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植物病理学》慕课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采用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植物保护与检疫专科17班实施本课程一学期的探索,并总结了适合植物病理学在线开放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期为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微课  植物病理学  翻转课堂  慕课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培训项目、2017年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批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2017CG01)、2019年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项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0-0109-02
  随着“互联网+”“智能+”催生出新的教育生产力,我国的慕课建设在2012年开启,截止2019年已有13500余门慕课上线,2.5亿人次学习,慕课总量居世界第一。慕课成为全国教学空间遍地开花,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1]。目前,全国高校都在建设基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的在线开放课程(即慕课),建设省级一流、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金课”,要求大学生要有效“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教育部鼓励教师对已建成的各级精品在线课程进行多模式应用,鼓励学生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上的丰富的在线课程进行多形式学习,提升优质资源的推广应用水平,推动形成支持学习者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化新环境,新模式[2]。基于高职院校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笔者采用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植物保护与检疫专科17班实施本课程一学期的探索,以期为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1.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综合学科,涉及到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知識点,主要学习植物病害的病原形态、发生规律以及病害防治方法[3]。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由于该课程理论知识点庞杂,专业词汇晦涩难懂,常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高,并严重地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4]。如果任课教师不能深刻把握诸多知识点的内在精髓,极易形成 “台上全盘灌输、台下死记硬背、教学枯燥乏味、学生不求甚解”的尴尬局面[5]。若仍然按照传统以“教”为主,一方面很多学生自学能力不够,一方面学生与教师不能形成有效沟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盲点不准确。同时,若学生理论学习不够,将严重阻碍学生实验室试验与田间探索学习。此外,随着近年来国家面向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群体开展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本课程更应该扩展面向所有年龄人士的社会化学员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以及个性化需求。
  基于此,我们使用了翻转课堂模式应用在植物病理学的在线开放课程中,结合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自由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时间地点组织教学,突破教学时间和空间限制,打破作物季节生长限制。微课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拆分了知识点,吸引学生观看,将碎片化知识点逐一击破。同时微课中的动画等资源将植物病害的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很好地结合起来,形象生动,也是实践内容的很好补充与有效替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测验与作业,网络空间中及时发现问题,多种形式反馈,形成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沟通讨论的良好氛围,尤其是设计以小组为单位的作业任务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被数据化,这些留下来的学习痕迹更有利于教师把握学情,及时地引导、启发、监控,全面发掘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断改进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
  2.慕课建设方向
  2.1 做什么
  在线开放课程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教学活动,因此制作本身是课程整体的设计,它的教学资源有微课、短视频、测验、讨论区、考试区。微课是根据知识点分解而成由教师主讲的短视频,是学习者学习的主体。短视频的设计则为拓展知识面的轻松趣味的1分钟以内的小片段,一般为网络截取或者自制,不需要教师讲解。测验则是根据每节课内容设计的各种形式的习题,提交后立即出现答案。讨论区是开放性的话题,结合个人经验或者查阅资料发表对某一观点的看法,并且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交流。考试区是针对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设计的线上试卷。
  2.2 怎么做
  在线开放课程有别于传统课堂,它的课程结构偏轻松,吸引社会不同受众更多的来报名学习。具体来说,课程的内容要合理拆分,匹配现代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行情,做到碎而不散、碎而不小、碎而不旧。
  撰写的拍摄脚本要经过制作团队成员讨论,讲稿尽量要贴近生活,科普化、大白话,需要多次优化,尤其是把文字、肢体、表情协调好,这样的视频才生动。课程后期的维护需要团队教师的专人答疑,及时总结学生的学情与突出问题。最后形成的慕课应加强推广,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平台加大宣传,打造课程口碑。
