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邱鹏美

  摘 要:思维能力是发展人的智力和综合能力的关键,我国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维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发展思维能力是当今教学工作者亟须进行的工作。初中阶段学生思维活跃,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初中教师要积极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制定对策。本文通过阐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初中有效策略,以供初中语文教师参考、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5B-0041-03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虽已经接触了六年的语文教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功底,但初中语文学习内容和结构都与小学阶段有很大的不同,内容上出现了大量长篇幅的诗歌、现代文、文言文,需要学生理解、分析、鉴赏,学习这些内容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传统的教学为应试教育而服务,教学模式标准化,通常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以考试成绩为终极目标,使语文成为了一项枯燥乏味的学科,失去了该有的语言魅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学科亟待改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亟待全面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打好基础。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树立培养思维能力的意识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缺失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识,有些语文教师是非专业出身,认为教学语文很容易,仅是一门文字学科,只要让学生学会认读后会默会写,能够考出好成绩即可。其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学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是只学会表面文字就行,还要对语言背后的内涵分析鉴赏,每一课都能延伸出无数的学问。学生不仅要能读懂文章,体会文章内涵,还要自己能创作出优美的文章,学习作者的创造方式、表达手法、写作技巧、语言魅力,进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发挥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作用,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想要掌握这些技能,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其他各科的学习基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语文教师艰巨的责任。
  (二)没有通过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单一僵化的教学方式,会将学生培养成唯命是从、唯唯诺诺的人,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不敢说出自己的观点。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难以消化新兴的教学理念,仍然沿用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纯粹地讲解课本知识点,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讲解完规定的学习任务,不接受学生的新思路、新观点,课上缺少互动,长时间后学生习惯了直接听从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学生通过反复背诵、反复抄写记忆语文知识点,长此以往,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好语文学科仅仅学会教材还不够,还要积累课外文学知识,很多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学习途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外实践都没有有效落实,学生缺少学习和实践的平台。这些固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注重联想、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智力活动最活跃的部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想象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能将教材中深奥的语文知识变得形象化和具体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音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使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课文中意味深长的语言表达,文章结尾处的留白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头脑中展现形象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还应注重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由一件事物联想到另一件事物,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联想能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突破学生思维的定势,开创想象之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的联想能力进行有效训练。让学生在认真、细致、全面、有序地观察时,多动脑、多思考、勤做笔记,让自己的头脑积累越来越多的表象,为展开联想做铺垫。
  (二)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不能够进行独立的语文思考。现阶段学生表现出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完善,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习惯按照教师的思路理解学习内容,不喜欢独立思考,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针对这一现状,教师需要想出改善的对策。
  初中阶段的学生本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但是,逻辑思维能力较弱。需要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可以从课堂归纳和概括文章主题思想,判断和推理问题做起。教师在教学前让学生自己速读课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和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尝试归纳和概括文章主旨。
  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从文本中找到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对课文的中心思想进行归纳,再边读课文边把文本中的好词好句和自己不明白的内容画出来,和教师、同学一起讨论,在探讨中,教师对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写作手法给予讲解和点拨,在对重难点进行探讨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想法进行归纳和概括。让学生明了讨论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祝福》一文,教师先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我”在路上碰到祥林嫂,祥林嫂的容貌变化很大,在深入分析课文后,发现有三次肖像描写,提问:祥林嫂每次出現哪些容貌变化?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性发言:三次对祥林嫂的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祥林嫂的死,归因于什么?   让学生速读课文,进行思考,教师逐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总结出: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鲁镇的人才会认为祥林嫂有“克夫”之相,才会把她被拐卖的罪过加到祥林嫂身上,才会认为祥林嫂的改嫁不可饶恕,因此是旧时代的封建思想造成祥林嫂的死亡。巧妙的问题设计,能对文章结构层次进行层层分析,将文章知识梳理清晰,把握文章的脉络。学生自己总结出答案,能够对文章的重难点记忆深刻,从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提醒学生做到注意力集中,做好课堂笔记,厘清文章脉络,总结课文结构和框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时代发展的源泉。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巨大的能量,比学生知识更加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创设多种多样的思维情境,利用新颖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的課堂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融洽和谐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有愉快、放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着力培养学生提出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有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观点。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问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扬大胆质疑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遏制学生的想象力,要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设疑,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如遇到有学生回答错误。不要果断否定,而是要给予教师,对学生天真幼稚、天马行空的问题也要耐心引导,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提出有趣味性和思考空间的经典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启发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习内容设疑、质疑,通过大胆地提出疑问,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教师还要注意营造融洽和谐的班级氛围,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参与性。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多元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无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把他们看成整齐划一的整体,而应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独特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四、总结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思维能力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学习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促进成长。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精心设计课堂环节,使每节课都生动、有趣,并有意创造思维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内在的思维能力。从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多鼓励、肯定学生,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常伟.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分析[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0).
  [2]索瑞玲.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201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3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