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设共同体话语:后疫情时代国际传播的思维与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袁靖华

  新冠肺炎疫情使国际贸易、人员往来、商品物流等被极大阻断。伴随物理空间的“逆全球化”和全球产业链梗阻,反映人们思维和情感的互联网舆论也陷入巨大撕裂中,各种污名诋毁、种族歧视、民粹主义,令疫情笼罩下的世界安宁更加岌岌可危,全球化体系正经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疫情令世界走向何方?这是关乎全人类福祉的重大议题。人类社会危难关头,同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迸发出巨大的凝聚全球价值共识的感召力,为破除霸权主义、孤立主义主导的国际垄断话语,建设更具普适性和更高认可度的合作共享型国际话语体系,提供了重大启迪和路径指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团结合作,是有效遏制全球疫情蔓延的最有力武器。国际社会需要与此相匹配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行动实践和话语体系以顺应全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团结、合作、共建、共享的国际话语创新提供了理论源泉,要着力建设协商尊重、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话语,制衡高度垄断、偏执失衡的单极霸权话语,推动人类社会消除偏见、克服歧视、团结抗疫。
  一、整体·联系·对话: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思维
  话语背后隐含的是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方式导致不同的认识结果、不同的实践行为。人与人的沟通首先需要思维方式对接,并通过话语沟通实现传受双方的同频共振。所有共同体都是为了某种共同的善而建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外世界主义思想传统的有效继承、融通和创造性转化,强调世界的相互关联、多元共构、有机一体,和而不同中求同存异,各美其美中美美与共,“找到最大公约数, 画出最大同心圆”,包涵了政治上平等互信、安全上守望相助、经济上合作共赢、文明上交流互鉴、国际事务团结协作,需要以整体性、普遍联系性和多元对话性的思维来观察、认识和把握世界。
  (一)整体性思维
  作为人类共同的思维起源,“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 在古希腊罗马表现为‘万宗归一’的整体宇宙观”。①疫情证明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有机共生的复杂生态系统。世界面临的难题需要从全人类整体幸福着眼,运用整体性思维协同诊治。“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关,国家命运与全球化相连,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重叠部分正在扩大。”②运用整体概念识物想事,从事物的全部而非局部来探寻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全局性思考解决问题的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过程不是孤立的、杂乱无章的自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整体的性质与规律只存在于组成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中。”③“在知识的一切领域中运用整体或者系统的方式来处理复杂性问题,这是对科学思维的一个根本改造。”④中医将人体看作阴阳两极互感贯通、相融统一的整体,是整体性思维应用的典型,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成为有效诊治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
  (二)普遍联系的思维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是一个相互关联、有机共生的复杂生态系统。“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 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⑤中国人的互系性思维视世间万物为交互开放、交融互摄、旁通统贯、有机联系的整体。生态马克思主义反对传统的主客二分法,强调整个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事件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自然环境、人类社会是共生关联的生命共同体。“人类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力量, 始终是一种生物有机体, 又是一种社会有机体”,只有以此出发,才有可能“有效地应对全球资本主义在经济和生态纬度上的破坏性特征”。⑥
  (三)多元对话思维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呼应了当代哲学的对话范式转向。德国著名犹太哲学家、神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认为,对话已成为人的生存方式,“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对话,我-你的对话关系才是人类应有的、真正基本的、永恒的关系。⑦苏联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强调主体间的关系就是对话性关系,对话参与者是平等共存、相互补充的主体,对话是一切生存的基本条件和最低条件,“不论是在哪一个运用领域里(日常生活、公事交往、科学、文艺等等)无不渗透这种对话关系。……生活就其本质说是对话的”。⑧德国当代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强调尊重多元主体、平等互动的交往理性,本质上反映了人与人相互尊重、彼此平等、异中寻同的双向对话思维。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集中反映了整体性、普遍联系性、多元对话性的人类普适性思维方式。在当下这一分崩离析的全球混乱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思维能最大程度凝聚全球共识,为推动人类社会开展平衡普惠、公平包容、开放共赢的合作抗疫行动,提供巨大的思想力量。
