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规则意识的养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钱琳

  【摘要】规则意识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社会规则意识淡漠的原因以及学校如何从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规则意识。
  【关键词】规则意识  培养  渗透  传播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012-02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规矩就是规则。它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我们每个人都接受过规则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越小越能遵守规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规则意识越来越淡漠。为什么接受了规则教育,效果却不理想呢?
  规则意识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意识越强,则说明人们的素质越高,社会越进步。部分国人对规则普遍缺乏认同感与敬畏感,在他们心目中,规则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规则是人定的,这要求人人都讲道德,而缺乏公共道德意识,规则则无法支撑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提高全民规则意识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学校是培养学生学知识、学做人的地方,让受教育者形成规则意识是教育的根本。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的合格公民,就必须完善学校的规定,严格执行学校的规定,加强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
  一、从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学生刚刚步入小学,对新环境既陌生,又新奇。如何在小学度过有秩序的一天,需要老师一点一滴的去教授,规则意识就在一日常规中慢慢的渗透。比如,早晨进入教室不要疯闹,先交作业,再早读;大课间活动,先排好队,再有序进场;午休时间,先清理课桌,再安静休息;放学了,先摆好板凳,再和老师再见等等。有了规则,学校的教学生活才会有条不紊。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你看!现在,学校上下楼道井然有序,学生之间彬彬有礼。假如没有这个规则,集体集会可能是同学相互推撞,导致摔倒,更严重的是出现踩踏事故造成伤亡事件。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确实是迫不及待的任务!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应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抓起。
  二、执行规则要奖惩分明
  没用惩罚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规则意识还未形成。当老师宣布规则后学生很可能早就忘了。比如:每周一大课间升旗,要穿校服,每天按时到校,准时交作业。上课注意力集中,不随意讲话,不带零食到校等等。严格的奖惩制度是完善规则的保障。奖励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在学期末发放奖状,学习用具,张贴相片。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对于惩罚方式,迟到或者不能准时交作业等与时间相关的,可以通过一定量的抄写等方式来进行处罚;对上课破坏教学活动的,可以请学生站到教室外面去反省,并注意时间的把握。同时,还应给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讲道理,惩罚本身当然不是目的,让学生知道应该人人应遵守规则,违规往往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多的麻烦。守规矩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三、在学校的点滴生活和学习中,渗透规则教育
  规则教育不是一句口号,它应融入我们生活和学习的点点滴滴中。学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运动会,游戏节,社会实践等活动强化规则的落实,让学生意识到违规等于放弃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树立规则意识。这对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学校针对学生乱扔拉圾现象,开展“我是校园小卫士”活动,让乱扔拉圾的学生知道自己的行为影响班级得分,让班级蒙羞这是不文明的习惯,受到大家的鄙视;在游戏节活动中,集体迎面接力是最精彩的项目,规则要求学生不许抢跑。某班因为一人的抢跑犯规,虽然成绩遥遥领先,依然被取消获奖资格。我想:这次游戏节活动一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规则要受到尊重,违反规则要受到处罚。学校教育是孩子接受规则教育,从小形成规则意识的主阵地。
  四、家庭,学校,社会合力传播遵守规则正能量
  规则教育不仅仅是依靠学校教育,孩子是社会中的人,他们从家庭,学校,社会,媒体等多方面获得的规则事例,这些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如果家长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飯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如果老师希望学生按照“规则”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树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我们不如让学生真切地看到我们的言行,如不迟到,不乱丢果皮纸屑,公平对待每位学生……让规则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让他们从老师身上感受到“规则”的力量,增强规则意识。媒体应在学生聚集地张贴爱护公共财物,不要高楼抛物,不要践踏草坪等传播正能量的宣传。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的发展。
  守规则的人就是有公德心,有素质,有教养的人!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迈出一小步,中国就会迈出一大步!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遵守规则的良好氛围,构建有序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兴国.公民的规则意识与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5):61-65
  作者简介:
  钱琳(1974-),女,回族,湖北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7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