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黄帝内经》营卫理论探讨针刺治疗五体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春雨 付晨瑜 高珊杉 王晓燕

   【摘 要】 归纳分析《黄帝内经》关于营卫理论与痹证的相关篇章,梳理营卫与气血的关系,结合五体痹的特点,探讨营卫和气血在痹证治疗中的区别,总结针刺治疗五体痹的原理和方法。针刺治疗五体痹是通过调和营卫,从皮、肉、脉、筋、骨不同层次的论治。
   【关键词】 五体痹;营卫理论;针刺治疗;痹证
   营卫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也是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中有多处且大篇幅用营卫理论阐释人的生理状态,以及病理状态下疾病的病机与治法的内容。其中,《素问·痹论篇》以营卫理论阐释痹证的发病机理。痹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本文基于《黄帝内经》的营卫理论探究针刺治疗狭义痹证之五体痹的作用原理和方法。
  1 营卫失和是痹证发病的基础
   《素问·痹论篇》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气,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卫气有温养肌肉,充实皮肤腠理,开合汗孔,防御疾病的功能;营气有化血向外营养四肢、向内灌注脏腑的作用。当风、寒、湿三种邪气侵入人体时,营卫二气循行受阻,不能正常发挥温煦、营养、防卫等作用,出现肌肉筋骨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等临床表现。正如《灵枢·本脏》言:“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此处以“血”代“营”,强调营卫气血循行顺畅、功能正常,则皮、肉、脉、筋、骨的状态俱佳,邪气难以侵袭。所以风、寒、湿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营卫失和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因素[3-4]。
  2 营卫代表着气血的运行输布状态
   本文从营卫的角度讨论痹证,而没有以气血立论的原因,需从营卫与气血的关系探讨。
   杨兴智等[5]认为,营卫是《黄帝内经》用阴阳哲理解释人体气血体用问题的一种假设,是推究人体气血运行输布及其效应的纲领性表现形式。侯冠群[6]指出:“营卫多论其顺逆之行,强调人气的循行之用;而气血多言盛衰,旨在强调人体之气的多少。”以上两位医家均认为营卫代表着气血的运行输布状态,营卫协调意味着气血运行正常。
   笔者认为,营卫与气血的关系为“异名而同类”。两者的相同点在于皆为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化而化生的精微物质。不同之处在于营卫侧重气血的通畅运行,功能溫煦营养四肢、灌注脏腑、防御疾病;气血则强调盛衰虚实,以示本气是否充足。从体用的角度来看,气血是营卫的本体,营卫为气血的发用。痹证的病因在于风寒湿等外邪致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强调外邪对气血运行输布的通畅性及其正常功能的影响,所以本文从营卫的角度论述痹证。
  3 从营卫气血的角度探析五体痹与五脏痹的关系
   五体痹与五脏痹均源于《素问·痹论篇》,五体痹是一种依据不同发病季节和病邪留着部位层次而命名的痹证分型。五脏痹是五体痹病久不去,以五脏合五体的关系内传五脏的痹证分型,如“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后者由前者发展而来,并且是按五脏合五体关系纵向发展的,病邪由浅入深,由肢体到内脏[7]。笔者认为,气血是营卫的本体,营卫为气血的发用。五体痹与五脏痹的关系从营卫气血的角度探讨,病于营卫者为五体痹,病伤气血者为五脏痹。前者的治则为调和营卫,后者的治则以调理脏腑、补益气血为主。
  4 以五体痹为例探讨基于营卫理论的针刺应用
   根据《素问·痹论篇》,五体痹具体为“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因为发病季节不同,外邪侵袭的层次不一,如皮、肉、脉、筋、骨,所以病位在不同层次的痹证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也大不相同。
  4.1 皮 痹 皮痹多见于秋季。“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此时外邪侵袭,影响人体气机敛降,见“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灵枢·刺节真邪》)卫气本司开合,此时皮腠大开,则不能充实皮肤、温煦卫外。因此,皮痹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寒凉,如《素问·痹论篇》言:“在于皮则寒。”
   针刺治疗皮痹需选取四肢末端的腧穴,施“毛刺”“半刺”法。《灵枢·卫气失常》曰:“皮之部,腧于四末。”《灵枢·邪客》曰:“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四肢末端皮浅气浮,是卫气较为充盛的部位,此处取穴可以更好地激发卫气以温煦充实皮肤腠理而抗邪于外。《灵枢·官针》记载:“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针刺时仅刺激皮肤表层,激发卫气以驱皮部表浅之邪,临床可用于治疗硬皮病初期[8]。
  4.2 肌 痹 肌痹多见于长夏。“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长夏时节人体气血壅盛,多流溢于肌肉,此时的邪气以湿为主,湿气困住分布于肌肉间的卫气,致使卫气不能温养肌肉而生肌痹。肌痹主要表现为患病部位不知寒热痛痒,如《素问·痹论篇》所言:“在于肉则不仁。”而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不仁,不知痛痒寒热也。”又《灵枢·刺节真邪》曰:“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虽然《素问·逆调论篇》言:“荣气虚则不仁。”但是根据以上分析,肌痹发病于长夏,此时天气繁茂而人体气血相对壅盛,营卫之气不虚,因此肌痹的发病机理更倾向于湿邪困阻致卫气难以正常循行,卫气不能温养肌肉。
