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集体记忆下的消费空间生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邓雨婷 王静雅

  摘 要:随着消费社会的发展,城市消费空间的生产呈现出多类型、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与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相结合的尚不多见。本文以融合了城市历史文化空间和城市消费空间的长沙市文和友龙虾馆为例,从物质空间、非物质文化和经营模式三个维度对其空间建构进行分析,并提取该空间的本质特征,试图探寻最适合其未来发展的空间生产模式。
  关键词:集体记忆;消费空间;空间生产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3-00-05
  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积淀的产物,能够反映当地特色,是城市宝贵的历史财富,但持续扩大的建设规模与单一、标准化的空间生产模式正不断侵蚀着城市的传统文化。那些承载了数代人记忆的历史空间正逐渐消失,大量同质化空间将其代替,这给城市的历史文化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冲击。城市风貌的丧失,也使集体记忆失去了载体,无法在千篇一律的空间中重构。这种情感的缺失,使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失去群体归属感,对于城市事件的共同记忆逐渐淡化,集体记忆对于社会关系的维系与积极作用不复存在。同时,消费文化的发展催生了多样化的消费空间,长沙文和友龙虾馆作为一个融合了城市历史文化的消费空间,既保留了集体记忆,又能产生收益,使自身得以长期存续。本文以该龙虾馆为研究对象,试图研究该空间形成的过程、特点与机制。
  1 集体记忆与消费空间
  集体记忆最初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在1925年首次完整提出,他将其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1],认为记忆依赖于社会环境,是集体框架下的运作。从广义来看,集体记忆指的是一个具有自己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对自己过去的记忆[2]。从狭义来看,集体记忆专指非历史学的对历史的记忆。
  自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城市由工业生产转向消费,城市消费文化深刻影响了城市空间的生产,成为城市空间研究的重点[3]。列斐伏尔认为,消费空间是消费行为发生的场所,既具有空间性和时间性,又具有服务性和公共性[4]。因此,随着近年来“消费主义”的盛行和发展,消费空间正日益成为城市中公共活动的空间载体,不仅为消费活动提供了物理空间,而且其场所中所蕴含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符号,通常也是人们热衷消费的内容。
  2 长沙文和友龙虾馆规划设计研究
  2.1 物质空间
  文和友龙虾馆位于高楼林立的长沙市海信广场,该建筑通过颇具特色的不规则折面及玻璃幕墙的外立面展示,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感,成为该区域的一大特色地标。玻璃幕墙上设立的“超级文和友”标志、以“小集市”形式设立的入口标识以及店外设置的极具年代感的长凳和火炉,在方便人们识别的同时,也充满了趣味性。
  店内以7层的立体空间还原了一个极具烟火气的老长沙社区,三层楼的空间中分别设置了已拆迁的西长街场景、就餐区以及老字号店铺和包厢,并以楼梯和缆车相连接。通过楼梯往上走可以到达楼上的每一条“街道”、每一间“店铺”,也可以俯瞰整个中庭,电梯和缆车的加入更是给这个空间带来了立体的奇幻感。这些历史气息浓厚的场景和要素,成为烘托文化氛围的符号。在整个连通的立体空间中行走,各种场景、不同的装潢甚至是声音都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感官刺激,吸引人积极参与对该历史叙事空间的认知和建构。设计还将平铺在城市中的空间折叠到了室内,以立体的空间将场景真实化,而这种奇幻感更使人们有了沉浸式体验,让身在其中的人们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该场景塑造出的历史氛围,进而重构城市记忆。
  为还原老长沙风貌,店内包厢也打造成了美发店、唱片店、录像厅等老长沙居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场所,契合了游客真正的体验感受,在融入该空间的同时读懂空间叙事。文和友在装饰上追求还原,不管是建筑墙面的重新堆砌和粉刷,还是灯牌经过特殊处理褪色后的泛黄,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场景的真实化。场景以80年代老长沙居民生活记忆为蓝本,提取当时极具时代认同感的符号,将记忆中的场景实体化,用各种装饰和材质还原每一个细节,构建出一个历史体验空间,带给人们浸入式的感官体验。
  2.2 非物质文化
