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湘西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以湘西州浦市镇等四镇为代表,湘西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部门 之间缺乏协调、村民积极性不强、特色产业培育缓慢、资金人才严重匮乏、民族文化保护不足等问题,制约着少数 民族特色村镇的保护与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形成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探索统筹 协调、稳步推进、落实责任的工作机制;打造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文旅融合的产业模式;创新投融资渠道、人才培 养模式和拓展传承宣传方式,落实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等全局性发展战略,推动新时代少数民族 特色村镇建设。
  关键词:湘西州;少数民族;特色村镇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3-0151-03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时期,将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发展与传承作为主要 目标,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朝着持续和谐方向发展,探 索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举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保护与发展试点正式实施于 2009 年。2014 年,中央民族 工作会议对这一工作进行了重申“:要加强运用独特地理 风貌以及文化特征,加快规划具有民族特色的特色村镇的 建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加快推动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与 保护,成为探索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举措 [1]。
  一、湘西州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概况
  自 2014 年开始,湖南省连续开展了四届“湖南省最 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评选活动,湘西自治州泸溪浦市镇、 永顺万坪镇、龙山桂塘镇和洗车河镇(以下简称四镇)分 别获第二届、第三届“湖南省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称 号。这些村镇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与《湖南省少 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相 距甚遠。通过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民族文化、民生事业、 民族团结五个方面 31 个指标体系进行中期考核,结果并 不乐观,其中:经济发展指标滞后;人民生活指标大部分完 成了中期规划;民族文化指标除了“具有民族元素和特征 的特色民居比例”这一选项,其余均没有达到既定要求; 民生事业指标发展良好;民族团结指标基本达标。
  (一)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 村镇的乡村环境和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较以往获得极 大改善,特别是交通条件显著改观,使得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提升。一是四镇的道路硬化率达到 85% 以上,通 村公路硬化全面实现,连组村道硬化基本实现,影响群众 出行的断头路问题得到根本改善,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满足特色村寨发展需要。二是特色村寨的危房改造工作 全面完成,村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三是饮水安全工程全 面铺开,四镇的农村居民安全用水达到 90%。四是农网改 造全面完成,为特色产业加工提供动力。农村广播电视、 通讯、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依托稳定电源得以有序铺 开,为民族特色村镇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建同治”工作,大力 对居民的厨房、厕所、猪牛圈、排污设施和组级公路进行 了整治改造,基本改变了过去农户柴草乱放、粪土乱堆、 污水乱倒、家禽乱跑、垃圾乱倒的“五乱”现象。农村清 洁能源得以广泛使用,封山育林成为乡村居民自觉行动。 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预期目标,完成了指标的 80%。
  (二)特色民居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良好
  湘西州按照“村落布局符合本民族特点、体现本民 族特色、符合现代文明生活要求、村庄环境优美、村内环 境整洁”的原则,出台了少数民族民居建设指导意见,对 传统特色民居的建筑形式、细部构造、室内外装饰等方面 所蕴含的民族特色文化进行解读和阐释,使传统民居建 筑的民族营造法式和建造技艺得到传承。四镇传统民居 完整保护率、传统民居登记入档率达到考核要求,如:作 为湘西四大古镇之首的浦市镇,保存有省级保护院落 12处,县级保护院落 23 处,历史建筑 174 处,古镇内有  100多座保存完好的古宅院。 湘西州民族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弥足珍贵,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而富集。辰河高腔、踏虎凿花、盘 瓠传说、土家族织锦技艺织锦、土家哭嫁歌、土家舍巴日、 土家摆手舞、土家打溜子都是国家级非物文化遗产。这 些非遗项目在四镇中都有遗存,四镇的民族传统节庆活 动开展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等非遗基础设施完 好率,平均值达到 90% 和 84%。据了解,在浦市镇设立 有踏虎凿花传习所,万坪镇文化站帮助各村组建了龙灯 队、踩龙船队、苏区健身队、晓寨腰鼓队、河西秧歌队、碑 立坪山歌队等文艺队伍,还确定了一些民族文化传承人, 定期开展民族民俗表演活动。
  (三)民生事业和民族特色产业长足发展
  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领域的精准扶贫全面推进了 特色村镇的民生事业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巩固率在四 镇达到 95%,卫生医疗设施普及率 100%,基本医疗保险 覆盖率全部超过规划的 90%,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 接近 50%。依托精准扶贫政策,特色村寨建档立卡贫困 家庭子女就读率 100%,贫困户家庭普通高中生免费入 学 100%。特色镇卫生院建设全部达标,与村卫生室构成 医疗服务全覆盖网络。贫困人口参合率 100%,贫困人口 医疗救助报销比例 85% 以上,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报销率 100%,农村劳动力得到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服务的比例完 成了预期的 80%。
