 146.15 kg,总售价超过21多元,每667 m2产值实现4 794元。余庆县在1993年、1999年及2002年曾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发展蚕桑、竹子和八角产业,但均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在于未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和人文条件因地制宜,盲目跟风,加之后续科技扶持不够、项目管理不善、资金投入不足等,造成重大损失。
  1.2 余庆县农业技术服务
  余庆县公益性服务体系完善,部分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现有县级农业服务机构5个,辖内10个乡镇(街道)均设立农业服务中心,服务体系完善。但机构内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多从事大众农作物研究,特色农业产业如食用菌、中药材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缺乏,不能满足县内农户技术支持需求。单位编制多,在岗人员少。县内10个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每个单位的编制人数多在30个左右,但在岗仅有十余人,有些乡镇甚至不到5人。技术人员青黄不接,老龄化严重。县农业农村局有专业技术人员72人,其中31人都是六十年代出生,占总人数的50%,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不利于工作的开拓创新和技术更迭。
  县内土地集约化程度较低,无法形成规模化种植、管理与经营,且大多数农户未掌握种植技术,耕种方法老旧,无创新意识,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人员缺乏。因此,余庆县亟需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公司与团队,培养新型农民。
  1.3 余庆县农业组织方式
  余庆县是贵州省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近年来,余庆县积极探索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实现形式,坚持“村社分开,市场经营”“配股合营,多方合作”“党建引领,引领带动”的原则,不断拓展“三变”载体,总结出了4种农业组织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村支部+集体经济+农户”模式、“新型经营主体(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基地+农户”模式分散经营模式以及小规模集约化组织模式。其中,全县重点推行了“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新型农业组织模式。   “股份经济合作社+温氏+农户”的典型經营模式在余庆县的脱贫攻坚战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温氏集团在生猪的饲养、防疫和无害化处理等方面技术成熟,服务体系自成一派。关兴镇狮山股份经济合作社将两栋生态循环化规模养殖场租给一个农户,采用“股份经济合作社+温氏+农户”模式,2016年12月进仔猪1 100头,2017年5月出栏1 079头,出售生猪均重138.78 kg,公司收购均价14.796元/kg,半年总收入达220万元,去除成本,纯利润21.79万元,实现了三赢的局面。
  余庆县在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方面有以下3点成就。1)培育了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实行“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模式,发展集体经济。目前,全县有15个村建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如关兴镇是余庆县典型的贫困镇,如今的关兴镇,村村有集体经济。2)积极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新引进龙头企业10余家,农业企业总数已发展到90余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20家,县级龙头企业23家。温氏、苗夫等龙头企业的入驻,极大地拉动了余庆县农业产业化发展。3)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为探索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余庆县把2 hm2以上种植和适度规模的养殖作为扶持重点,连续出台了4个支持发展适度规模农业的意见。全县发展“家庭农场”5 000余个,经营面积超过1.33万公顷,产值近20亿元。
  1.4 余庆县农业产销对接
  2015年5月,余庆县全面启动电子商务工作,并投资1 000万元在余庆经济开发区白泥东部产业园建成了占地面积3 400 m2的余庆电子商务产业园。先后引进了余庆县供销电商运营中心、果米椒电商小铺、余庆黔文文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京东帮电商服务站等电商企业20余家。目前已建成86个“贵农网”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实现乡、镇、村及社区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全县共开设电商网店107家,从业人员200余人。余庆县供销电商公司与贵州马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协议,成立余庆马邦物分公司,协同邮政、韵达等物流公司共同打造镇、村物流中转站和投送点,配备物流运输车辆15台,真正实现了“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由供销社牵头成立了余庆县电子商务协会,切实打通了“余货出山”和“网货下乡”的双向通道。2015年6月,余庆县被列入全国供销系统电子商务示范县,随后,2016年获批贵州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2015年12月特色中国·余庆馆针对当地余庆红金橘滞销情况,积极协调联合遵义市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发起了“我为农民伯伯卖红金橘”的电商扶贫活动,1个月线上线下共销售红金橘超过150 t,带动销售超过250 t,