  二、平等对话、整体互动、全域协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建设
  语言是思维的肌肤,传播的思维观念决定传播的行为实践。构建合作抗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建设与人類命运共同体的立场和思维方式契合的国际话语,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和共同话语作为基石,建构兼容本土性和全球性的话语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实践是关注整体、全局和普遍联系的,注重沟通、交流、对话、关系的,通过共同体话语实践,推动视界融合、认知汇通,形成一个平等对话、主体多元、整体互动、全域协同的国际共同体话语传播格局,切实推动人类团结合作、齐心抗疫的“命运共同体”。
  (一)扬弃独白宣传,强调多元参与的平等对话,形成国际合作抗疫的复调话语传播耦合力。   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巨大的牺牲、果断的决策和有效的措施,迅速控制了国内疫情,又付出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援助那些陷于疫情中的国家。然而,单极霸权主导的西方舆论一再以各种甩锅、抹黑、歧视、诋毁和选择性报道,将抗疫政治化、污名化,挤压合作抗疫话语的国际传播空间。
  国际传播是一种有许多伙伴参与其中的协同合作。只有以命运共同体话语传播为杠杆,建设合作抗疫的国际话语,才能撬动西方话语霸权制造的舆论铁幕。要从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思维出发,从以我、以政府、以主流官方媒体为主的单向度传播,转向各方共同参与、共建共享、共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复调大合唱,在国际舆论中形成能与西方主导的各种负面舆论相抗衡的、以“同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旨引导的话语力量。
  传播的本质在于通过共同参与的行动以共享经验、分享意义,促成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创造“想象的共同体”。增强共同体话语传播的协作带宽,实现多渠道、多主体、多维度的传播力耦合,需要充分发挥具有高度亲和力的人际沟通、个体传播、社交媒体在当前全球传播中的重要节点作用,增强组织机构和个人的公共外交传播,通过不同层面的和声共振,形成复调传播的大合唱。百名中国学者率先在《外交学人》(The Diplomat)发起《致美国社会各界联名公开信》,呼吁全球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将疫情政治化、污名化,得到20余国政要名流积极响应和主动转发,旋即引发了由美国近百名高官、学者呼吁中美合作抗疫的公开信和全球70多个国家165名前政要和学者的《致二十国集团成员倡议书》。中国学者通过主动对话沟通,形成国际进步力量的话语互动,增强了国际社会对共同体合作话语的辨识度和团结抗疫主题的凸显性,有助于增进民心相通的“理解共通感”。
  (二)注重通過整体兼修、内外统筹的全域全媒体话语,培育共同体意识,增强人类共存共容的“共命运感”。
  “指间全球化”的国际互联网,令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难以割裂、全球联动。针对国际舆论场的对峙分裂和国内舆论场的撕裂争吵,只有对内、对外传播贯通联动起来才能形成传播合力。同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消除内外割裂,将整体与局部、要素与因子、内在结构与外在关系等有机结合,将所有参与到这一行动中的人、事、物,都视为构成共同体传播活动的一份子。注重共同体内信息的相互沟通交换、相互创造分享,全球、全域、全局、全方面、全媒体地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
  有关本地的疫情信息与世界的回响是互为回应的,“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时候,一个政府有机会登上国际舞台,在全球几亿观众面前献演。演出的好坏与否不可避免地将在国内观众中间引起反响”。⑨带有偏见和狭隘的报道必然损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进行本国议题报道时,也要考虑到对远方的他国受众的传播与影响。主动将中国与世界联结,“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以全球共生价值观关注人类社会的互利共生、共存共容的“共命运性”。媒体要善于在地方议题中挖掘共同体基因,在全球议题中连接地方关切,从本地的生存发展联系到人类的共同风险、共同挑战,以“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的胸襟气魄,揭示人类社会首先是一个“命运与共的生存共同体”,每个人的生存须以他人的生存为前提,培育社会的共同体意识。
  (三)通过具有形象性、亲和力、个性化、接地气的用户生成内容(UGC)流行话语,建设更易被社交网络用户接受的、视觉的、艺术的、生活的共同体话语。
  加强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对话是应对人类困境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选择,⑩而文明体现在日常生活。以文明对话推动人与人沟通的理解共通感,就要着力讲好以人的生活为叙事主轴的日常生活文化。民心相通的心理基础不在高大上的意识形态宣传,而在人与人生活的沟通、联通、融通。李子柒自制中华传统美食的短视频用具体、细节、生动、鲜活的生活语言、视觉符号,在表达方式上更接地气、易入人心,在脸书上被全球网民追捧,被誉为“心灵治愈体”。这是由社交媒体天然的UGC个体化特征决定的。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舆论场,社交媒体用户都占据了最大份额。掌握社交媒体的流行语特点,是推动共同体话语建设的重要途经。新华社出品、哈萨克斯坦歌手迪玛希演唱的全球第一部原创抗疫英文音乐短片(MV)《在一起(We Are One)》在优兔被刷屏,短短48小时引来1.5亿人次点击,各国乐评人转发推介、边播边评。世界卫生组织联手美国歌星嘎嘎小姐(Lady Gaga)的全球线上抗疫慈善直播演唱会“四海聚一家(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全球130多位重量级巨星云集各大社交媒体直播平台,同屏献艺,一举筹集1.279亿美元善款。
