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探究在预防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感染中应用手术室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胃肠道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分组时以不同的护理干预作为依据,分别将单一行常规护理干预、联合行手术室护理干预的患者设为参照组、研究组,两组患者均为30例。评估两组切口愈合情况,并记录切口感染率。结果:研究组甲级愈合率高于参照组(70.00%>43.33%),丙级愈合率低于参照组(6.67%<30.00%),以上数据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乙级愈合率相对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参照组、研究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33.33%、6.67%,对比发现研究组切口感染率更低(P<0.05)。结论:将手术室护理干预应用于胃肠道手术患者治疗过程中,有利于加快切口愈合速度,并预防或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干预;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
   目前,临床针对胃肠道疾病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但人体胃肠道中有着大量菌群[1],手术操作易引起切口感染,直接延长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经研究发现,引起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因素与手术室操作密切相关,尤其是手术室环境、空气与器械等很有可能为细菌创造传播的机会[2]。故可通过手术室护理干预减少其中存在的细菌,为手术治疗提供保障,避免患者切口迁延不愈或愈合不良而引发感染。鉴于此,本院在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3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中行手术室护理干预,并观察患者术后的切口愈合、感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胃肠道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明确为胃肠道疾病,且行手术治疗;2)患者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无手术指征者;2)合并精神疾病或其他重要脏器疾病者。在分组时以不同的护理干预作为依据,分别将单一行常规护理干预、联合行手术室护理干预的患者设为参照组、研究组,两组患者均为30例。参照组:男女比例为17∶13;年龄在35~65岁,平均年龄为(42.21±2.84)岁;其中,结直肠癌6例,肠梗阻8例,胃癌5例,阑尾炎11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为15∶15;年龄在35~66岁,平均年龄为(42.35±2.70)岁;其中,结直肠癌8例,肠梗阻7例,胃癌6例,阑尾炎9例。组间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在对照组中,予以患者常规护理干预,方法:术前由护理人员开展心理護理,向患者讲解手术方法与注意事项等内容;术前1d晚,叮嘱患者进行淋浴,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工作,调整身心状态;术后,护理人员做好患者切口的保护工作,告知患者切口辅料更换的时间、方法等,并予以患者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行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1)术区消毒:对术区皮肤进行充分消毒,保证消毒范围大于切口周围面积。在腹腔打开后,在切口处使用洁净袋、全层保护器做保护处理,避免粪便、细菌等对切口与周围组织造成污染。在切开胃肠道前,在切口处放置保护垫,在胃肠道断端吻合消毒过程中应用聚维酮碘,保证术中胃肠道组织的无菌状态。最后,手术医师需更换手套再关闭患者腹腔,在缝合的切口上覆盖吸附性较强的敷料,避免细菌感染。2)聚维碘酮冲洗:在缝合腹膜后,使用聚维酮碘液50~150mL对肌层、皮下组织与切口皮肤进行充分冲洗。必要情况下,使用聚维酮碘浸泡切口,在2min后使用0.9%的氯化钠溶液做冲洗处理。将肌层缝合后,护理人员在患者皮肤与皮下组织应用适量聚维碘酮液、0.9%的氯化钠溶液进行冲洗,逐层缝合切口。3)无菌操作:手术医师穿上手术衣后仅能触碰无菌物品,并且在无菌区活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严密配合手术医师,传递手术物品与器械时均在手术医师面前传递,避免在其后背传递。同时,不反复使用切皮用过的器械、道具,若锐器刺破或撕破手套,则在第一时间内更换手套,避免继续使用锐器。4)手术室管理:严格遵循先清洁、后污染原则,在每一台手术开始前首先对手术室进行大扫除,注意消毒治疗台、无影灯、器械桌等物表与空气。若患者病情具有感染性,则使用含氯消毒剂做手术消毒处理。此外,两台手术的间隔时间需超过30min,并且在手术室清洁与消毒后才可进行下一台手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切口愈合、切口感染情况。切口愈合可分为3个等级:1)甲级:术后切口愈合优,且无不良反应发生;2)乙级:切口愈合良,虽出现积液、血肿等不良反应,但切口未化脓;3)丙级:切口愈合差且化脓,需进行引流或切开切口进行处理[3]。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指标行χ2检验,采用%表示,P<0.05说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切口愈合情况
  如表1,研究组甲级愈合率高于参照组(70.00%>43.33%),且丙级愈合率低于参照组(6.67%<30.00%),以上数据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乙级愈合率较接近(P>0.05)。
  2.2 对比切口感染发生情况
  如表2,参照组、研究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33.33%、6.67,对比发现研究组切口感染率更低,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据研究统计,行胃肠道手术治疗后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9.00%~26.00%[4],分析原因多与胃肠道菌群、手术切口与手术室环境等因素有关,尤其是手术室消毒不到位可为细菌的传播创造机会,导致患者术后切口的愈合受到影响。因此,为保证患者术后切口的良好愈合,避免感染影响患者的预后,近些年临床医护人员更为重视手术室护理干预在胃肠道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优势,并认为强化手术室管理、加大手术室消毒力度等措施是减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关键[5]。此次研究,在手术室护理干预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术前充分消毒患者术区皮肤,目的在于减少皮肤上的细菌为下一步手术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手术室护理干预强调医护人员术中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手术医师穿上手术衣后不可再接触未清洁与消毒物品、区域,而护理人员则负责严密配合手术医师进行操作,避免手术时间过长使患者切口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在此基础上,予以患者切口、胃肠道组织有效的保护措施,例如应用洁净袋、保护垫与全层保护器避免细菌、粪便等污染患者切口与周围组织,阻断术中细菌的传播途径。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在患者切口处应用聚维酮碘、0.9%的氯化钠溶液做冲洗处理,并覆盖吸附力较强的敷料,可保证切口时刻处于无菌状态中,减少切口渗液与死腔,为患者术后切口的良好愈合提供保障。结合此次研究结果:研究组甲级愈合率高于参照组(70.00%>43.33%,),且丙级愈合率低于参照组(6.67%<30.00%),以上数据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在乙级愈合率相对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参照组、研究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33.33%、6.67%,对比发现研究组切口感染率更低,差异显著(P<0.05)。相对于常规护理干预而言,手术室护理干预更注重清除患者围术期的细菌源,在手术前后均对手术室的环境、空气与物表等进行清洁与消毒,一方面是避免细菌通过手术器械、物品等进行传播,对患者的切口造成污染,从而保证手术室的无菌性;另一方面则是提高治疗安全性,确保患者术后切口得以良好愈合,有利于稳定患者术后的情绪,避免患者心理作用延长切口的愈合时间。
  总而言之,予以胃肠道手术患者手术室护理干预,可加快切口愈合速度,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赵菡洁,张丽娟,杨琳.中医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02):122-123,127.
  [2] 徐华,王翠平,徐鹏.手术室综合护理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观察[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7,22(02):288-290.
  [3] 魏俊霞.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2):159-160.
  [4] 张妮,胡敏,王颖.手术室优质护理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愈合及预后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06):114-117.
  [5] 周军,曹国贞,王红,等.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的手术室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2):47-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092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