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长期性及实践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雪梅

   [摘 要]无德无以为师,德为师之本。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思想品德既关系到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态度,更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成长。把握我国中小学教师师德的现状,深刻认识当前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针对各种不良师德现象而采取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与方法,为打造一支“秉承师道,涵养师德,锤炼师艺,富有师爱”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助力。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法治意识;奖惩和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4-0075-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4.014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教师是基础之基础。教师作为发展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提供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核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立师德,铸师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强调,要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突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因此,面对中小学教师师德存在的不良现象,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一、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包含着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而且包含着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发展方向和高度,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水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是传播精神文明的主阵地,教师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决定了教师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使命。弘扬师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传播种子”的作用。师德建设对良好的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有意识培养和无意识影响两方面。首先,有意识培养表现在教师通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走向社会,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其优良品质、道德风貌将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次,师德对学生的无意识影响表现在学生从教师的优秀品德中受到感染,即教师形成自己的道德情操,再去影响他们所接触的人,进而影响到社会的每个人。虽然教师的工作主要在学校,但是教师与社会各领域有多方面的接触,其通常以家访、社会调查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与社会各界、各阶层建立着广泛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学校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摇篮。师德对青少年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能代替的。
  教师的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要求教师不仅应以自身的形象影响和教育学生,承担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而且必须在社会生活中成为公众的表率。教师的道德面貌不仅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而且对于净化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也有深刻的影响; 教师不仅要在学校里有师德,而且在社会生活领域也应成为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模范。总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要有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品格风范。崇高的师德既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规范,也是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总之,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
  (二)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是培养未来合格人才的需要
  教师职业素质是一个整体,具体包括教师的道德品行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教师职业素质构成的各要素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他们彼此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句话中“传道”位于首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基础,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因此,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文化素质更重要。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德”字为先,说明教师先要教学生做人。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其政治思想素质共同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师德最能体现教师的精神面貌和人格特征。教师的人格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最终影响教育的成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品格特征的体现。
  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缺乏道德素质的教师不可能是合格的教师。教师的人格和道德行为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关系到每代人的成长、成才,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兴衰,教师只有从德与才两個方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建设文明的社会,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培养优质的人才,都离不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
  (三)由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
  职业道德与行业劳动特点密切相关,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劳动有许多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创新人才的培养都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教师职业具有极强的示范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人,中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品格、性格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模仿性强,学生往往把教师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和模仿对象,通常模仿教师的态度、情趣、品行、音容笑貌、板书、笔迹及教师的行为举止等。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既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教育教学活动,也是对学生无形的、潜在的熏陶与感染,教师的影响力是长远的、深刻的,可能决定学生一生的发展方向和成就水平。然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具备良好品德的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养成、性格的形成及人生观的树立都起着直接的、积极的、重要的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有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才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学生通常把教师的话当作真理,把教师的言行当作道德标准,将教师看成是智慧的代表、人格的化身。   教师的劳动具有双边性特点。教师在劳动过程中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必须做到诲人不倦,在教育活动中做到精益求精,将自身言行作为学生学习的道德榜样。教师既要深入研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育人;既要言传,又要身教;既要教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又要使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和文明习惯。教师的人格特征不但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并非单纯的知识交流,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时,其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传递着一定的情感,师生由此形成的良好沟通将有利于创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间沟通可使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纠正教师偏离职业道德行为的需要
  当前,教师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在整体上高于社会常态。教育战线上涌现的无数先进教师,他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乐于奉献、不断进取,扎根基层、默默奉献,创造了令人称赞的业绩,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值得党、人民及广大家长信赖的。但是,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和问题,个别教师道德失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理想信念缺失,敬业奉献、进取精神不足。有的教师工作不上进,缺乏理想和信仰,思想模糊,信念动摇,在工作、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的错误思想在一些教师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教师没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而是将其当作谋生的职业,爱岗精神、进取意识淡薄,甚至有些教师由于其教学观念、教学思想和方法陈旧落后,导致自身教学效果不佳,学生负担重。
  2.歧视个别学生。有些学校和教师不能正确地对待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落后的学生,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没有耐心,对其歧视和排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对升学无望的学生关心少,态度也不够好,以致差生不能享有与其他学生平等的待遇;某些学校甚至不让差生入学籍,把他们列为编外生,不让差生参加评比性的考试,甚至有的教师想方设法地把差生赶走,如转学、休学(流失也做休学、转学处理)。有调查显示:当问到“您班的两位差生一天未到校上课”时,选择“马上采取措施弄清原因”的占88.6%;选择“告诉家长了事”的占5.9%;选择“不来也可以,课堂纪律好”的占5.5%。可见,一些学校流失生比例高与其教师的态度有关。