  这些社交媒体的流行艺术话语之所以具有较高的国际通行力,正是借助“想象的共同体”击中了人们在心理上的共通点,反映了人作为类的存在具有的普遍共性。人是共同体意识的最主要载体,也是共同体价值的集中体现。参与到这一共同体实际构建过程的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人,是共同体话语实践的主体构成。“突出‘人’的价值向度,致力于共同体意识和共同价值体系的构建”,11关键要将宏大的政治叙事回归到“人-人性-人的生活”这个原点上。一个出色的国际话语的叙事文本总是力图展现具体的人、具体的生活,传达凡俗人的喜怒哀乐、心理波澜,于不着痕迹中传递文化价值理念。
  (四)建设广泛连接、开放包容的共同体话语平台,增进各方共建共享的“共同利益感”。
  “命运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些难题并非一国之力所能解决,而是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应对”。12从政治家到学者,从元首外交到公共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传播,要通过多元平台、多维渠道,与凡是具有“共同利益感”的各国合作伙伴共同发声,共同表达关切,共商解决难题,建立广泛连接的朋友圈。中国外文局主办的“当代中国与世界——抗击疫情国际智库云论坛”,中国、法国、西班牙、巴基斯坦、埃及、巴西等6国智库学者通过网络视频会议探讨如何应对全球疫情大流行;南欧最大智库ISPI发起,中国与全球近30家智库共同行动的“全球智库在行动(Think Tanks React)”活动,号召全球学者团结起来,保持光明之灯闪亮。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和南非、尼日利亚等国智库联合主办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与中非合作”国际视频会议,13个非洲国家60多位知名学者、智库领袖和媒体代表共同发布了6种语言的《中非紧密团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联合倡议书》。这些共同体的话语行动推动了人类共同“利益与价值的共振”,13广泛连接了大多数国家,打造了一个更加包容开放的共同体话语国际传播平台,增进了各方共建共享、合作抗疫、共建康宁人类家园的“共同利益感”。   中国主动加强了面向全球的信息分享,第一时间向世界发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主动与全球10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疫情防控、诊疗方案、卫生专家视频会议,还创建了中欧、中韩、中日等多个联防合作机制。通过平等、对话、尊重、包容的对话体沟通思维,和参与到抗击疫情活动中的各方真诚沟通,回應对方关切,将中国的“我”融入到世界人类的“我们”人类命运发展的过程性叙事、整体性叙事中,以实际行动富有说服力地落地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心构建。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之声、新华国际、《中国日报》等秉持“看到不同(See the difference)”的宗旨,为大多数缺少话语权的国家向全球发声,连接起了非洲、亚洲、拉美等被西方霸权压迫和排挤的最广大人类社群。
  从立足一国的国家对外传播,转向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共同体话语传播,不只是疫情危机下的一时之需,而是中国增强国际话语权、改变长期以来舆论弱势地位的长远战略。通过共同体话语实践,推动人类社会同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应了全人类追求的共同的善;顺势而为、主动推进共同体话语建设,站稳全球道义制高点,有助于提升中国与世界的全球沟通力,从根本上扭转国际话语权失衡,更加广泛深入地团结世界进步力量,摆脱西方霸权的舆论挤压,携手推进全人类安康福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BXW050)
  「注释」
  ①徐志辉:《整体性:人类思维方式的共同发端》,《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
  ②王帆:《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系统整体性思维的启示》,北京论坛(2009)之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集,2009年11月6日,第52-60页。
  ③魏宏森等著:《复杂性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探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④L.V.Bertalanffy, General System Theory: Foundation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1968:17.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 1971年版,第409页。
  ⑥[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臧佩洪、唐正东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6页。
  ⑦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6页。
  ⑧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白春仁、顾亚玲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387页。
  ⑨[美]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殷琪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页。
  ⑩杜维明:《文明间对话的最新路径与具体行动》,《开放时代》2007年第1期。
  11邵培仁、陈江柳,《人类整体传播学: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传播研究》,《现代传播》2019年第7期。
  12卢德友:《“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求实》2014年第8期。
  13于运全:《利益与价值共振:国际舆论新变局中的“一带一路”》,在第七届国家传播战略高峰论坛上的发言,2019年12月28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50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