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媒介依赖及对策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快速发展的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接受信息内容的不确定性増多。微媒介的产生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人际交往、自我学习等方面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伴随着负面效应,即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越发严重,这对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高校大学生产生媒介以来的原因及影响,并提出微时代背景下应对大学生媒介依赖的对策。
  关键词 微时代 大学生 媒介依赖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当下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各种智能移动终端应用已非常普遍,与此而来的各种自媒体形态也充斥到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微媒体形式已见惯不怪,以传播速度快、内容微型化、衍生辐射强为传播特点的“微时代”依然成为大数据背景下的时代新形式。微时代背景下,依托网络平台,人人都是自媒体,通过各种微媒体,每个人都可以发生,可以记录、分享、评论、浏览、转发看到的信息,陌生个体之间也可以借助微媒体进行交流。在网络时间面前,每个人既可以作为旁观者静观事态,也可以参与其中,发表观点和看法,信息在微媒体之间快速传播的同时,也不断衍生出信息冗余。
  对于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微时代更是他们的时代。这一特殊群体年轻有活力,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微媒体带来的爆炸式的信息对他们而言,可以一睹为快,也可以一吐为快,信息的鱼龙混杂也给他们的思想带了冲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离不开微媒体带给他们的生活方方面面的改变。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与之而来的大学生媒介依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1“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媒介依赖产生的原因
  1.1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支持
  当前,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善,拥有一部手机基本不在话下,很多学生手里手机、笔记本、平板样样不缺,这就给他们与微媒体的接触提供了非常方便的物质基础。
  1.2微媒体内容灵活多样有趣,具有很强的体验吸引力
  微时代背景下,依托网络平台,人人都是自媒体,通过各种微媒体,每个人都可以发生,可以记录、分享、评论、浏览、转发看到的信息,陌生个体之间也可以借助微媒体进行交流。在网络时间面前,每个人既可以作为旁观者静观事态,也可以参与其中,发表观点和看法,这种体验对大学生而言,非常具有吸引力。
  1.3微媒体推出的功能性软件给大学生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
  拥有一部手机,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各种软件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很多问题。如淘宝、支付宝、微信、导航、滴滴打车、携程旅行、美团等等,大家依赖这些软件功能,买东西、订车票、甚至吃饭都可以足不出户,这些微媒体带来的便利也极大的助推了大学生的媒介依赖。
  2“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媒介依赖带来的影响
  2.1媒介信息良莠不齐
  微时代的到来,带来的信息良莠不齐,既有健康积极的内容,也充斥着低俗、极端、迂腐的消极内容,在人人都可以发声,可以参与的微媒体时代,有害信息的散播势必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信念和政治信仰产生不良影响。如果监督和防控不到位,这些信息可能会对大学生党员的政治信仰产生非常不利的误导,影响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2.2大学生的自律能力面临挑战
  微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的便捷性和更新的速度之快,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很多大学生每天刷头条、刷微博,已是必须的动作。面对枯燥的学习,这种吸引力尤其强大,很多学生的自制力稍微弱一些就会全部沦陷。
  2.3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微媒体背景下,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跟多的依赖微信、微博、电话、短信等。就算在一个空间中,常见的现象时堆在一起的低头族,彼此鲜有交流,这对亲情、友情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培养有害无益。
  3“微时代”背景下应对大学生媒介依赖的对策
  3.1优化教师教育模式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固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比如,利用雨课堂、蓝墨云、对分易等手机APP,因势利导,让手机为教学服务。
  3.2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通过各种线上线下的方式,向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正确对待微媒体的使用。
  3.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组织有益的、有吸引力的校园活动,吸引大学生放下手机,加入到活动中来。一方面能加强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同时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操素养等都是非常的有利的。
  总之,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者应积极应对微媒体带来的影响,创新大学生教育形式,依托微平台,通过微党课、微支部、微活动等形式,将健康的教育理念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在信息海洋中辨伪存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金项目:本文系滨州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党建专项《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政治信仰教育的“微形态”研究——以滨州学院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ZXYDJ1816)。
  作者简介:李娜(1983.02-)女,汉族,山东滨州人,研究生,滨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 张海兵.微时代视域下高校舆论引导能力研究[J].新闻知识,2015(12):35-37.
  [2] 林燕.微時代背景下青少年社会化的挑战与消解[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03):159-160.
  [3] 陆虎.微媒介在髙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效能优化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5):15-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96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