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新课标下普通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中学体育教学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还是培养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出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融入体育教学当中去。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普通高中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围绕如何将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这一目标,真正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体育教学  体育改革分析
  2018年1月5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公布。其内容上有较大幅度的改变,首次提出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融入体育教学当中去。基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新课标的推出,正是国家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国家意志”的表达,是教育价值的体现,是课程改革成果的体现,是课程实施和管理的准绳,更是学习评价和教学评价的依据。
  一、当前普通高中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与教学的关注点太过于单一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与教学关注的重点是体育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以及身体机能的提高与优化,课堂教学与活动安排,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田径、球类、体操等方面的技能,体能达到一定的标准。这些目标都是本体性的、必要的,但体育教育却不能仅局限于此。它还需要有更深层的价值解读,其终极目标是指向人的生命的终身发展,从体育学科的功能、特点和优势出发,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构建。
  (二)教学内容竞技化
  部分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往往围绕竞技项目展开,不利于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阻碍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最终的目标即通过身体练习和健康教育的教学,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核心素养的形成,做到体魄强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所以,今后体育课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培养、发展学生三大核心素养这个中心点。体育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每节课只学习一种简单技术的思维,而强调运动项目的整体性。
  (三)唯“考试论”“分数论”现象普遍存在
  当下体育教育中有一种现象非常令人担忧。自国家把应届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科目成绩纳入中考后,学校体育教学加大了对规定测试项目的教学和训练力度,这对促进学生掌握部分体育技能、提高身体机能有积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但这种学习方式的应试倾向以及单一性的任务模式,不能增进学生对体育本身意义的理解,激发并长久地延续他们对体育的热爱,让他们终身具有参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一)运动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体育展示和比赛活动,显著提高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掌握和运用选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规则,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或合作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练习效果作出合理的评价;了解和分析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具有运动欣赏能力。
  (二)健康行为目标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形成基本健康技能,学会自我健康管理;情绪稳定、包容豁达、乐观开朗,善于交往与合作,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三)体育品德目标
  学生能够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胜不骄、败不馁;胜任不同的运动角色,表现出团队合作与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三、基于新课标下普通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途径
  在我们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当然实现培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
  (一)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兴奋点,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的设计又不过分超越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负荷,又能让他们随着身心的发展不断挑战新的运动技能,获取新的运动体验。
  (二)坚持个性化差异性教学
  教学中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他们在身体机能、心理素质和运动天赋上是存在差异的,面对同一个运动项目或同一种机能训练,不同学生的反应和完成程度不同,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面对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采取差异化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享受体育。
  (三)打破体育教学内容单一性
  成长中的学生,由于先天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上的差别,或是后天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孩子个人参与社会性活动的经历的不同,都会造成他們体育兴趣方面的差异。而满足学生体育的个性化需求最有效途径,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活动项目,让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体育活动内容,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活动,带着原认知去学习。
  四、在普通高中体育教学中应注重体育品德的培养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
  (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精神
  不能是灌输式的说教,而应该是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是一种自我的精神建构;同时,渗透也不是一种外在精神产品的“植入”,体育教学中最大的精神资源就蕴含在体育学科本身,包含在技能学习、体能训练、活动组织等具体的环节中,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并自然地、有机地把它与技能学习和体能训练糅合在一个整体结构中,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精神引导作用。
  (二)在活动中孕育体育道德
  在活动中,有频繁的人际交往,有大量的统一行动,有不同的角色分工,有严格的规则约束,需要有担当也需要有分享,需要有碰撞也需要有包容,需要有独创也需要有合作。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合理的组织让学生深度参与其中,我们就能收获体育精神的培育,并且迁移转化为学生社会化所必需的道德品质。
  (三)从榜样身上汲取体育品格
  学生的崇拜明星的心理,成了学校培养学生体育品格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正是这种仰慕与崇敬,让学生追踪他们的身影和足迹,了解他们奋斗的故事和成长的经历。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体育名人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对话,让学生从这种近距离的接触和交流中,对体育品格有更直接、更具象的认知。
  结语
  总之,在今后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以体育教育为主,融合健康教育,注重学科德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梆,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顾渊彦.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J].体育教学,2006(3): 12-13.
  [3]王国亮,詹建国.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的价值及实施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2):104-110.
  [4]田菁,刘振忠,郑颐乐.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81-83.
  [5]赵宁.翻转课堂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及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7(8):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7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