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偶像养成类综艺《青春有你2》叙事策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李偲

  摘 要:国内偶像养成类综艺的接连播出,带来了受众的审美疲劳,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而2020年火遍朋友圈的《青春有你2》似乎为该类节目带来了新的生机,其开辟的“吃瓜”之路热度非凡。但与此同时,《青春有你2》更反映出了偶像养成类综艺普遍存在的内容、主体、包装、传播几大方面的叙事策略问题。因此,从新进热播节目反思其中的不足之处,制定完善的发展策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青春有你2》;叙事策略;偶像养成类综艺;优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5-00-04
  自2016年韩国推出首档偶像养成类综艺《PRODUCE101》,并在全球收获火爆人气以来,偶像养成类综艺逐渐吸引国内各大媒体的眼球,诞生了《蜜蜂少女队》《最强女团》《天生是优我》等系列节目。从爱奇艺于2018年初制作的《偶像练习生》大火开始,引起了各大媒体平台纷纷效仿。
  《青春有你2》是爱奇艺在2020年初推出的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播出仅两周就包揽话题篇、官微篇和短视频播放量冠军,更以破亿的热搜人气值蝉联热搜榜冠军,人气可谓节节攀升。但随着节目进程的继续,其中映射出来的诸多叙事相关问题更值得关注,如节目新开辟的“吃瓜”之路,使其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黑红”之路,这样的叙事策略顯然是存在问题的。
  1 《青春有你2》的叙事策略现状
  偶像养成,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陪伴偶像一起成长进步,最终实现自我。《青春有你2》与其他同类节目一样,其海选出约100名训练生作为节目叙事主体,通过评级、Battle等方式竞选出道位,作为叙事内容进行录制,并且通过后期剪辑这一叙事手法塑造人设,展现各类冲突悬念以及训练生实力等,使受众能在各具特色的选手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得到鼓励与满足感,进而关注节目。而作为叙事传播方式的营销手段是扩大节目影响力的重要一环,《青春有你2》也做到了把选手们身上共有的团结向上、努力拼搏、抓住机会展现自我等正能量作为营销宣传的重点,感染了大批受众。受众在陪伴选手成长的同时,对自身也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因而“促进记忆与传播”[1]。
  随着网络化进程的加快[2],信息碎片化程度加深,绝大多数社会群体都处在一个躁动不安的状态,《青春有你2》等偶像养成类综艺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现象,弥补了受众的心灵空虚,既满足了视觉层面的“寻异”,又满足了心理层面的“求同”。但即便如此,受制于题材本身,其不可避免地折射出同类节目共存的一些问题。
  2 《青春有你2》播出后映射的叙事策略问题
  2.1 叙事内容:制作策略重复,引发受众审美疲劳
  “原创性缺失是我国创作市场的一大痛点。”[3]纵观国内综艺市场,只要某档节目做出了人气与特色,便会有各大媒介平台依样画葫芦,相继推出类似节目,如2019年仅第一季度播出的偶像养成类综艺便有3档。而这些节目不论是流程,还是具体环节,都大同小异。《青春有你2》也存在同质化现象,从初评级舞台开始首期节目,然后进行位置评价、主题曲评价、小组对决等,其中的创新仅仅是更换了几个环节的顺序。虽然目前国内相关节目的确发展还不够成熟,但几乎照搬的节目制作着实过于雷同,“同质化现象愈加严重”[4]。当节目内容重复叙事,受众丧失新鲜感后,期待与需求也越来越得不到满足,进而逐渐产生审美疲劳。
  2.2 叙事主体:训练生实力堪忧
  众所周知,在韩国要想出道,练习时长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众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团体,如EXO、BLACKPINK、WINNER等,训练周期几乎都在一年以上甚至是七八年,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偶像的质量。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综艺市场,“谁拥有受众注意力资源,谁就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5]。因此,为了尽快锁住受众资源,各大偶像养成类综艺层出不穷,却忽略了作为叙事主体的训练生最基本的实力要求。《青春有你2》中的训练生练习时间过短的大有人在,如秦牛正威只练习了两周,虞书欣练习时间不到一个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自带流量的“回锅肉”,即使练习了好几年,实力却令人大跌眼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内市场过于浮躁,想要在节目录制的短短三四个月内培养出一个又一个人气偶像团体,却忽略了过硬的实力才是最基本的条件。这显然无法满足市场对于偶像的需求。
