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观察并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与实验组(静脉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HISS评分及FMA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NHISS评分及FMA评分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NHISS评分及FM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静脉溶栓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较高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静脉溶栓;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4..01
  在神经内科中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疾病类型,老年群体是主要发病人群,该疾病的发病率、致死率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1]。溶栓治疗是现阶段临床上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能够再通患者闭塞血管,促进患者梗死区血液供应的恢复[2]。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HISS评分及FMA评分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年龄48~86岁,平均(61±2.32)岁,病程0.6~4年,平均(2.17±0.29)年。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制药公司: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剂量为每次100 mg,一天一次。实验组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患病后4.5小时内静脉滴注0.9 mg/rt-PA/kg,应用静脉推注方式在一分钟内将10%剂量注入患者體内,应用静脉滴注方式在一小时内将剩余剂量注入患者体内。按照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剂量的合理调整,不得超过90 mg。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肢体活动等情况变化。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NHISS)评分以及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进行观察与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行x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NHISS评分及FMA评分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NHISS评分及FM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脑梗死疾病的发生是因为多种因素造成患者脑组织供血不足或者中断,从而造成神经功能受损。脑梗死疾病在临床治疗中主要应用溶栓治疗,溶栓时间越早则越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3]。通常情况下在患者发病后4.5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效果最好,最长时间不得超过发病后6小时。现阶段临床上有机械取栓、动脉溶栓以及碎栓等多种方式,其中最常用且最推荐的方式是rt-PA溶栓方式[4]。这种方式主要是基于DNA重组生成的新型蛋白酶,能够小程度激活游离纤溶酶原,促进血流供应的恢复[5]。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运用静脉溶栓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较高临床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华琼,陈龙飞,王国民,庄晓刚,连秋明,林国贤.真实世界中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6):3701-3703.
  [2] 史   帝,周   昊,王   苗.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氧化应激指标水平与神经功能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9,26(04):394-397.
  [3] 阮清源,尹虹祥,魏   衡,宋   林,贾复敏,张   丽,腊   琼,周   瑞.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大血管闭塞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9,14(08):409-410+415.
  [4] 王秀容,喻  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不同年龄段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16(04):111-114.
  [5] 胡杨真,胡列计,黄婉洁.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9,26(02):148-1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65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