  根据突出优势、合理规划、把握重点、强调特色的整 体发展规划,湘西州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与“土家 探源”和“神秘苗乡”两条乡村游精品线路紧密的结合 起来,着力把特色旅游产业这个大“资源”转化为富民 强州的“大产业”。如浦市镇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 达到了 38.6%,被列入湖南大湘西“神秘苗乡”12 条精 品旅游线路重要节点,竹编、蜡染、刺绣等传统手工艺,为 当地民众创业致富带来了新的商机 [2]。   二、湘西州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指标完成情况来看,四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贫困 发生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个经济指标完成情 况不容乐观,尤其是贫困发生率均值在 17%,经济发展的 严重滞后极大制约了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保护与发展, 存在以下问题:
  (一)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没有形成合力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 部门不仅仅只是民族工作部门。加快推动特色村镇发 展,需要与文化、交通、医疗、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密切 配合 [3]。由于不同部门对特色村镇建设目标还没有形成 共识,导致在发展目标、验收标准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 异,在特色村镇发展中缺乏长期性、系统性、协调性;在实 际中,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主要由民族工作部门和乡镇来进行,一些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 建设不重视、不关心、不作为,对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 敷衍了事,应付检查。
  (二)村民积极性不强,社会参与不够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发展与保护离不开村民主动积极 参与,但是乡村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 女,大部分青壮年男女外出务工,90% 的乡村变成了“空 心村”,农事体验、文体表演、节庆活动等许多乡村旅游项 目无法开展;村干部在制订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规划时 把村民的利益和诉求排斥在外,没有按要求认真征求和听 取村民的意见。这实际是将村民排斥在了少数民族村寨 保护与开发之外,村民无法从保护和开发中得到实际利 益,导致积极性锐减,不仅成了旁观者,甚至有的成了对抗 者,采取拦门、阻工破坏旅游环境等过激行为。
  (三)特色产业培育缓慢,文化内涵不足
  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中,主要通过挖掘 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特有的文化生态资源,培育特色 产业,达到富民强镇的效果,因此,旅游业是乡镇发展特 色产业的首选产业。四镇的特色产业总量和规模偏小, 对拉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效果不 显著。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同时,也还面临要素 不健全、发育滞后的现象,很难达到旅游发展收益最大化 的目标,也很难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4]。在资源 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打造上,仅仅局限于文化资源与形态 的旅游展示,在景区景点的建设上存在分布较分散、品质 不高、发展不平衡现象。
  (四)资金人才严重匮乏,发展后劲乏力
  资金缺乏成为加快发展和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 设的主要障碍。湘西州的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几乎都还处 于初级阶段,在基础设施建设,诸如道路的通达、村民饮水 安全、特色民居修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财力紧张,大 量的特色民居和古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或破坏,有的 村寨位置偏僻,交通极为不便,建设难度大。与此同时,人 才匮乏也严重制约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从业人员的 主体绝大部分是所在村的村民,他们文化程度偏低,从事 特色村镇旅游开发没有从业经验,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 服务意识差,导致旅游服务水平偏低。
  (五)民族文化保護迫在眉睫,传承面临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间的交融,民族特 有文化和民俗现象正在遭受冲击,有的甚至趋于消亡。目 前,湘西州人口规模总共为 299 万,其中,苗族和土家族人 口居多,占比达 74.5%。不过,能够真正可以讲苗语、土家 语的人数占比仅为 30% 左右,这就使得诸多需要凭借苗 语、土家语传承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比如,在土家族中传统的梯玛神歌、毛古四斯舞、摆 手歌等表演形式中,对白、哭嫁歌等均需要运用土家语进 行说唱;苗族古老话、苗族民歌等,也均是使用苗语来进行 说唱的;土家族典型民居的“吊脚楼”,本是一种非常有特 色的干栏式民族建筑,但今天土家人修造房屋已基本不修 吊脚楼了,已逐步被现代砖瓦房取代。可以看出,湘西州 许多传统技艺正面临消亡的危险。
  三、湘西州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路径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给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迎来 了新的发展机遇,借助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全域旅 游等全局性发展战略,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推动少数民 族特色村镇建设乘势而上。
  (一)形成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工作格局
  在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中,政府、村民、社会都是其 中重要力量。明确职责,合理分工,由此形成政府为主导、 村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一种互动局面。一是以 政府为主导。政府要切实履行好自身的公共服务职能,做 好在舆论宣传、总体规划、政策法规、统筹协调等方面的作 用。二是保障村民主体作用。民族村镇发展中,村民是参 与的主体,保护发展村镇,也是广大村民义不容辞的义务。 某种程度上,村民是否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村镇 建设之中,直接关系并影响到特色村寨保护工作的开展。 特别是在面对不同的利益合理诉求时,要尊重村民的意 愿,听取村民的建议,保障村民的权益。三是调动科研院 所、企业等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各大高校专家学者也应该 积极参与到民族村寨保护工作之中,做好村寨保护工作的 规划设计工作,进一步推动民族村寨向前发展。同时,从 企业层面,也应该做好与村寨保护建设的工作之中,推动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中,政府、 村民、社会这三方力量缺一不可,缺了哪一方的作用,其效 果都是差强人意的。