  2.3 叙事包装:后期剪辑混乱,情节拖沓尴尬
  “使用与满足”理论告诉我们,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满足自身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但就当前《青春有你2》的播出情况来看,后期剪辑逻辑节奏混乱,经常从一个场景突然跳到另一个场景。虽然一周双播满足了屏幕前广大追星人的心理诉求,但同时也导致情节拖沓,如初评级舞台就占到了3期节目的分量。除此之外,诸如实力训练生舞台却被“一剪梅”、打错训练生姓名等一系列问题都遭到了广大网友的吐槽,“传播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6]。偶像养成类综艺是以粉丝及年轻一代为主要受众的节目形态,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应是后期剪辑的落脚点。
  2.4 叙事传播:营销方向跑偏,价值导向存在误区
  回望以往的偶像养成类综艺,在训练生认知度较低的前期,打开关注度的方式一般有二:其一,导师带热度;其二,“回锅肉”拉情怀。但自开播以来,《青春有你2》似乎开辟了一条“黑红”的吃瓜之路,在这个“传播主体相对自由”[7]的时代,将恶意剪辑和炒作等作为“媒介收益模式”[8]之一。节目也因此变成了大型“瓜田”,关于校园暴力、盗图等黑料也频上热搜,似乎向受众传递了一种只要长得好看或自带些许流量,即使是品行不良,都有机会成为偶像的观念。不得不说,爆出来的各种“瓜”的确让《青春有你2》获得了高热度,但同时,由于节目为了抢占流量高地不择手段,没有“尊重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9],因此“弃剧”甚至“转黑”的受众很多。如何将现有的关注度和流量转移到选秀与养成上,找到营销、舞台和成长之间的平衡是节目后期的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偶像养成类综艺仍存在诸多制作与播出问题,不论是前期传播还是后期社会影响,都不利于其独特价值的建构。同类节目为了今后的良好发展,及时止损进行优化升级,应当是首要任务。
  3 从《青春有你2》看偶像养成类综艺的叙事策略优化
  3.1 创新叙事策略,打破固化模式
  “影响受众信息选择的重要因素是节目自身的个性特征。”[10]大多受众都会选择更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节目,这在无形中告诉我们创新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创作者要想圈住受众群体的心,留住节目的忠实粉丝,就必须突破思维桎梏,创新节目叙事策略和具体环节。“获取用户的注意力资源永远是传媒经营必须遵循的不二法则。”[11]《青春有你2》首创的让两组选手进行一对一对决的初评级赛制赚足了受众的注意力,既加快了初舞台表演的节奏,也让节目增加了不少“火药味”。正如其一开始在初评级赛制上的创新能够圈住一大批受众一样,拓展思维,关注养成本身,从中提炼出创新之道才是更重要的。
  3.2 提高准入门槛,展现主体实力
  受偶像养成节目热潮的影响,偶像行业中有无数新经纪公司入局,仅是《青春有你2》就有39家新经纪公司入局。而由于国内多数公司为新公司、小公司,练习生出道体制不完善,也造成了节目叙事主体的实力、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创作者应戒骄戒躁,制定更高更合理的准入门槛,选拔综合素质高的训练生作为叙述主体展现自己的实力,靠口碑获得流量和好评。在这个“粉丝时代”[12],对于偶像养成类综艺来说,满足受众对于优质练习生的期待视野,鎖住粉丝群体,应当是首要任务。
  3.3 控制剪辑节奏,使节目张弛有度
  后期剪辑是偶像养成类综艺制作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节目的舆论铺垫与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的观点之一是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媒介及内容。虽然《青春有你2》的节奏混乱拖沓,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例如,节目对导师人设的树立:善解人意的学长蔡徐坤、调皮的知心姐姐Ella、羞涩可爱的Lisa、憨憨的Jony J等,这样的安排更是带给粉丝群体不同的新鲜感。这些都为同类节目指明了道路,即在剪辑视频时,“永远都要站在观众的角度”[13],“既要避免技法生硬,又要防止特效滥用”[14],不仅要把握创作意图、塑造节目整体风格,更应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充分表现出节目的制作水平。