  集体记忆是与特定文化相关的,地方的再现常取材于文化记忆,成为与地方认同建构有关的象征资源[5]。设计者提取了历史中极具代表性的符号,以泛黄的老照片、旧家具及陈旧的装饰等,组合成充满历史氛围的场所,复刻着老长沙的故事,这些具有高度认同感的符号在唤起长沙人回忆的同时,也在结合载体重构着集体记忆。店内老式收音机播放着老新闻,楼下的游戏机依然可以运作,春节时店里播放着“好运来”歌曲,甚至还设有社区居委会,这些场景的极致还原营造出了真实的社区感。此外,文和友还入驻了不少老字号和民间手工艺人。从饮食到室内外装饰再到氛围,这些具有高度认同感的符号在唤起长沙人回忆的同时也在结合载体重构着集体记忆,从而塑造人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可。
  如今,想要探索老长沙的历史文化,不但能从老照片和失真的旧影像中获取信息,还可以到文和友身临其境地感受过去的生活场景与长沙的历史积淀。面对城市化进程中集体记忆缺失的现象,设计者和经营者利用地方文化符号,营造社区氛围,在此种场景中不断延续和再现城市的历史记忆。不同于仿古设计,文和友内部的物品均是真正历史留下的痕迹,店里的人在设计师的规划引导下认知并构建着空間,同时也作为主体参与着城市集体记忆的重构。
  2.3 经营模式
  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作为商品的空间的使用价值,更主要的是它附加的符号价值[6]。文和友在业态配比上以老字号餐饮为主,兼顾纪念品和当地特产,还开设了书店、艺术品商店和酒吧等。设计者通过立体空间和迂回的步道增加了人们在空间中的停留时间,对其中售卖的商品,大部分人表示价格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在游览途中总会不自觉地消费。游览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明确的消费需求,只是被该店的精美装修吸引,却在该店内部消费场景和各种商品的刺激下,不自觉地消费。   城市怀旧空间消费不仅是物质消费,而且是由符号建构起的地方文化记忆消费[7]。文和友是城市历史记忆的空间再现,设计者通过塑造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社区氛围来获取认同感,引导着人们重构城市集体记忆,以实现地方记忆的再现和地方感的再生产。从本质上看,此种融合了城市集体记忆的空间迎合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并进一步转化成了消费需求,其本质是一种具有赢利性质的空间生产行为,同时也凸显了地方文化,带动了经济发展。
  2.4 小结
  文和友龙虾馆的规划设计大量运用了历史元素和文化符号,提取具有群体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特定空间元素,以场所空间的具体化来持续传递并构建集体记忆。在展示社区场景的同时,空间中的文化氛围也在不断重现和延续着城市集体记忆,同时身在其中的人们也积极地认知和建构着历史记忆。人们在此种空间里可以感知到物质空间及其所承载的符号表征,这往往会唤起人们对于城市的归属感及地域认同感,在叙述历史的同时重构集体记忆。而此时的空间生产方式则是融入了集体记忆的消费空间再生产,消费者不仅是出于对实体空间的功能认同而进行物质消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记忆也成了消费的主要内容。
  3 集体记忆视角下的消费空间特征
  3.1 消费空间的文化转向
  在消费社会中,城市空间不同程度地商品化,成为可供消费的消费品[8]。与文化需求相适应,文化经济成为城市空间再生产的重要手段[9]。此外,人们对消费的需求也已经不满足于有形的实物,而逐渐转变为对文化、艺术符号的消费。消费者们能通过感受空间中的文化符号实现情感的共鸣,并增强对当地文化的地域认同,从而满足自身的怀旧文化消费需求。消费空间的文化转向能够在载体空间中塑造出与地方相连接的文化符号,而符号本身也成为了消费的内容。故此类空间的塑造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怀旧情怀和消费需求,还能有效保护和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缓和了经济效益和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模式。
  3.2 承载城市集体记忆
  城市记忆是涵盖城市有形和无形社会文化价值的资源,是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力量[10]。其基础是城市历史,功能是建构地方文化,目的是身份认同[8]。具有同一性和地方内聚性的群体是构建集体记忆的主体,城市集体记忆的构建有利于塑造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感,此种重构还对社会关系有着能动的积极作用。对于城市中日渐同质化的消费空间,如何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获得群体的认同,承载城市集体记忆,是空间再生产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近年来,利用历史文化构建新型消费空间已成为商业上常用的手法,也出现了许多运用此手法再生产的消费空间。但大部分是以一种“快生产”的方式迅速生产空间以获取利益,并未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和城市记忆,因此也无法长期存续。而文和友龙虾馆则针对特定人群,提取历史符号,塑造文化氛围,成功赢得了群体认同和地域认可,以长时期的深入挖掘历史和符号运用成功塑造了承载城市集体记忆的优质消费空间。
  3.3 开拓保护历史文化的新路径