  (二)探索统筹协调、稳步推进、落实责任工作机制
  一是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 协调体系。其中,政府综合部门应发挥带头作用,组建由 相关职能部门牵头、村委会及村民共同参与的机构,做好 相关工作的协调处理;二是统筹协调保护与发展工作要正 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脱离主题,村 镇发展要为村镇保护提供资金,村镇保护要为村镇发展 提供良好环境。三是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工作要 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特色村镇 保护与发展工作,其目的与乡村振兴提出的“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和要求 相一致。四是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工作要与生态 旅游、文化保护区建设、扶贫开发相结合,特别是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相适应,与有关专项规划相配套衔接、有序推进。 五是各级政府要把本区域特色民居的保护和建设措施纳 入规划,广泛听取专家团队、社会各界意见并按流程进行 社会公示,尤其是在建设中严格执行城乡建设规划。   (三)打造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文旅融合的产业模式
  因地制宜的含义应包括以下三层意思:一是少数民 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模式和手段不能单一。由于资源 禀赋、区位条件、区域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在保 护、建筑模式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少数民族特色 村镇保护与发展模式和手段也不能照搬照抄。二是突出 村镇特色。村镇建设中的不同环节,均应该注重体现当 地特色。三是对于不同类型的村镇,要分类指导。如有 的村镇受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远离交通主干线,交通极 为不便,但是这种村镇往往民居保存完整,民族文化氛围 浓郁,民风纯朴,可作为研究基地予以保护。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村镇的“特色”内 涵,要充分发挥苗族、土家族文化底蕴,加强民族民俗文 化旅游景区建设,创新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让独特优秀的 文化,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玩。一是以旅载文,形 成显著的经济效益。湘西州要抓住旅游产业发展机遇, 以旅游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为广大游客展现更好的民族 文化符号、文化作品,提升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加强民 族文化产业链建设。二是文旅融合,赋予旅游产业的文 化内涵,实现文化与旅游共生共存共荣。“神秘湘西”品 牌,在湘西州旅游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是全州旅游要素 及旅游资源发展的要素。“神秘”是湘西州旅游资源的 共性和底色,也是湘西州品牌形象的图腾与亮点,无论是 旅游线路,还是旅游产品,要突出“神秘湘西”这个主题, 如:“神秘湘西,浦市古镇”“神秘湘西,土司王城”“神秘 湘西、蚩尤故里”等等。
  (四)创新投融资渠道、人才培养模式和拓展传承宣 传方式
  一是创新投融资渠道。建议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按照全省建设 100 个民族特色村镇的整体规划,每个村寨 1000 万元,总额 10 个亿,分年度逐年投入。 除政府专项资金,还应整合政府各个部门的资金,鼓励民 间资本(含外地资本)进入特色村镇建设领域,允许他 们参股经营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民间资本的進入可 促使特色村镇市场进入程度更高,经营模式更加灵活多 样,经营效益更高。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队伍的建设决定民族特 色村镇建设的成功与否。对村支“两委”人员进行系统的 培训,包括旅游管理知识、项目管理、民族文化知识、金融知 识、礼仪等方面;与大专院校合作,委托培养村里的优秀青年;由组织部门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到民族特色村镇所在 地任职;优先派省、州扶贫建整工作队到民族特色村镇扶贫 建整;有条件的可聘请职业经理从事经营管理。
  三是拓展传承宣传方式。除了传习所,还要把学校 教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阵地,在中 小学乡土教材中,引入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在音 乐课堂中,为学生讲授民歌、民乐的相关内容;在美术课 堂中,引入剪纸、手工技艺等内容教学 [5]。不仅要靠主流 媒体宣传,而且要利用互联网优势在自媒体进行大力推 介,如微信平台、微博平台、手机 APP 等,尤其是旅游部 门向各旅游社推介特色村镇,编制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旅游 线路图;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制作精美宣传小册子,向社 会宣传,更要在交通要道、城镇制作标识牌、宣传牌、路牌。
  参考文献:
  [1] 李智 . 积极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探索民族地区乡村 振兴新路子 [J]. 民族大家庭 ,2018(10).
  [2] 晓凯 . 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同步 小康创建 [N]. 贵州民族报 ,2015-11-25.
  [3] 段超 .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 [J]. 中南民族 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9).
  [4] 孙沁 . 湘西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实践与思考 [J].新西部 ,2018(5).
  [5] 孙沁 , 谭和平 , 夏晓莉 .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 究——以湘西自治州为样本 [J]. 民族论坛 ,2013(3).
  作者简介:孙沁(1977—),女,土家族,湖南新化人,中共 湘西州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经 济、文化。
  (责任编辑:王宝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01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