  3.教学实施
  3.1教学准备
  搭建MOOC平台,建立课程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宣传片、课程概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教学条件,参考教材信息等。学生可在课前对于本门课程内容等有个大致了解。根据碎片化原则,将原教学章节打碎为单个知识点,通过摄像机实录、视频后期剪辑、添加字幕后完成5-10分钟的微课,按照上课顺序及时推送给学生做课前预习。
  3.2课中实施
  具体实施时可分为五个模块,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在普通植物病理学模块,教师讲解微课时更加侧重病害实例,在视频尽可能地选择生活化的病害案例(包括粮食作物、园艺作物、园林作物)。并且结合网络高清动画资源,辅助讲解病害的病原物形态特征和侵染发生发展微观过程,对病害的症状和病原的形态学建立感性认知。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在田间地头实践,学生根据自己探索发现的病害现象练习微课内容,针对此现象,学生每组提出一到两个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答疑,课后学生提交病害图片、显微镜视野图片、视频及相关问题的讨论结果,集合成问题案例集在网络上。相关资料可供下届学生参考使用。   农作物病害模块可分为粮食作物模块、油料作物模块、蔬菜作物模块、果树作物模块,我们对四个模块的线上线下教学进行不同的探索。
  粮食作物模块。是学生就业实习实践的重点内容,根据学院实际情况,我们针对本模块的重点病害进行防治方案实施。教师在微课制作时以小麦、玉米、水稻主要病害的侵染循环过程为主,让学生了解病害发生发展全过程。在了解防治病害时间节点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实施预防病害。学生在学完微课后安排粮食作物不同发育时期病害的调查,每小组最后上传调查照片、病害发生结果。结合我院条件和当地常见病害实际情况,班级分组实施两轮植保无人机喷药(针对小麦白粉病、稻瘟病)。每小组记录防治时间,用药类型,用药浓度,防治效果等。最后师生再完成两轮防治效果跟踪调查。
  油料作物模块。微课设计是以本地化病害为主,制作病害癥状视频,线上考核题目偏重症状识别的准确度和速度,线下部分在我院琴湖实训基地实施。实验田种植过程按照生长季节主要以大豆、花生、油菜、向日葵为主,让学生参与整个种植过程,用照片记录作物生长管理过程,要求学生针对每种作物制作两种病害的小视频,上传到平台作业中。教师根据平台作业反馈评价视频中描述的是否正确,以及评价生产管理措施的有效程度。
  蔬菜作物模板。线上内容主要围绕温室条件下的蔬菜高发病害的发病条件、发病规律,同时强化对大白菜、番茄、黄瓜、马铃薯、辣椒等主要病害类型的识别。因为此模块里面出现的病害类型最多,发病情况最为充分,因此设计线上部分考核以看图识病为主,让学生高度熟悉、快速识别病害。线下部分利用我院琴湖实训基地的日光温室大棚,每年学期初采购常见品种进行划小区种植,让学生从播种到收获参与种菜,感受病害发生的过程。管理过程中的设计是针对某种病害参与育苗、除杂草、黄板诱虫、大棚放风、浇水、熏蒸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参与后将工作记录及时上传至学习平台,重点捕捉蔬菜常见病害上传至教学平台供教师评阅。
  果树作物病害。线上部分围绕苹果、梨、桃、葡萄制作主要病害症状类型识别、果园生产的视频,融合果园生产管理知识。线上偏重生产管理技能防治措施的理论考核。学院的熙园实训场能够完全满足果树类病害实训,因此线下考核除了教师现场讲解果树病害的症状外,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果园的管理中去。比如采用果树枝条修剪、冬前喷药(石硫合剂)、针对性喷药(梨锈病、苹果褐斑病、苹果腐烂病、葡萄霜霉病)、果实收获储藏性病害的调查等展开,学生小组上传管理过程性照片,记录管理措施,最后教师对学习效果进行问卷调查。
  4.总结
  以微课为载体的《植物病理学》首先需要内容、形式制作精良。本课以视听语言组织微课,使得微课视频本身更具欣赏性。微课可以随时重复观看学习,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型教学模式[6]。本课程自运行翻转课堂模式,使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以来,打破了常规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力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让学生从理论概念到亲身实践,最后形成特定的学习成果,也使得教学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
  反思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此种教学模式仍有一些改进空间。对于微课内容设计,线上的考核内容不应过于简单,应具开放性。给学生思考查阅,能向深度学习融合。其次,线下内容的配合,需要教师和实验员根据作物生长时令严密地制定种植计划,使得线上内容无缝对接。最后,混合式教学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仍更多地强调技能的培养,如何在加大动手能力的同时,和学生线上学习更加合理地结合起来,这样的融合教学效果是否清晰、可测量,是本门课在以后教学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程旺开,李囡囡. 基于云班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微生物学通报.2018(4):922-933
  [2]姚友明,郑州,李立新. 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应用与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8):86-89
  [3]白耀博,张旭东,曹丹. 基于虚拟动画的微课在“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9(24):68-69
  [4]齐永霞,陈方新,丁婷. 《普通植物病理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09(11):5306-5307,5310
  [5]景岚,朱丽丽,胡俊.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研究及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92-193
  [6]杨蕾.微课玩转英语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9(9):107-108
  作者简介:
  白耀博(1986-),男,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 植物病理学的教学与科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062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