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外教育课程现状与品质提升的几种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目前校外教育课程建设总体情况
  校外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校外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关注,并逐步成为开展青少年思政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各种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進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校外教育受重视程度开始提速。教育部于2014年启动校外教育“蒲公英计划”,这一举措更进一步推进了校外教育的蓬勃发展,可是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课程日趋老化,课程创新不足、活动场地限制等诸多问题。
  对此笔者通过广泛调研与研究,发现通过突破创新,将校外教育的现有课程开发出新的“味道”,不断“提质”与“优化”是解决之道。本文主要谈一谈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开展校外教育课程品质全面提升,并详述开展“精准施策”的途径与手段。
  二、校外教育课程品质提升途径
  (一)课程提高“实训”占比
  一堂课程的必备环节需要不折不扣去完成,一堂课的基础“要素”是课程的根本,但是课程的灵魂却是“实训”。以公共安全课程为例,主题场馆所对应的教学大纲是授课依据,大纲上的知识、技能点,是课程“要素”,教师需要串联“要素”并对课程进行编排,将安全知识与技能连贯,开发出一堂“合格课”。如果只是将知识、技能点生拉硬拽在一起,授课效果多半不理想!如何向一堂优质校外教育课程“进军”呢?
  治大国如烹小鲜,通过试验发现,提升课程实训比例,课程就会灵动起来。“实训”成为了课程“小鲜”之灵魂。以防空安全馆为例,在授课环节,开篇通过视频直观播放介绍了3种不同防空警报音的特点、人们在听到警报音响起,开展对应避险自救活动。但是这种视频式的授课方式可能连合格课都无法达标,因为学生缺乏实践,屏幕上的“知识与技能”很快会被忘掉。没有实践的检验,课程的效果就无法得到验证与巩固。
  提升方案是学生通过学习视频中3种不同防空安全警报音与对应处置方式,立即开展在模拟室内、外场地,地下防空洞环境下的实训演练,在实训中固化安全知识与避险技能,通过实训,形成“肌肉记忆”,将一堂原本的合格课彻底转变为一堂优质课。让学生动起来,实训提升课程价值。
  (二)因材施教,增加教育“附加值”
  合理地增加一堂课的“附加值”,是课程提升的关键。
  人们都认为,上海很美,但上海的城市更新却从未间断,二次改造与优化,每年都会开展一定数量的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力求呈现一个更棒的上海。这个对应于教师授课,可以理解为不断提升现有课程的(对应城市)品质。据悉,在旧改过程中,如果把一些项目做好了,会产生令多方都满意的结果。一来可以方便住户(居民),二来还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根据国务院参事、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所述,通过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居民的方便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楼宇价值将获得15%的提升,原来价值100万的房子,变成了115万,再通过配置托幼,医疗配套后,楼宇价值增加20%以上,增效提质立竿见影。
  因此,笔者得到启发,校外课程也可以如同旧房改造一样,深挖下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效。作为教师,如何判断一堂“优质”课是否仍然具有提升价值与精进空间呢?判断依据是授课对象——学生是否可以更满意,课程是否到位学生说了算!对于不同的授课对象采取一成不变的授课模式,效果可能会大相径庭。
  例如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与中职校一年级学生,他们虽然年纪相同,但授课形式应该有所区别。对授课方式进行调整,提升“附加值”就是课程的“增值提质”环节,教师应在“因材施教”上多下功夫。通常,在确保完成教学基本任务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思考针对不同的生源群体开展不同模式的线下教学。职校一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强,此时应尽量多安排他们通过团队协作,开展互动式、体验式教学,通过合作完成既定任务的方式促进他们成长,毕竟两三年后这群孩子中的绝大多数将踏上工作岗位,培养他们团队协作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前移式职业能力提升培养方式,很有必要,也是校内教育的延伸。对于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强,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更多地引导他们开展探究,鼓励他们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辅助以互动、体验式教学,鼓励他们通过思考,探究,体验,验证的四步教学法实现课程的升华。
  (三)师生共同参与课程改造
  校外教育课程需要不断提升课程品质,多效并举地来推动课程发展。
  最近这几年,新一轮的校外教育课改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通过几年的试点与改革,各地发现一些试点经常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呢?归纳一下包含以下若干小点。
  第一,让需要改造的课程自己“冒出来”,不要凭教务管理部门意志来“点菜”。
  第二,优化“旧课程”,对课程进行改造与打磨,必须有一些必备的课程元素,这些必备的元素是必须要的,然后还有一些备选的课程元素,就是有拓展空间的课程元素,锦上添花的元素,应该区别对待。将两者分开以后,必备的课程元素通过教师听课团队共同参与、共同帮忙,精心打磨定型。拓展课程元素,积极发挥学生作用,学生因地制宜地自主、自由地“点菜”,授课教师可以共同参与。如何让最需要改造的课程元素冒出来?根据经验发现,做得最好的课程都是以评选“最佳课程”和“最差课程”这样的评选活动开始的。评选活动过去一直靠专家和“其他教师”结合起来投票,现在有了新的手段,例如用APP就课程的“宜课性”进行评价,由学生自发地把参与课程的评价、“宜课性”情况写出来。
  第三,通过参课学生的投票,专家的现场考评,选择最优课程元素改造项目,形成方案后提交。
  第四,动员安排给教师打出最差分的学员,到获得最佳分的教师处去听课、去学习,这个时候学生推动课改的愿望与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务管理部门推一下,教师迈一步,通过学生借“他山之石”攻一下,这三个一点就串联起课程改造了。
  三、总结
  校外教育课程犹如一盆极具魅力的多肉类盆景摆盘,因其独特的校外“基因”,使其有别于校内教育的“繁花异草”,也正是因为这种特质,通过校外教育园丁们的匠心“雕琢”与“提升”,其将显现出别样、独特的摆盆“造型”。校外教育课程提升途径形式多样,但是总体而言需要结合自身学科特色与专业发展优势,通过推陈创新,以服务学生为本实现“提质增值”的最大效益。
  作者单位: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031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