  3.辱骂和体罚学生的现象仍有发生。工作中有些教师不注重对教育理论和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与贯彻,甚至违背教育规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有问题的学生不够耐心,没有对其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教育。而是采用简单粗暴、陈旧落后、以势压人的教育方法。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还有相当多的教师经常用带侮辱性的语言伤害学生,对学生进行虐待、辱骂和挖苦。例如,教师将“弱智、啥也不是”等词脱口而出,造成一些学生厌学和辍学。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被摧残,其内心的阴影将影响孩子一生。同时,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体罚的形式多样,有拧胳膊、罚写作业、抄课文、罚扫地等,通常是以罚代教,以罚代管;有的教师认为管那么多学生不容易,自己对不遵守纪律、不好好学习的学生进行惩罚是为了惩一儆百,其有利于班级管理;部分教师认为体罚学生不合理但合情、不合法但管用,都是为了学生好。然而,这些现象既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又严重损害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4.利用职业之便谋求私利。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教师忘记了自己的神圣职责,丧失了自己应有的原则和立场,被不正之风吹昏了头脑,一心向“钱”看,把神圣的教育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出现了各种“有偿辅导”“有偿答疑”之举,甚至出现了“课上只管教,要会另收费”或“课上会不会,家教另收费”的现象,教师职业也因此浸染了商品交易的色彩。教师崇尚的不再是“奉献”,而是“傳道、授业、解惑、收费”。有的教师利用节日或巧立名目(教师节、生日、春节等)向学生索要礼金;有的教师利用学生搞创收,向学生推销商品,把学生当作赚钱的工具;还有的教师利用家长手中的权利为自己办事情。
  5.个别教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行为随意,道德败坏。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说话随意,说脏话、错话,不检点;有的教师不准时到教室上课,不批改作业,有时把作业交给学生批改;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吸烟、接打电话;另外,个别教师生活作风败坏,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教师的种种不良师德表现说明有些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完全背离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严重影响其教育和教学,甚至影响师生关系和社会交往关系,摧残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教师队伍的形象,使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声誉受到损害,影响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程度。未来,教师师德必将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人才的素质。因此,加强师德修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纠正中小学教师道德失范的问题,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采取有效途径,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实践证明,我们不能泛泛地搞师德建设,也不能“零打碎敲”,而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抓住工作重点,使师德建设落地生根,收到实效。
  (一)建立师德师风奖惩和监督机制,强化师德管理
  师德评价虽然难以量化,但其也有可操作性,教师的日常言行是师德的外在表现。建立日常考核和奖惩监督机制,要充分听取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的意见,对师德高尚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不良现象及时制止,对违规的教师及时教育。第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师德师风状况列入示范学校和文明单位的评定、学校督导评估及教师职称评定的考核之中。第二,建立以校长为首的师德师风监督考评小组,制订严格的考评制度与奖惩制度,领导积极参与检查评估,将师德建设真正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学校各部门将加强师德建设列为重要工作内容,并设有专人负责。学校对教师工作的管理、评价要不断趋于科学、合理、全面,不再仅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工作;在评优评先进的过程中,学校要把教师师德建设和每个教师的师德表现列为首要条件,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将没有评优评先的资格;对本校师德师风问题进行检查和处理,使教师严格自律,充分发挥奖惩机制的作用。第三,重视群众考评,建立师德监督举报制度。各学校应建立校长信箱,鼓励学生对教师及教师对同行进行民主监督,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明察暗访等多种形式及时反映学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状况;另外,家长意见也应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社会、学校、家长三位一体的监督网络,让警钟长鸣,使学校师德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教师法制教育,提升教师法治意识
  经过多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广大教师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師仍然缺乏对相关道德知识与政策法规的学习。有的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不强,以致于侵权不自觉、违法不自知,对自己的违法行为习以为常,心安理得;有的教师法律知识贫乏,法制意识不强,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甚至严重侵害学生的人身权利。因此,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既是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师综合素质、提升教师职业形象的现实需要,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中小学各级培训部门和学校要紧密联系教师,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和掌握基本法律知识,使教师普法教育与师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普法教育内容列入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和学校教师校本培训的必修课中,采取榜样示范、实践等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增强教育的感染力。结合学校和周边社会中的典型案例,对教师进行法制培训,以例说法、以案说法,增强教师的感性认识,引导教师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教师要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边学边整改,通过学习、对照,认真剖析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在校内和校外、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分析症结,加大整改力度,消除模糊认识,提高法治意识,自觉地用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增加依法施教、依法育人的自觉性,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努力提高广大教师依法治教的能力和水平。
  (三)以榜样激励、自我教育和反思,增强教师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可以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学习者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基于这一理论,在师德教育中要充分利用榜样的导向和辐射作用,为教师提供各种道德榜样,把抽象、概括的道德说理变为具体、直观的典型事物及人物形象,从而增强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力。在教育战线上涌现出许多师德楷模,他们的高尚思想和模范行为都是教师师德教育的直观参照。为弘扬师德风尚,学校要充分利用周边的、具有高尚精神和情操的、最富教育力和说服力的先进典型人物及他们的模范事迹,引导和熏陶教师的师德修养。通过典型引路,将师德内涵更加具体化,师德表现更加形象化,使中小学教师学有榜样、做有目标,增强其道德习惯和自我完善意识。在同样环境下接受同样教育的人,有的进步快,有的进步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个人的主观追求和努力不同。所以,教师优良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其在教育教学中“从我做起”,积极地提升自身修养,不断自我完善。因此,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除了需要有组织、有计划的榜样引领,还要坚持以正面教育进行自我反思。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教师更应在教育工作中时时反省自己的言行和举止。教师只有积极地投身教育实践,不断积累师德情感体验,才能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切实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责任编辑:付英华)
  The Long-term and Practical Path of Teachers’ Moral Construc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YANG Xuemei
  (Changchun Education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130061, China)
  Abstract: No virtue no division, morality for the division of this.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ethics of teachers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haracter of teachers in basic education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working attitude, but also affects the growth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rasp the status quo of teachers’ moralit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deeply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at present, and adopt ways and method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in view of various bad phenomena of teachers’ morality, so as to provide assistance for building a high-quality teachers team that “adheres to teachers’ morality, cultivates teachers’ morality, cultivates teachers’ skill and is rich in teachers’ love”.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law consciousness; Mechanisms of reward, punishment and supervision
  [收稿日期]2020-04-09
  [作者简介]杨雪梅 (1965-),女,吉林农安人,长春教育学院教授、长春市教育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教师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8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