   《灵枢·卫气失常》言:“肉之柱,在臂胫诸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所以针刺治疗肌痹的主要施术部位为手足六阳经与足少阴经脉的分肉皮肤之间,而此处恰好为卫气“昼行于阳”的循行路线[9],针刺这一部位可使卫气正常运行输布驱邪于外。《灵枢·官针》中记载治疗肌痹的针刺方法为“分刺”“合谷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针刺深度在肌层,适当深于治疗皮痹的针刺深度,多用于现代医学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风湿性多肌痛等出现肌痹表现的治疗[10]。   4.3 脉 痹 脉痹多见于夏季。“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夏季人气多在孙络,且天气炎热,气机外泄,人易因贪凉致邪气凝滞营卫之气,表现为“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素问·痹论篇》)
   《灵枢·卫气失常》提出针刺治疗脉痹的施治部位在血络,“血气之腧,腧于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其治疗可用“络刺”“豹文刺”,如《灵枢·官针》曰:“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针刺时在病变局部血络前后左右多针刺入将瘀血放出,以畅通营卫之气。临床多用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等类似脉痹症状的疾病[11]。
  4.4 筋 痹 筋痹多见于春季。春天气机偏于生发,人体筋脉相应地适于舒展,邪气侵入则影响筋脉的舒展性;且营卫之气有支持营养筋脉的作用,营卫不和多筋脉失养、难以舒展,表现为“筋挛节痛”“屈不伸”等症状。
   针刺治疗筋痹需选取病变局部针刺,施“恢刺”“关刺”法。《灵枢·卫气失常》言:“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且《灵枢·官针》记载:“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针刺時需注意先将毫针直刺后提至皮下,再朝各个方向斜刺,到达筋的深
  度[12],疏通营卫养筋驱邪。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肌腱、筋膜、韧带等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如腱鞘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肱骨外上髁炎等[13]。
  4.5 骨 痹 骨痹多见于冬季。“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冬季人气在骨髓而邪气多寒,营卫气血不足时邪气重而病位深,所以临床表现为骨重酸痛不能举。
   《灵枢·卫气失常》言:“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液而益脑髓者也。”又《灵枢·海论》提到:“脑为髓之海,其腧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因此,可选取百会、风府穴补益脑髓,临床还多在病变局部施治以散寒驱邪。针刺治疗骨痹时应深刺至骨,施“短刺”“输刺”法,“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灵枢·官刺》)当寒邪相对较重而营卫气血偏虚时,需用火针或药熨的方法温通散寒、驱骨中之邪气,临床多用来治疗膝骨关节炎等骨关节疾病[14-15]。
  5 结 语
   痹证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其发病与外感风寒湿、内在营卫不和有关。本文通过辨明营卫与气血“异名而同类”,更偏重通行运转,以达到卫可温煦,营能濡养的生理功能,而进一步阐明痹证的病因正是外邪影响气血运行输布的通畅性及其正常的濡润功能。笔者以五体痹为例,从营卫理论的角度详细探讨了根据其具体病因及病位不同,分别在皮、肉、脉、筋、骨的渐深病位层次上,刺法由浅渐深,由卫入营,或兼散邪,或兼通经的治疗。五体痹经久不愈则易向内发展为五脏痹,这是疾病由外向内不断加重的过程,同时也是从卫气受损到营卫阻滞再到气血不足的过程。这一理论探索对于临床治疗具有诊断与鉴别的指导作用,即应理清营卫与气血的关系,区别痹证留滞的层次,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丁元庆.《内经》营卫理论回顾[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1):3-7.
  [2] 王长峰.针灸治疗痹证的古代文献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3] 雎世聪,邹旭峰,黄振,等.从《内经》理论谈仲景调和营卫治疗痹病的思想[J].四川中医,2017,35(5):37-38.
  [4] 王燕,王静莲.《内经》养生理论与风湿病调养[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0):59-60.
  [5] 杨兴智,王铀,陈乐意,等.《黄帝内经》营卫初探[J].中医杂志,2011,52(Z1):30-32.
  [6] 侯冠群.《内经》卫气理论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
  [7] 陈俊蓉,陈利国,王华强.浅谈《内经》五体痹与五脏痹发病关系[J].四川中医,2012,30(4):44-46.
  [8] 张慧林,赵妍,贾颖.《灵枢·官针》刺“痹”针法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16(3):9-10.
  [9] 侯冠群,鲁明源.卫气昼夜循行中“阴”与“阴分”内涵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7):881-882.
  [10] 李满意,娄玉钤.肌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9):57-65.
  [11] 周宇,陈仲杰,刘春,等.吴中朝教授火针活用“府输”下合穴治痹经验[J].中国针灸,2016,36(7):739-742.
  [12] 张义,郭长青.关刺法小考[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7):580.
  [13] 陈伟锋,赵琛.关刺的理论探讨及临床研究概况[J].中医文献杂志,2019,37(3):61-65.
  [14] 孙宁,李永婷,林璐璐,等.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比较与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7):3253-3255.
  [15] 朱玲,赵耀东,张国晓,等.基于《灵枢》解结理论探讨针灸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6):53-55.
  收稿日期:2019-08-19;修回日期:2019-10-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48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