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创新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朱洪慧 丁长松

  摘 要:资助育人工作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高校资助工作者在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同时也面临许多的挑战。如何在信息时代,运用科技手段将资助政策落到实处,切实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本文阐述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大数据技术相关知识,为创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思路,从而提高资助育人实效。
  关键词:资助育人;经济困难学生;大数据技术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建立和健全学生资助制度”的重要性,为学生资助工作指明了方向,并且对资助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不仅要能够有效的落实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而且要能够确保政策准确有效地推行,从而能够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发展进程,在给予学生关怀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工作要求下,辅导员在实践资助育人环节时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构建经济帮助、德智浸润、能力提升、精神激励相结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建立“四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即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等有机结合,實现有偿与无偿资助、显性与隐性资助相融合,重点培养受助者的自立自强、知恩感恩、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探索更有实效性和科学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法,真正意义上做到“精准扶贫”,帮助学生从经济资助到“心理脱贫”,同时简化资助工作环节,做到公平公正,并且提高工作效率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1)资助体系不能全面涵盖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帮扶需加强。在高校中开展资助工作时,资助工作者的工作重心重点基本放在有明显的无法承担学费和生活费以及主动申请困难资助的学生,忽略了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自卑心理不敢申请的学生,或者不能正确评估自身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而放弃申请的同学。同时,也有资助材料如家庭经济认定表,家庭经济佐证材料等的未准备充分而错过奖助学金评定的,甚至包括家庭经济确实困难,但是学习成绩有挂科而不符合条件的学生,针对这部分学生未制定切实可行的资助方案,从而使这部分学生在学校未能安心学习,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这几类学生出现的资助问题,在资助工作者的工作范围内经常遇到,而且未能有效处理。在精准扶贫上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还存在很大的空间。
  (2)评定程序不规范,贫困生认定工作量大。在高校开展评定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缺乏科学的认定方法以及认定材料的不规范、不完整,缺乏实效性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工作开展前所遇到的阻力。在我们的工作过程中,大部分资助工作者仅仅通过审核贫困生资料而进行认定,对贫困生本人缺乏动态的了解,以及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掌握不及时的问题。另外贫困生家庭经济材料缺乏动态管理,对于贫困生入库和出库为制定标准。目前,学校主要通过“高等学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进行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各地区民政部门的判断标准不一样,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也会有差异。许多高校设置了资助部门,采用专人专项的负责制度,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资助育人工作者对政策的把握以及学生的了解,都会影响工作的展开与进行,尤其是一些参与人员专业性不强,缺乏科学完整的认定方法,工作人员短缺,以及认定工作量大,要对每位学生做到全面、准确的了解,并且使认定工作做到客观、公正也是非常困难,最终导致资助育人工作会受到影响。
  (3)资助资金的“无偿性”,学生的感恩意识差,育人效果不佳。在高校的奖助学金中,资助项目如学费减免、部分助学金的资助金额甚至高于部分奖学金金额,助学金无须偿还,像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项目需要偿还或者需要劳动所还,容易使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依赖思想,认为获得助学金更“划得来”,而且不用“劳动”就能获得,评上助学金的标准比奖学金对学习的要求更低,以至于在校学习期间形成消极思想,甚至把获得资助当成是“理所应当”。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不是积极去寻求解决办法,而是希望借助困难补助来缓解压力,解决眼前的困难。进而会助长学生的责任感下降,不思进取的思想,不劳而获的想法不利于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精神,以及责任担当意识。
  二、结合科学技术创新资助育人工作思路
  在大数据环境下,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努力探索的重要任务是利用科学技术创新资助育人工作,提高困难学生帮扶精准度,并且积极创建资助体系,推进资助育人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不仅可以帮助资助工作者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监测范围,更能实现贫困生动态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精准度,帮扶到真正需要关注的同学。
  (1)结合工作实际,完善学生资助体系。高校在进行资助工作时,往往是根据学生提供的民政部门佐证材料进行家庭经济认定,对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水平、家庭收入以及消费习惯等因素考虑力度不大,并且没有形成正式的民主监督制度。因此,要增强自主工作的严肃性,严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入口关”,杜绝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要采用生源地认定和校内认定以及资助工作者实地走访相结合的办法,特别是要紧紧抓住新生报道时的绿色通道、生源地认定以及班级民主评议的几个重要环节,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并且要实现动态管理数据信息。对于因自卑而不主动承认贫困的学生以及家庭情况确实贫困的、家庭突发情况而导致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资助工作者应该准确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制定可行的资助措施,加强人文关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心态,在经济生活和心理上给予帮扶。
  (2)利用大数据技术,制定切实可行的贫困生认定标准,减少认定工作量。在大数据应用如此丰富的今天,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让一群在大学中处于弱势地位的贫困大学生无须亲自发声求助,就能得到高校的援助,更贴切地践行了国家倡导的“精准扶贫”。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积累一段时间内学生在校的消费数据,设计一套完整的算法,分析在相同消费次数下所有学生的每顿的消费额,以及一天的平均费用等,用以删选消费水平特别低,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通过数据情况来证明学生的实际消费水平更加客观公平,结合学生的佐证材料有效提高了帮扶准确度。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高校要逐步完善学生资助的日常管理机制,除了严格审查贫困生入库,更应该跟踪记录学生资助费用的使用情况,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处理学生个人与家庭相关的数据信息,建立动态信息库,用数据信息来进一步确定学生经济情况。大数据环境下,采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学生消费行为以及消费习惯,从某种意义下有助于我们更加精准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另一方面来讲,使用计算机操作大量减少了人力成本,简化了资助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3)弱化资助的“无偿性”,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引导。将“精神帮扶”与“经济资助”相结合,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改变无偿得到资助的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通过实践获得报酬,既满足了基本生活开销,又能培养劳动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搭建实践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业与能力共同发展,从物质赠予升华为精神引导。以人为本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核心,把关心、尊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促进贫困生身心发展作为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积极努力地帮助学生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将“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嵌入资助中,唤醒学生通过加强自身修养以及能力建设,并将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等育人内容同步进行,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三、总结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资助工作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将“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促进资助工作规范化,从而培养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德才兼备,自立自强,诚信友善。同时,资助育人工作应该更好地适应、满足學生的成长诉求、时代的发展要求以及社会的进步需求。构建务实、有序、高效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从物质上帮助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精神上塑造学生,把科学技术以及思想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全过程中,使得资助和育人有机结合,从而有力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郭东媛.“资助育人”引领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思路[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09):110.
  [2]201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90315.
  [3]黄韬.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12.
  [4]王玉明.基于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精准育人资助模式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1):6162.
  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校特色成长辅导室建设项目“心悦社特色成长辅导室”(18C07)
  作者简介:朱洪慧(1989—),女,汉族,湖南娄底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丁长松(1975—),男,汉族,湖南汉寿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信息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9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