  消费社会中商品不仅因为其实用性而被消费,由其附加价值即符号性,正成为商品被消费的主要目标[11]。对于目前保护历史文化的难题,不能一味回避获取经济效益的现实,而应该在此背景下探寻更为有效的、兼顾保护和发展的方式。在消费文化强大的发展态势下,历史文化的商业化改造无疑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主动模式,可以将其人文价值充分发挥出来[12],在重塑历史空间、塑造活力的同时,还能吸引消费,创造收益。
  文和友将历史文化与商业结合,在推广文化的平台下发展商业,以商业的运作方式展示文化。一方面,商业结合文化,通过消费空间的文化转向吸引消费,带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后,逐渐衰落的历史文化及居民的集体记忆可由民间力量逐步重构。这实际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关键在于找到商业利益与文化品质的平衡点。相信对于目前历史文化保护难的状况,这或许是一条可行的新路径。
  4 结语
  长沙文和友龙虾馆是一个承载了城市集体记忆的优质消费空间,其在物质空间上以特色鲜明的建筑外观设计和具有趣味性的入口标识吸引人们停留,内部则以多元而立体的特色空间规划重构历史场景,室内装饰设计也以极致的细节化还原构建出了一个历史体验空间;在非物质文化方面,空间中以特定的文化符号结合物质载体,营造社区氛围,引导人们重构城市集体记忆;而在经营模式上,经营者和设计者以创造和推广空间上的附加价值为重点,将融合了地方文化的消费空间展现给消费者,除物质消费外,空间中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氛围也成为了消费的重要内容。
  当人文情怀被搁置,城市生活品质的缺失暴露出来时,空间的再生产显得至关重要。文和友龙虾馆作为融合了城市集体记忆的典型优质消费空间,在空间设计、历史风貌融合、业态融合及运营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多可取之处,也为此类空间的生产提供了案例借鉴。其不仅展现了消费空间的文化转向趋势,承载了城市集体记忆,对于目前历史文化保护困难的状况还是一条可行的新路径。未来城市应借鉴“文和友模式”不断探寻最适合发展的空间生产模式,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品质。
  参考文献:
  [1] 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46.
  [2] 邱冰,张帆.基于城市集体记忆建构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一种公共艺术介入环境空间规划设计的路径[J].规划师,2016(08):12-16.
  [3] 汪芳,孙瑞敏.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研究——对纪录片《记住乡愁》进行内容分析为例[J].地理研究,2015(12):2368-2380.
  [4] 顾朝林.转型发展与未来城市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1(11):23-33.
  [5] 杨蓉,黄丽萍,李凡.怀旧消费空间的地方建构——以广州西餐老字号太平馆为例[J].热带地理,2014,34(04):463-472.
  [6] 高杨昕,殷洁.迪斯尼化消费空间的生产——以南京“太阳城”购物综合体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8(09):27-34.
  [7] 李凡,杨蓉,黄丽萍.怀旧消费空间地方建构的比较研究——以广州怀旧餐厅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04):505-516.
  [8] 殷洁,许畅,李秋元.日常生活与城市消费空间发展研究——以南京市珠江路商业街为例[J].中国名城,2019(11):34-42.
  [9] 李凡,杨蓉,黄丽萍.怀旧消费空间地方建构的比较研究——以广州怀旧餐厅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04):505-516.
  [10] Maryam Keramati Ardakani,Seyyed Saeed Ahmadi Oloonabadi . Collective memory as an efficient agent in sustainable urban conservation[J]. Procedia Engineering,2011,21(11):985-988.
  [11] 張京祥,邓化媛.空间生产中的城市消费空间塑造[J].文化研究,2010(00):225-234.
  [12] 邓化媛.消费文化转向下的近代历史风貌区更新改造再解读[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8:2945-2950.
  作者简介:邓雨婷(2000—),女,贵州六盘水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城乡规划理论与设计。
  通讯作者:王静雅(1998—),女,河南南阳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研究方向:城乡规划理论与设计。
  指导老师:殷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90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