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1+X”单元整合教学法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史剑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语文能力应在语文实践中培养。然而,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的语文阅读实践。“1+X”单元整合教学法通过统整单元教学内容,将“精读”与“略读”进行有机融合,做到理解与运用并重,突出了学生自主阅读实践的过程。其中“1”是指精读课,即从单元教学内容中挑选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课文进行“精读”;“X”是指拓展的具有相同训练主题的一篇或多篇文章的教学,采用“略读”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这是学法的迁移运用过程,更是由“学习”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质变过程。
  “1+X”的阅读教学促使教师角色的改变,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实践中学会阅读。至于如何整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整合教学内容,变“一篇”为“一组”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认为选人教材的文本阅读是“举一”,由此进行其他文本的阅读是“反三”。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一组文本的阅读,习得有效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教学需要从“一篇”走向“一组”。“1+X”单元整合教学法充分利用统编教材单元编排特点,立足单元整体教学,突破教材单元编排顺序的限制,聚焦同质,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重组教材,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观察与发现”,依次编排了《花钟》《蜜蜂》《小虾》三篇课文,以及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和“语文园地”。单元导语明确指出本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一是指向阅读的,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二是指向表达的,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根据“1+X”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树立大单元观,把对单元内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的解读放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背景之下,围绕语文要素,根据相同的阅读方法或类似的写法对教材进行重组,比如将《花钟》《小虾》与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进行整合,落实“语文要素一”的教学;将《蜜蜂》与习作、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进行整合,落实“语文要素二”的教学。
  二、整合教学目标,变“面面俱到”为“聚焦要素”
  统编教材通过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内容,根据人文主题打通单元内文本与文本之间内容上的联系,把几篇文本“串成一条线”;结合文章的结构、课型(精读和略读)等特征,赋予每篇文章各有侧重又循环叠加的单元“目标链”,让语文要素在“一条线”和“目标链”的有机融合中落地生根。
  基于统编教材的这一特点,进行“1+X”单元整合教学时,教师须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对教材进行科学重组。确定好“1”的精读,扎实落实语文要素;整合“X”的略读,实现学法迁移,真正做到理解与运用并重。
  通过对单元几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选择课文《花钟》作为精读课例“1”,结合单元导语、文中的“泡泡语”及课后习题,将“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一语文要素确定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学情,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如何寻找段落中的关键语句,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两课的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这两篇课文,再细读《花钟》的第一、二自然段,找到段落中的关键语句,进而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学完《花钟》,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小虾》和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的内容。《小虾》一文的课前自读提示“默读课文,说说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也是要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由于在《花钟》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充分练习了“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方法,教学《小虾》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迁移运用,最后以“交流平台”作为学习的总结,提炼概括一段话大意的方法。整个教学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步步落实。
  三、整合教学方法,变“引着学”为“自主构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语文训练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体现自得、自悟、自能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单元整合重组时,應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变“引着学”为“自主构建”。可以通过找准衔接点、搭建支架,以及先扶后放、扶放结合、扶放适度等方式,使教与学形成有效的互动。
  比如,我们可以将课文《蜜蜂》、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词句段运用”三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如何找到它们之间的衔接点,落实“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这一教学目标呢?首先,让学生借助课后图表梳理《蜜蜂》一文是按照“实验目的一实验过程一实验结论”的顺序写了一次完整的实验过程。然后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借助关键语句,概括出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并记录下来:(1)捉蜜蜂,放进纸袋;(2)走四公里路,做记号,放飞蜜蜂;(3)记录蜜蜂飞回的时间和数量。最后,让学生试着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说一说实验的过程。那么,《蜜蜂》一课的教学,课文的写作顺序、实验步骤以及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写清楚实验的过程,就成了学生阅读与表达之间的有力支架,搭建好这一支架,就为后面的习作教学作好了铺垫。
  而要把实验过程写清楚,还可以写些什么?我们可以拓展“词句段运用”中第一题的练习,开阔学生思路,发展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抓住“我想,它们飞得那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两个路口相距一百米,差别却这么大。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些句子进行主动思考,明白作者不仅写了观察到的情况,还写了引起的思考。然后让他们也试着写一写自己实验时的心情、有趣的发现或引发的思考,为习作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通过整合教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领悟-构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四、教学建议
  1.精准定位目标,做到取舍有度
  统编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都十分清晰地在教材中呈现:导读提出语文要素,课文落实语文要素,“交流平台”提炼语文要素,语文园地实践语文要素。而语文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抓手,让教师知道教学该朝哪个方向走。因此,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潜心研读教材,精准地定位教学目标。这样,教学才能取舍有度,避免面面俱到,做到“一课一得”。
  2.立足单元整体,整合教材资源
  从编排上看,统编教材的单元整体感更强了。教师如果没有整合的思想,仍然习惯于一篇一篇孤立地解读文本,可能单元的教学目标就会被虚化。因此,教师要立足单元整体,用整合的思维统筹安排,精心设计,通过单元整体教学,切实把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融入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之中,让学生在单元整体学习的进程中亲历学语文的过程,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3.变革教学方式,构建生本课堂
  语文学习是语言文字实践的过程,必须通过实践来学会实践。“1+X”的阅读教学提倡教师变革教学方式,从精讲、精练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权利、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构建生本课堂,让学生在“X”的阅读中大胆地讨论、质疑和探究,与文本亲密地接触、深度地对话。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在一次次对话中迸发出绚丽的火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916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