  为农民创收超过400万元。2016年1月,余庆县供销电商公司再次发力,发起林下鸡网购活动,帮助余庆县白泥镇群众销售出栏近1.2万羽土鸡。2016年9月,县电商办在省级重点贫困村狮山村挖掘当地野生的猕猴桃、蜂蜜、板栗等特色产品,联合全县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向外推广销售,为农民创收120余万元。2016—2018年的年底分别开展了余庆县第一至第三届电商年货节活动,共吸引100余家企业和商家参展销售,电商年货的宣传展销覆盖全县8镇、1乡、1街道办,产品从生鲜水果、腊肉熟食到各种农土特产,种类繁多,线上线下成交额近1 200万元,开创了余庆县电商成交额的新纪元。2018年7月,余庆供销电商公司与余庆县大乌江镇党委政府联合,组织全县电站网点及县内外电商爱好者,以“乌江田园青脆李”网上销售为比赛项目,开展了首届电商创业大赛。大赛持续近一个月,参与比赛的电商人员、企业达300多人,共销售乌江田园青脆李超过250 t,为农民创收500余万元。通过这些模式,让农民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并主动地融入到电商的浪潮中来,最大限度发挥农村电商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达到了电商扶贫,助农增收的效果。
  多种产销对接模式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有部分失败经验。与贵州财经大学的农校合作中,虽然签订了协议但却没能很好地开展下去。学校每天需要的蔬菜种类和数量,与余庆县蔬菜基地的运作并不匹配。不仅供应不了多种类蔬菜,而且平均每天的产值与公司的人力资源投入失衡,负担大、收入低。
  1.5 余庆县农业利益联结
  余庆县建立了能够实现经济共享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了合伙式的集体经营,确保集体资产、资源、资金保值甚至增值。依据以同步小康为目标的大扶贫模式,农户集体经营股份收入不断增加。按照“一村一品一特”发展规划,试点村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依次确定了产业发展战略。大乌江镇红渡村将超过66.67 hm2的生态梯田景观以及超过13.33 hm2的山林入股北京盛方股份有限公司,以投入的生态环境资源占股8%,经营以“主客共享、旅居农家”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实现农民人均分红每年560元。花山乡引进大美绿化公司,发动4个村抱团融入,公司注入资金62.5%,其余为村集体资金注入;群众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联合组建花山苗族乡众诚花木合作社,股东涉及1 711名村民共占股50%、集体占股30%、社员占股20%。
  有效的利益联结模式可以助力脱贫攻坚。关兴镇沙堆村投入资金400余万元,与温氏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建成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4个,年出栏量4 000余头,年纯收入可达80万元以上,股东享受户均分红3 000元以上,贫困户能享受户均分红6 000元以上。构皮滩镇高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投入扶贫资金200万元,2016年流转土地经营权1.33 hm2,建生态循环化规模养殖场3栋;2017年5月进仔猪2 340头,2017年11月出栏2 165头,出售头均重154 kg,按照均价14.796元/kg销售,总收入493万元,除去成本后纯利润达到81万元,可实现贫困户分红近50万元;同时,村集体资产-生态循环化规模养殖场3栋保值200万元。按照长期经营模式,可实现稳定分红,保证同步小康。
  1.6 余庆县农业资金筹措   贵州省印发的《关于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实现农业发展领域行业间涉农专项转移支付和涉农基建投资的分类统筹整合。余庆县农业资金的重要来源是财政投入。财政投入到村的发展类资金(除补贴类、救济类、应急类)切块60%转变为村集体和农民持有的资金,投入到集体经济组织中,成为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股金,按股份比分享受益;另外,财政投入到村的扶贫资金切块60%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并将这一部分资金量化成为贫困户的股金,保障不具备发展条件和要素的贫困户能够脱贫致富。
  除此以外,相关产业贷款贴息不断加强,且在某些领域实行全额贴息,以此带动产业发展。如“特惠贷”可用于有稳定收益、见效快且投入小的基础设施。
  2 余庆县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2.1 产业选择应遵循绿色发展原则
  从余庆县农业实践可以看出,选择适宜种植、有市场需求的方向是产业选择的前提。从发展的思路考虑,余庆县更应将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细化培育,如提高附加值、将文化元素融入农产品,走出特色产业的高端化路线。绿色农业产业是未来特色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余庆县不论在气候、土壤,还是其他环境因子中都具有先决条件,应始终保持产业的绿色发展路线不变。2017年送检的茶样中,欧盟检测标准合格率达到97.73%。另外,就县域来讲,也应以集约化思维判断产业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农资、土地、技术、资金等资源在各个环节的整合和统一。
  2.2 组织方式、利益联接和资金筹措应灵活变通
  目前农业组织方式有很多,包括“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式、“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余庆县乃至全国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证明,“龙头企业+
  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易于形成较为成熟的利益联接模式。在此基础上,围绕县域经济发展,还应建立一定的灵活机制。如村集体公司参与一定经营权,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在保证农业土地用途前提下,流转经营权,拓宽其他二三产业,鼓励农民的非农就业。另外,对于一些实力薄弱的村民小组,可根据产业发展规划采取合并策略,从而形成规模优势。为了拓宽资金渠道,农业发展资金应争取各级财政投入,同时盘活集体资金、鼓励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经营主体。
  2.3 产销对接应遵循开放式原则
  目前,余庆县加大了与国内外市场开展的订单农业的力度。拥有200多公顷茶园的凤香苑茶叶公司年产值逾2 000万元,生产茶叶质量通过欧盟标准,与浙茶集团供应商自2016年开始就已开展合作。最近与浙江御茶村茶业公司达成价值约1 200万元、200 t茶叶的合作意向。余庆县目前羊肚菌种植示范基地超过13.33 hm2,
  部分品种在大乌江、白泥、松烟、构皮滩4个乡镇已试种成功,在销售环节也打开了思路。除与广州妙莲华素食馆签订产销协议外,还于2019年与俄罗斯贵州商会签订了《“食用菌“一带一路””战略协议》,羊肚菌计划与俄罗斯部分地区达成产销对接协议。基于现有特色农产品市场,应在加强政府引導的前提下,逐步扩大销售渠道,在拓展国内外市场的同时,打造余庆县当地农产品的品牌。
  (责任编辑:刘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46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