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雯娟

  【摘要】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参加工作多年来,“课堂创新”一直伴随着我,《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目前,许多老师都很注重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但是在创设情境之前,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仅仅是为了给我们的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调料”吗?我想不是,情境教学,即以具体、形象、生动而富有趣味性与挑战性的情境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重在为学生营造富有感情色彩的心理氛围。创设教学情境是我们教学常用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得当,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反之,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没有起到帮助作用,反而耽搁了课堂中的宝贵时间,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6-0072-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也随之创新。创新之策略源于课程总纲,运用于教与学之中,其是对数学教学内容、模式的新要求,贯彻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接受新概念入手,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养成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
  1.创设探索性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人文环境,对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都有影响。低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必须利用最有效的手段,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环境布置随教学内容进行变动,把儿歌、游戏等内容渗透进教学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从感性知识入手,上升到数的掌握,我使用花朵、小红星作教具,让学生数物,再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强化数字的概念,进一步达到多少、几何等数字术语。
  通过情境创设,大大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求知,也避免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的误解,把大小、轻重与多少区别开来。为教学服务的情境应该符合客观实际,不能为了教学而“假造”情境。數学情境要和现实生活情境相符合。如: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教学设计,小猫、小鸡、小鸭、小狗赛跑,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孩子不同意这个结果,认为小狗跑得最快,应该是第一。虽然这是一个假设的情景,但是对于我们的小学生来说他的生活经验告诉他,小狗就是跑得快,应该第一,所以我们的老师在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境时尽量是要符合生活实际的。“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要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其实数学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建模的过程,也就是说让学生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建模,然后慢慢演变成抽象的数学知识。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在生活中寻觅数学,在生活中组织学生进行建模,从而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最终形成自己的思维系统。这一节课,对于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做得非常好。比如,在让学生判断哪几个图形是三角形时,学生对于三角形的特征没有数学概念,而只有生活表征。所以学生只能通过生活经验来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而学生在判断过程中,慢慢进行建模,发现三角形的初步特征的三个关键词:三条线段,围成,首尾相接。在让学生交流讨论为什么其它的几个图形不是三角形,这样就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三角形的初步表象。接着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老师下位辅导,这一过程就是数学建模过程,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让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经验,这样,也就自然得出了三角形概念,那就是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探索性课堂教学,也得力于各科教师的相互配合,使课堂环境布置与设计,都能轻而易举地做到。学生也乐于在这种环境之中,由原先单一坐着听,变为动手动脑,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寓教于乐的体现。但要注意的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弱,组织性也不强,防止为创设情境而耽误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学的过程应有序地展开,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最终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这一点其实也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紧密联系的部分。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融入创新内容,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创新是建立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这一基础上的。要创新,也要传承传统的经验,不能脱离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而达不到教学目的。
  活泼的学习气氛,可以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动口动脑筋。在近似数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掌握大概、大约等术语,从而更容易接受“四舍五入”这一概念,如说出班级人数与全校人数,对全体人数的认识就是近似数。猜一猜游戏:“这个书包值多少钱”,“一卡车可装载多少千克泥土”,这些不需要精确答案的案例,激活了课堂学习气氛,也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了感性认识,课堂教学轻松、活泼,让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让不喜欢学数学的学生也爱上了数学。
  3.在合作与竞争之中体现乐趣
  当今社会处处充满着竞争,正如口头语“挑战与机遇并存”,那么除竞争之外,还得有合作精神,合作对将来从业、与同行共事都有一定影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就要从小抓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合作学习的课时,如制作几何立体图形,学生使用剪刀,粘贴制作出各种不同的学具,是同学之间互相配合协作的成果。
  还有经常性的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情境,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竞争的思想。通过竞答、竞猜等竞赛活动,促使学生产生上进的动力。而合作又使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合作,解决了难题,获得了新的知识,增进了学生的情感交流,不但有益于数学学习,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4.重视学生在课堂上深度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参与创新活动之中,变被动填鸭式教学,为探究式的主动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创新产生高效率。
  创新式数学课堂教学,打破了那种教师讲学生听、屏幕放学生看的模式,让学生动起来。由优等生和学困生交替主持,提出学习课题,学生轮流发言,破解难题,发散思维,教师适当点拨,总结规律。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材只是提供给我们一种素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创设有效的情境,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不能就看着教材“教”教材,我们应该把“教材”变成“学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教材,只要把握好教学目标,重难点,可以寻找其他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在学生教学生的过程中,让学困生在潜意识中接受到优等生的帮助,而且合作得非常成功。
  5.拓展迁移,践行探索创新
  实施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的来历,要寻根刨底,探究演化过程。如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由三角形到四边形、梯形、多边形,掌握其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促进学生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升华。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名人轶事的内容,让学生接受“发散思维”就是创新的举动,没有创新,科学就不能进步。
  6.体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数学知识迁移是指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其他情境中去解决问题。其他情境主要包括现实生活情境和学科知识情境。
  (1)现实生活情境中的迁移
  实现深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形成“双基”的基础上,向知识的迁移层面深入。那么,如何设计生活情境并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这个情境呢?笔者认为,创设的情境不能只是知识的直接应用,达到掌握“双基”的目标,而应当有故事、有趣味、有探究问题的空间,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
  以“平均数”的教学为例。教学时,一般会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做巩固练习或简单介绍一些平均数的应用。为了使学生体会其应用性,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自己研究和讨论。比如,可以介绍国家制定政策中使用平均数的实例,最典型的应用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儿童免票的标准:130厘米。这个身高标准其实就是学龄前儿童的平均身高。再介绍这个标准其实是调整过的,以前的儿童免票标准是120厘米,调整的依据就是儿童平均身高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体现:用平均身高代表学龄前儿童的一般水平。还可以让学生讨论:“随着社会发展,这个标准已经不能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可以怎样改进?”学生在尝试解决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平均数作为统计量的意义的理解。
  (2)学科知识情境中的迁移
  学科知识情境包括数学学科情境和其他学科情境,其他学科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比比皆是,尤其是科学情境。这类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建立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数学文化素养。
  比如,語文学科中也有可以应用数学知识的场景。教学四年级“可能性”,提出问题:“大家知道‘守株待兔’的故事吗?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可能性的知识来评价一下这个人和这件事吗?”。有的学生说:“这个人把可能性很小的事当作可能性很大甚至一定会发生的事,很愚蠢。”;还有的学生说:“这个人的数学学得不好,不能正确判断事情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才会干出这样的傻事儿。”这种将数学知识与寓言故事相关联的方式比让学生单纯地做几道有关可能性的判断题更有意思,也更有意义。
  综上所述,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讲究科学性,更强调创造性,着力创造良好的育人方法,使学生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并从学习数学中提升自身的素质,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张桂梅.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素质教育,2016.
  [2]谢淑卿,邓建科.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探索[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5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