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豫东植棉区气象条件与棉花苗蚜发生趋势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超 汤玉煊 楚宗艳 杜玉倍 司啸宏 周玉琴

  摘要:棉蚜为棉花主要害虫之一,为了棉农更好地防治蚜虫,根据气象条件合理安排施药时间。通过2018年和2019年对豫东植棉区棉花苗期发生情况的人工监测,并结合同期气象因子进行棉花苗蚜发生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气象变化对蚜虫种群数量影响明显,苗蚜达到峰值的气象条件为高温29℃~31℃,低温18.7℃~25.6℃,相对湿度59.5%~63%;37℃以上高温僵蚜大量出现,单日降水量超50 mm(或连续5日湿度大于75%)种群数量明显下降;不适宜气候条件下会大量产生有翅蚜来适应新环境,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25℃种群繁殖受抑制;若蚜有始发、高峰、衰退期,并有世代重叠现象。
  关键词:豫东植棉区;棉花;苗期;蚜虫;气象条件;发生趋势
  中图分类号:S435.6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143(2020)03-0053-04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20.03.009
  Analysis o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Occurrence Trend of Aphids
  in Cotton Planting Area in Eastern Henan Province
  Wu Chao, Tang Yuxuan, Chu Zongyan, Du Yubei, Si Xiaohong, Zhou Yuqin
  (Kaife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East Henan Comprehensive Test Station
  of National Cotton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Kaifeng, Henan 475141, China )
  Abstract: Cotton aphid was one of the main pests of cotton,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occurrence of aphid in the seedling stage for cotton farmers,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he injection time according to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Through the monitoring of the occurrence of cotton seedling stage in eastern of Henan province in 2018 and 2019, and the occurrence trend of cotton aphid was analysed in the same sta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teorological change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number of aphids,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for the peak of aphids were high temperature 29℃~ 31℃, low temperature 18.7℃ ~ 25.6℃, and relative humidity 59.5% ~ 63%;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stiff aphids with high temperature above 37℃, and the precipitation per day was over 50% mm (or more than 75% humidity for 5 consecutive days), the population number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f aphids had the onset, peak, decline period, and generation overlap phenomenon, it would produce a large number of winged aphids to adapt to the new environment under the current climate conditions.
  Key words: Cotton planting area in the east of Henan province; Cotton; Seedling stage; Aphi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Occurrence trend
  收稿日期:2020-5-12
  作者簡介:
  吴超(1983-),男,河南开封人,助理研究员,本科,研究方向为棉花新品种选育,
  wuchao10.4@163.com。
  0  引言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属同翅目,蚜科,是豫东植棉区为棉花主要害虫之一。蚜虫通常于3月在越冬寄主小麦、荠菜等植物衰败后产生有翅蚜,4月下旬迁入棉田繁殖,通常气象条件下5月中旬至6月上旬适宜偏低温度的苗蚜开始为害现蕾以前棉苗;由金盾出版社出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陆宴辉等专家们编著的《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一书中第三章第二节详尽描述了针对棉花蚜虫喜干旱等习性及种群数量具有易受气温、湿度等气象条件影响[1],因此,作者于2018年和2019年在豫东地区棉花现蕾前进行蚜虫发生情况监测,结合同期气象因素进行苗期蚜虫发生趋势分析,旨在为棉农提供更有效的用药防治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监测地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棉花试验田(东经114°15′、北纬34°46′、海拔70 m),该田集中连片,周围无高大建筑物遮挡。棉花品种为开棉39,栽培密度为40005株/hm2。气温、降水量等气象数据来自开封国家基本气象站(见表1)。
  1.2  方法
  从5月1日起至棉花现蕾期止,监测蚜虫的种群数量等个性特征,采用棋盘式取样定点调查(分3区,每区5个点,每点调查10棵,挂牌标记并编号),每天早晨9:00开始调查,并分若虫、成虫(有翅与无翅)统计。
  2  结果分析
  2.1  苗蚜始发和峰值时的气象要素
  苗蚜的发生情况调查结果如图1、图2。2018年5月10日(低温为17.2℃,高温为27.1℃,相对湿度为49.5%,无降水)首次发现苗蚜,5月15日(低温为25.6℃,高温为35.8℃,相对湿度为69%,晴天,无降水)若蚜、无翅蚜与有翅蚜均达到峰值。2019年5月20日(低温为14.9℃,高温为28.2℃,相对湿度为21%,无降水)第一次发现苗蚜,5月30日(低温为18.7℃,高温为29.7℃)若蚜、无翅蚜与有翅蚜达到顶峰。从两年的发生情况来看,始发的低温平均在16℃左右(能适应偏低的温度);相对湿度较低(50%以下),始发前天气晴朗无降水;说明低温在16℃左右、低湿度(相对的干燥)是棉花苗蚜诱发的主要因素;而低温在18.7℃~25.6℃、高温在29.7℃~35.8℃、天气晴朗干燥是其暴发的主要因素。
  2.2  异常气象要素对苗蚜种群数量的影响
  2.2.1  高温抑制
  2019年5月22~23日连续2日高温达37℃以上,导致5月25日僵蚜明显增多,若蚜、无翅成蚜种群数量锐减,有翅蚜也伴随出现,苗蚜不适宜当前气候条件下大量产生有翅蚜来适宜新环境[1]。
  2.2.2  降水抑制
  2018年5月15~25日降水总量为71.4 mm, 5月17~22日连续超过5日湿度大于75%,5月16日~5月26日种群抑制作用明显。返晴后5月27日~5月31日连续5日平均气温超过25℃或与25℃持平,其繁殖受到抑制,在加上连续多日降水和高湿度的影响使其在现蕾前无法再次发生。2019年6月5日,6月6日单日降水量分别为10.9 mm、13.8 mm短时降水的冲刷对种群数量明显抑制,但6月11日,在温度和湿度适宜范围内,降雨后返晴若蚜又再次发生[2]。
  3  结论与讨论
  苗蚜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降雨天数及降水量的影响,不能仅用平均温度来推测发生时间。也不能固定的认为在什么时间发生,且每年当季气温是不恒定的。苗蚜前期是点片发生随着种群密度到达高峰,种群拥挤,吸取大量汁液,营养条件恶化,无翅蚜转变为有翅蚜,选择开拓新寄主[3]。本研究表明,2018年和2019年的若蚜高峰期与有翅蚜高峰期相同,两年影响苗蚜发的气象类型均为先旱后涝型,气象变化对种群数量影响明显。寄主营养、蚜群拥挤度、天敌以及气候条件是刺激有翅蚜产生的主因素,蚜蟲迁飞多发生在晴朗的白天,并且温度、光照和风速是影响迁飞行为的主导因子[4]。
  4  存在的问题
  由于蚜虫的发生一般成不规则点片发生,棋盘式五个点取样是否是最佳调查方式?棉田密度不同是否会影响棉蚜发展和扩散?天敌种类对苗蚜的影响程度大小?长期的地理隔离是否会影响区域生态?数据受天气影响较大是否具有普遍性?棉花密度是否会影响种群高峰期?能否使用诱捕器测报减少人工干预?这些无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陆宴辉,齐防军,张永军.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64-65.
  [2] 禹淑梅,张海芝,柳运民. 棉花蚜虫生态控制和化学防治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2017(12):126-126.
  [3] 刘树生. 蚜虫的生物防治[J]. 生物防治通报,1985,1(3):37-40.
  [4] 刘向东,翟保平,张孝羲. 蚜虫迁飞的研究进展[J]. 昆虫知识,2004(4):301-3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59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