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重“少”抓“小”打造经济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许晓燕

  摘要:“经济”一词,广义定义为用较少的时间、空间、人力、物力获得较大的成果或收益。它概括了所有经济活动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可适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教学。经济的教学,即教学活动中教师用少的投入、小的视角诠释复杂概念,简约教学流程,学生通过主动思维,获得大的学习收益。本文以《市场配置资源》一课为例,探索经济课堂的操作要义。
  关键词:经济  简约  思想政治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经济”一词,通常是指人类为获得生活自由有条件满足他人物质性需要所进行的一切活动。而高中政治课程所讲“经济”,多被定义为是国家或企业、个人的收支状况,如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企业的产量与效益、个人的收入与支出等内涵。除了这些说法以外,经济还有一层应用更为广泛的定义:用较少的时间、空间、人力、物力获得较大的成果或收益。它概括了所有经济活动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可适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教学。经济的教学,即教学活动中教师用少的投入、小的视角诠释复杂概念,学生通过主动思维,获得大的学习收益。
  《市场配置资源》是人教版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九课内容,着重介绍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利弊及解决方案,视野宏大,内容抽象,知识点杂。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反映似懂非懂,难以理解,更难以应用。带着学生学习后面临的困惑,我运用同课异构的方法,在任教的不同班级进行了教学实验,探索出“经济课堂”的三个关键点:以小见大、化繁为简和以少胜多。
  1. 化繁为简,简化教学设计。经济的教学首先要有经济的设计。教学设计是一节课的灵魂,凝聚着教学理念,控制着教学流程。在第一个班级授课时,我是从教材出发,以本为本,依次讲授资源配置的手段,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优点,市场秩序的建立,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市场调节的弊端,分析建立市场秩序的必要性。这种设计与课本同步,符合学生阅读规律,易于操作,在日常教学中应用广泛。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整节课知识点零散,重点不突出,加上知识本身抽象,学生很难真正把握。到了第二个班,我调整了授课思路,从学生出发,改讲授为探究,首先概括出本课的核心词“资源”,以此为中心,组织学生探讨两个话题:为什么和怎么办,再以“市场”为线索,深入探究三个问题:市场怎么调、调得怎么样、调不好怎么办。这样的设计打乱了课本顺序,但流程简,要点明,重点突出,学生从学知识变成解问题,围绕关键问题将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化繁为简,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了建构和运用知识,锻炼了理性思维的品质。
  2. 以小见大,精选教学素材。教学素材是一节课的催化剂,选取得当,则事半功倍。经济的素材不在多和繁,也不在新,而在于合适、有效。在选择素材时,要做好两个工作:一是选材得当,贴近生活,贴合教学内容,力求以小见大;二是组材巧妙,设问得当,力争层层深入。经过反复斟酌,我先后分别选取了“土地”和“食盐”两大资源作为教学素材,经对比发现,土地资源虽为社会热点,但内容过于复杂,切口大,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面对此问题无从下手,课堂只能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无法融入。而对于素材背景知识本身的讲解还需要搜寻更多的时事热点,也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本末倒置,收效甚微。而食盐资源学生更为熟悉,以此为切入口,我结合新闻事件,分别模拟了日本海啸后食盐紧俏、国家拟取消食盐专营、食盐市场混乱三个场景,设置情境。学生通过扮演经营者、消费者、工信部发言人的身份,多角度探讨不同情况下资源如何配置,对比各自优缺点,得出资源配置的最优策略。对比发现,小切口的素材学生更感兴趣,小切口的问题设置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有话可说。
  3. 以少胜多,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日常教学中,提到一节好课特别是公开课,第一反應往往是要有学生表演,要有视频、情景剧甚至朗诵等等,必须热闹有趣。但事后总有一种感觉:累。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为一节课做过多的准备,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课堂四十五分钟不是学习,而变成了展示。由于过于重形式轻内容,很多时候表演课上完后,还需再花一堂课重新梳理知识。教学形式好比是一堂课的外衣。经济的外衣不求华丽、新奇,只求实惠、舒适。做到形式经济,要从三方面入手:环节简化、方法简便、媒介简洁。在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围绕三条新闻从三个主体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生产者怎么办、为什么;消费者怎么办、为什么;国家怎么办、为什么。主体明确,内容清晰,环节容易操作,课堂媒介也只使用了四张幻灯片,整堂课采取讨论法,教师少说、学生多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的真正效益是什么?就是使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教学试验,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要重“少”抓“小”, 实施简约教学,教师给得少些,学生释放的多些;教师的着眼点小些,学生挖掘得也才越深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83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