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乐理在古诗吟诵教学中与基本规则的综合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丽娟

  摘要:吟诵,是古人依据汉语的特点形成的创作方法,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读书方法。古人吟诗作赋多有感而发,诗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而诵者亦只有通过吟诵的读法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依字行腔,是吟诵的基本规则。但如果仅仅在基本调上行腔,还不足以表达诗词歌赋的韵味,若能做一定的音韵上的修饰,形成独特的曲调,古诗之美才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吟诵  韵律  意境  诗情  表达
  吟诵,是古代文人墨客创作的主要手段,是我国传统的读诗方法,也是欣赏诗词之美的重要方法。吟诵遵循汉语音规律,依字行腔,抑扬顿挫,使诗文充满了音律之美,让人有身临其间之感。
  随着抢救吟诵热浪的掀起,日常教学中,人们也逐渐把古诗词吟诵引入课堂。既能增添学习的乐趣活跃课堂氛围,感受诗词之美,既有助于学生识记背诵,又能感悟中华诗词文学精髓的熏陶,也能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一、古诗的吟诵技巧
  (一)初学吟诵法则:依字行腔,平长仄短
  中国的的传统音乐都依字行腔,吟诵是最严的,为了把每个字的涵义韵味表达清楚,行腔与字音最接近,所以依字行腔的吟诵是比较简单的结构,即好学又好记。
  1.平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法则
  平声是一、二声,仄声是三、四声,吟诵中,为方便识记辨别,
  用“—”表示平声,“|”表示仄声。以《诗经·蒹葭》中的第一章三、四句为例,按照平仄规则标出吟诵调如下:
  ︱---  ︱︱︱-  ︱---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所谓“平长仄短”,即吟诵古诗时,读到一、二声的字,行腔平稳,音调适当延长,读出韵味;读到三、四声的字时候则读得短促、干净。此外,平仄是不可混淆,否则诗歌便失了韵味。在学生初学吟诵教学的课堂上基本按照这样的基本调吟诵,结合长期的听学磨耳,可以达到初步掌握行腔用调规则的目标。
  2.入声字的吟诵方法
  吟诵中有一类字读法特殊,那就是入声字。入声字在吟诵中应当读得短而快,有戛然而止之妙,标调时用“!”表示。但是由于入声字在元代时期就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日常学习不容易辨别,所以,我们学习吟诵时需要事先查询入声字,才能准确行腔用调。以《诗经·蒹葭》中的第一章一、二句为例,按照平仄规则标出吟诵调如下:
  ----  !---  ︱︱--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句中的“白”和“以”就应读得短促、有力,音律突出明朗。
  掌握了以上吟诵规则,诗歌的抑扬顿挫感便了然于心,学生就能吟诵所有的古诗了,对诗人的情感领悟和表达也有了初步的体现。
  (二)结合乐理韵律,调整腔调
  中华诗歌文化博大精深,光是古诗类型就有多种分法。以古诗内容分为例就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不同类别的诗,不同诗人的诗,不同背景的诗,所表达的情感、蕴含的意境都有所不同。如果把这些诗都按基本法则一概而诵,诗的韵味便显得千篇一律,寡淡无味。
  然而吟诵之美最重要对是在对诗情的透彻体悟的前提下,才能恰当表达。诗人创作往往有感而发,“情发于外,成诗成乐”,所以吟诵也应当具有灵动性。这就需要把读书吟诵走向音乐的韵律美。吟诵虽然不同于音乐歌唱,但又有相通之处,所以在吟诵的教学时可以结合乐理,适当修饰腔调以增强表达效果。
  以下是某次吟诵活动,钢琴老师参与,在“依字行腔”的原则之下,谱出《诗经·蒹葭》简谱中的第一章:
  诗中情景交融,旋律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爱而不得、却始终翘首以待的凄婉惆怅,两处倚音的使用更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
  这样的吟诵与“唱”又不同,“吟”的曲调关键还是“依字行腔”,即是按照诗文字音而来的。故而在吟诵的教学中,老师除了具备较好的文学素养外,还应该有基本的音韵感知、运用能力,或者充分借助音乐老师的帮助,能把文学与音乐融会贯通,吟诵出韵律美、情感美。
  二、吟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只能行基本调,缺少音韵之美
  经过老师对吟诵知识的传授,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基本能掌握、吟诵的基础法则,但还没有领悟到吟诵的真谛,只能教条式地吟诵,难诵出古诗韵律之美。
  (二)个体理解有差异,吟诵出千腔百调
  因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发声训练,没有统一教学腔调,学生个体理解差异,对行腔法则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吟诵千腔百调。
  三、吟诵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提高教师个人文学素养
  文学的一个魅力之处就在于它具有典型的时代性,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人文风情,诗人用诗表达自己的感受,诗中的意境与情感就是历史背景的再现。因此在赏析古诗词的时候,我们也应熟悉作品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经历。只有老师有足够的文学知识的储备,是学生正确理解诗歌内涵的有力保障。
  (二)教师深入学习吟诵技巧,领悟精髓
  建国后,吟诵的声音渐渐淡出课堂,虽然很多著名学者都提倡重拾吟诵。可随着时光流逝,会吟诵的前辈越来越少,使得吟诵之法濒临失传。如今在全国各地兴起了各种“拯救吟诵”行动,经常展开吟诵培训,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前往。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深入学习吟诵技巧,从而引导学生爱上吟诵,传承文化。
  (三)教师学习基本的乐理知识
  好的吟诵也需要一定的乐理支撑,才能让吟诵具韵律美,更能展现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运用乐谱与注音的手段,为保存与研究吟诵艺术开辟了新的途径。”所以,如果老师具备一定的乐理知识,会让吟诵具备音樂之美,使诗情更加饱满,课堂更有魅力,学生更有学习热情。
  (四)学生应当勤听多练
  教在指引,学重在练。在早晚自习时间,学生在家的课外阅读时间,适当安排吟诵的听学练耳活动,开口跟诵,耳熟能详。多听戏曲、地方民谣,培养学生韵律感,也有助于学生行腔用调。
  吟诵不仅是“读”,亦有“唱”的韵味。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要真正了解吟诵,唯有不断探索学习,才能把古诗的诗句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与诗情之美融会贯通,让这种独具中国文化之美的读书方式得以传承、发扬光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01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