  3.4 厘清社会认知条件,引领正向价值观
  “娱乐节目的盛行,离不开其可以使人们获得精神快感,获取审美享受的功能。”[15]结合社会认知条件,宣扬正向价值观,给受众带来精神满足才是重中之重。“传播的本质不仅在于信息的传递,更在于关系的构建。”[16]节目应该建立的是与受众之间的情感黏合关系,毕竟见证成长与汗水,陪伴“爱豆”成长才是节目最大的魅力。只有厘清满足社会群体诉求所需的认知条件,说出社会群体的心声,传递正向价值观,才能引发情感共鸣,“进而激发共创美好社会的热情和信仰”[17],制作出有血有肉的好节目。节目的受众,尤其是青年的价值观[18]自然也会得到良好塑造。
  4 结语
  随着偶像养成类综艺井喷式增长,《青春有你2》不可避免地映射出了内容重复、主体实力差、剪辑混乱、传播引发负能量等叙事策略问题。同类节目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突破思维桎梏,提高自身准入门槛,“借助创新的节目形态”[19],在把握受众心理需求等社会认知条件的基础上,掌握剪辑节奏,传递正能量,从而满足受众群体的信息与情感需求,“进行舆论导向,来吸引受众的关注”[20]。打造一档真正让受众见证练习生的成长与汗水的偶像养成类综艺的成功之道,也在于此。
  参考文献:
  [1] 丁敬,胡颖.浅析泛娱乐背景下真人秀节目的创新策略[J].东南传播,2018(07):137-138.
  [2] 刘露,陈昱洁.网络时代青年群体的审美异化研究[J].大众文艺,2018(16):225-226.
  [3] 王俊霞.短视频平台的优势与挑战分析——以抖音APP为例[J].今传媒,2018(07):29-30.
  [4] 王央.新媒体时代“流量明星”对综艺节目的影响分析——以SNH48为例[J].戏剧之家,2018(31):67-68.
  [5] 陈相雨,丁柏铨.自媒体时代网民诉求方式新变化研究[J].传媒观察,2018(09):5-12+2.
  [6] 胡颖,丁敬.新媒体视域下公益广告的说服机制初探[J].戏剧之家,2018(29):64-66.
  [7] 顾若言,周阿根.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东南传播,2018(12):74-75.
  [8] 曹琴,王妍蓉.跨媒介改编与媒介经济学——以综艺电影为例[J].今传媒,2018(11):99-101.
  [9] 陈相雨.商业广告“讲导向”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准绳[J].传媒,2017(20):77-79.
  [10] 杜雅洁,高文慧.新媒体视域下网络自制脱口秀节目的发展策略研究——以《拜托了冰箱》为例[J].大众文艺,2019(11):143-144.
  [11] 曹青云.新媒体视域下“三农”题材纪录片的传播价值分析[J].艺术评鉴,2019(13):160-161.
  [12] 匡华,易媛.粉丝时代网红现象的审美危机[J].今传媒,2018(10):58-60.
  [13] 吴成晨,黄慧敏.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节目热播的思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15):132-133.
  [14] 卫欣.瞬间即永恒:微影像的审美困顿及经典重构[J].当代电视,2019(8):94-99.
  [15] 蔡雅雯.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综艺节目全民互动养成传播研究——以《创造营2019》为例[J].东南传播,2019(07):137-139.
  [16] 王全权,张卫.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意义、挑战与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5):149-153.
  [17] 陈相雨,丁柏铨.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的情感逻辑及其治理[J].中州学刊,2018(02):166-172.
  [18] 殷文,张杰.水平集体主义与参与式文化——网络化时代青年个人价值观新变化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2019(02):120-129.
  [19] 万丽唯.现象级网综《创造101》走红的传播机制分析[J].戏剧之家,2018(27):64-66.
  [20] 吴思思,赵佳宝.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价值回归与创新路径[J].今传媒,2018(07):121-123.
  作者简介:张李偲(1999—),女,湖南郴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综艺节目。
  指导老师:唐丽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71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