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血压性颅内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护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对高血压性颅内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护理方法进行探究。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性颅内出血患者,将其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优质护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高血压性颅内出血患者术后应用优质护理能有效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性颅内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3..02
  高血压性颅内出血是因为高血压导致颅内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其发病率较高,而且随着生活质量的变化,期逐渐趋于年轻化,患者发病时可能会出现昏迷、头痛等,这对其生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被应用于这类患者的治疗中,尽管其治疗效果较好,但其并发症的几率较高,为了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对其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有必要的[1]。本次研究主要对高血压性颅内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护理方法进行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性颅内出血患者,将其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55~74岁,平均年龄(64.7±6.8)岁,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57~74岁,平均年龄(66.3±6.4)岁,经过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性颅内出血的诊断标准,已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家属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的患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通过对比两组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1.2.2 对照组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告知家属手术结果,监测患者的各项指征,指导其正确饮食。
  1.2.3 观察组
  观察组应用优质护理,主要有以下内容:(1)手术后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各项指标,包括脉搏、血压、呼吸等,此外还需注意患者术后是否有出现发热的症状,若患者体温升高,呼吸、心率都有加快,细胞数也有明显的增加,则有可能是饮颅内感染所致,经过医生的确诊后护理人员遵医嘱对其进行抗生素治疗[2]。(2)护理人员要妥善将引流管进行固定,同时还应注意引流管的颜色、性质,随时进行记录,若发现有鲜红的液体,就要考虑其是否再次出血,另外还要注意引流管的通畅,避免其出现对折,患者一旦出现异常情况护理人员要立即告知医生并实施救治。(3)为防止患者因长时间卧床而出现压疮,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翻身活动,同时还可以为其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1.3 评价指标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并发症包括压疮、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颅内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x±s),t检验;计数资料:(n,%),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 论
  高血压性颅内出血大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中,但近年来有趋向于年轻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有高血压的患者不注意控制饮食,导致血压逐渐升高,当其超过160 mmHg时出血的几率就会升高,这不仅对患者的生活会造成影响,还会威胁其生命。病情较轻的患者通过药物治疗,但病情严重的患者须通过手术治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这类患者有较好的效果,但其后期的护理措施是不可缺少的。
  优质护理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降低其感染的几率。本次研究中患者在手术后护理人员会注意观察其各项情况,同时也会随时进行记录,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以防止患者再次出血,另外因为患者术后不能行动不便,可能会因为长时间卧床而出现压疮,所以护理人员要定时为其翻身、按摩,预防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由此看来常规护理相比,优质护理对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的护理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对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高血压性颅内出血患者术后应用优质护理能有效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凤兴,郑伯全,刘肖嫦.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围手术期护理效果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5):2450-2451.
  [2] 師惠娟.早期康复护理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94-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109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