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语文课堂变得灵动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课堂是有生命的,它应该按照自己的规律去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语文课堂是有灵性的,它应该情智共生,让学生的情感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的智慧火花不断点燃。于是,需要不断进行尝试,积极探索,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历练语言、在自然生成中提高认识、在睿智对话中激活心智,用情感滋润情感,用智慧点燃智慧,与学生一道去学习语文,享受语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  灵动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行,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以及學生学习知识的需求。为此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教学方式,借助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掘学生们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课堂教学及学习中来,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共同打造灵动课堂。
  一、自主探究中孕育灵动
  在新课标中强调,教学活动是教师以及学生的双向活动,不单独是以教师为主导,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及能动性。也有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1]因此,在小学教学中,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需要重视对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多给予他们时间与空间进行语文知识的探索,教师主要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尽量从多个角度,借助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更多知识,尊重学生们的个性见解,让他们的思维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发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2]寥寥数语,二度出现“自主”一词,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新理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自悟。给学生一个开放、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悟,在读中展开想象,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加深体验,强化感悟,获得启迪,享受情趣,真正做着“自己想做而又积极的事”。因此可将传统的情节讲问式阅读教学改革为“研究性阅读”,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进行阅读,以获取知识、激发兴趣、陶冶情操、提高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优化语文综合素养。语文课堂,探究的气氛应该永远弥漫。“研究性阅读”贵在“研究”与“阅读”的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发现、再阅读、再发现,自主地进行探究,自主地解决问题。教师巧妙地利用“问题”这一平常的教学环节大做文章,引导学生“读、思、议、说”,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化难为易,层层递进,设计精巧,匠心独运。
  二、自然生成中催生灵动
  全国小语会对于“一节好课的标准”提出了五条建议,其中第四条“教学方法真实有效”中提到:教学方法要灵活,要运用教学机制尊重课堂里的生成,随时抓住反馈加以调节。既然是生成的,便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非积极的。积极的因素应当重视,非积极的因素同样不容忽视[3]。
  任何课堂上,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认识出现偏颇甚至错误,都是极为正常的。对于这些“偏颇”“错误”不能回避,更不能批评,唯有积极的正面引导才是上策。教师需要用作为人师的“爱”去包容、呵护学生认识、理解中的“错误”,并积极引导、纠正错误。中肯的指出同学的错误,并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巧妙地将错误的纠正,使得他们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又能积极投入到思考之中,用自己的优秀表现争当老师和同学心中“最优秀的人”。教师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用激励性的语言来肯定学生。譬如给予学生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鼓励的微笑,都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学生可以更加有勇气的提出自己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互动中来,共同营造美好、和谐的课堂气氛。
  三、睿智对话中凸显灵动
  学生的心智是教师永远的心锁,多方激活学生的心智成了语文教学艺术永远的追求。
  激活的本质是激“疑”。学生思维中最积极的因子莫过于有“疑”,无“疑”不“活”,无“疑”不“灵”,无“疑”不“彩”。学生因疑而读,因疑而思,因疑而学。课堂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唯有融进高质量的“疑”,使得对话变得睿智,变得理性,才会最大程度地激活、发展学生的心智。
  精彩的设疑,“疑”在文本的大处和深处。更“疑”在学生的似是而非、愤悱之处。教师能做到的,不仅是要走进文本,更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之中;既想文本之想,更想学生之思。做到:一个问题的提出,能使学生潜藏的蕴积的能量发掘出来,使之聚集,使之爆发,从而达到新的生成。
  学生心智的激活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在活动中最能表现出他们的心智以及潜能,因为他们处在思想的开放之中,处在逞强好胜的精神状态之中,处在思想的高度集中之中。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进行更多的提问、思考、交流、表达、展示的机会,在提问和讲解的过程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另外,教师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猜词、玩成语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户外体验活动等方式,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中来,促进学生们的思维的进一步发展[4]。
  结语
  教学是每位教师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而最终的目的则是更好地培养学生,为此需要始终将学生作为教育的根本,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小学生的自身特点以及小学语文课程的特征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各种形式,巧妙地处理各种课堂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发散他们的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中,共同创造灵动课堂。
  参考文献
  [1]潘文彬.守护儿童的天性——潘文彬讲作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曹明海.语文教学本体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3]胡洋.唤醒主体意识,构建灵动的小学语文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9):124.
  [4]李树华.灵动课堂——小学语文教学的呼唤与追求[J].小学教学研究,2011(28):1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94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