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用说教的方法,小学生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很难理清知识间的线索及内在联系。小学时期是学生思想、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对知识综合性很强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小学“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5-0048-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是素质教育的代表性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这方面经验带来诸多问题。因此创新教学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学经验方面的不足。培养当代小学生的素质能力,教师要有机融合采用多种现代化教育方法,通过图像、文字投影的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立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开发教育资源,引导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是仍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在小学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辅助类课程,因为其不参与科目成绩的考核,便忽视了这个课程的重要性。新课标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作了精确的定位,把它纳入了小学教育体系的必修课程之中。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不仅是相应素质教学的表现,还是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既优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又实现了教学内容、方向、宗旨等内容的优化。一言以蔽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将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1]。例如,学习《中华一家亲》这一课之前,教师可以预先为学生布置一项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要通过网络搜索、书籍阅读等方式选定一些经典的诗词与故事内容等,并在了解相关知识深刻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诵读、研究。等到课堂教学正式开始,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经典朗读活动,具体而言,学生先自由结组一一在同组同学面前朗读,并推选出朗读较好的学生当代表,然后各小组代表轮流上台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朗读,具体朗读内容包括《出塞》《春望》《示儿》等爱国诗词。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被经典朗读活动所营造的爱国、护国、团结等精神氛围所感染,从而对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产生强烈兴趣,优化了学习效果。
  二、整合教学资源,创设互动氛围
  营造教学氛围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深入。教师可根据教学任务的安排,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将网络中的相关教育资源进行删选和整合,最终将已经优化的视频或素材等资源融合到课程中。如在讲解“环境保护”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当下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相关数据的罗列,引导学生形成环境危机意识,进而展开后续的教学内容。如此一来,学生的环保观念更强,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当下信息繁多的网络平台中,不乏一些恶性的教育资源掺杂其中。对此,教师要进行细心筛选,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挑选出来,通过信息技术呈现在课堂中,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例如,在讲“爱护公物”一课中,教师就可通过相关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意识到哪些是社会公物,哪些是集体公物以及如何去爱护这些公物。对教学资源的深化与应用,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职业素养与素质教育的推进程度息息相关。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时,学生不能只单纯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记忆下来,还要基于综合研究深挖理论知识所蕴含的深刻原理,以切实提高学科素养,而这显然需要良好思维能力加以支撑,助其具体理解学习内容[2]。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课时,学生了解到法律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生活中,应随时随地遵守。我把课堂教学与“预防校园欺凌,建设和谐校园”这一主题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法律是不允许校园欺凌的,让学生行动起来,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在这节课中,我按照预先设计的教案完成了主要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课知识,接着就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鼓励他们进行一次课堂辩论活动。具体而言,将班级学生划分成两个小组,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辩论议题,如“依法治国是司法机关的事情,与中学学生没有关系”;“依法治国意味着要对所有违法行为追究刑事责任”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深入探析。在多种观点的刺激下实现了思维拓展,他们自然就可以更迅速地捕捉到“道德与法治”知识背后隐藏的重要思想,提高综合素质。在教学《“119”的警示》时,我把“11月消防安全活动月”这个主题利用起来,将课堂教学与演练活动紧密地融合,通过宣传、观看视频、案例分析,进行防灾避险教育,组织全校学生进行一次火灾逃生演练活动,让学生亲历虚拟火灾,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做法、心情、感受与收获,从而增长避险知识,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
  三、优化课堂的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媒体教学是将教学内容多元化,并以动画、影视等方式进行呈现,对教材内容进行高效集成,使学生收获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播放公益广告、影片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公众生活,让学生了解公共设施的作用,并能够正确地使用公共设施,懂得爱护公共设施。学生通过观看公益广告海报、影片等,看到了公共设施在日常生活当中的重要性,学生会在潜意识中形成爱护公共设施的基本概念,并付诸行动,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公共道德,自觉抵制生活中的不良现象,这种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多样化呈现,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当今教育提倡“先学后教”的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可将信息技术与“先学后教”互相结合,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进行教学,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渠道获取收集信息,要求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体现教学内容,完成“先学”,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在活动时对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完成“后教”。学生通过网络在“先学”环节当中收集信息,有效增加了课堂深度,构建了一个学习的立体空间[3]。 例如,《心系公共利益》一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将责任意识深深刻在脑海中,完成更具可行性的活动计划,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以这种方式对公共利益与责任意识进行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可以逐渐适应这种“先學后教”的学习、教学模式,并主动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四、让学生在实际践行中感同身受
  课堂的主要构成部分为学生与教师,二者相互影响,教学方式产生变化便在情理之内。通过信息技术的影响,教师能够快速整合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情境的创建,让学生置身其中,从而起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秩序与规则》一课时,教师通过语言引导,让学生在课堂当中畅谈身边的规则及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后果。这样一来,学习情境便初步建成。为进一步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情境需要更加逼真、深入。为帮助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情境,教师可借助多媒体,通过播放短片让学生了解规则与秩序在身边的体现,把课堂从公共秩序引向校园秩序,提升教学质量[4]。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主要目的是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这样做不符合本学科教学目标要求,不利于学生素质提升。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相应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给予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的机会,有效推动学生践行“道德与法治”中的优秀理念。 例如,学完《积极奉献社会》一课后,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学科知识,但在实践方面还有所欠缺,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参与相关实践活动。星期天上午带领学生走向街道,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袋子、夹子、铲子等工具捡拾道路两旁绿化带中的垃圾,清除街上乱贴的小广告,帮助孤寡老人洗衣服、整理屋子等。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对课上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且在实际践行中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结 语
  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我们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勇于创新,结合实际,实现课堂内容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所学知识与学生亲身体验有机融合。教师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因地制宜,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重社会实践,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从小事、从身边抓起,随时随地,适时开展活动。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内容近在咫尺,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通师生间双向交流的通道,实现师生间有效互动,优化具体教学措施,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推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 留.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6).
  [2]劉 阳.多媒体网络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J].名师在线,2019(8):85-86.
  [3]许冬梅.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24):134.
  [4]俞 琳.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教师,2019(3):100-101.
  作者简介:王旭日(1963—),男,一级教师,本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66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