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科群建设中的若干实操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科群作为一种学科建设形式被高校广泛采用,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学科群建设问题再次成为院校研究的热点问题。作者在梳理文献观点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分析、归纳出了学科群建设存在的协同创新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和考核评价问题等实操问题,并探讨了如何从打造开放协同机制、挖掘内部动因、用好评估“指挥棒”的角度去解决高校学科建设的实际困难。
  关键词:学科群;学科建设;实操问题;双一流
   学科群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科学发展、人才培养等的需要,将相关学科围绕某一共同领域有序结合在一起的学科群体,并作为一种能够有效促进学科交叉,发挥学科集群优势,实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社会服务新突破的学科建设手段。本文梳理、分析了学科群在实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对于各高校推进学科群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学科群建设现状
   (一) 高校广泛采用
   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以五年为一个周期,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7年底,各入选高校纷纷公布建设方案。通过对“双一流”高校建设方案的整理和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学科建设总规划或学科建设口径中都明确提到要加大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打造世界一流“学科群”。在此次“双一流”建设高校新增的25所非“985”“211”院校中,也有14所高校都明确提出了学科群建设的概念。由此可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群作为一种推进学科建设的手段和方法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并被高校广泛采用。分析、解决学科群在推进学科建设中展现出来的问题,是当前各高校普遍面临的关键课题。
   (二)理论问题探讨居多
   基于对学科群建设相关已发表文献研究发现,关于学科群建设问题研究多偏向于理论、原则层面的讨论。如有学者提出:(1)学科群建设存在学科力量分散、建设任务不明确、学科关系未理顺、管理与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2)学科群建设存在学科治理体系不完善、学科壁垒不利于新兴方向的发展、缺乏跨学科领军人才和团队、各学科间的文化冲突等问题;(3)学科群建设存在缺乏合理的学科群运行与管理机制、缺乏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等问题。已有研究对学科群建设问题进行了全面、顶层的剖析,给学科群建设问题研究提出了概念化、理论化的观点。但是对学科群建设主体来说,很多建设过程中的实操问题未能得到充分关注。作为一种被高校广泛采用的学科建设方法和手段,加强对实际操作层面存在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可以为高校学科群建设提供更具体、更有参考意义的信息。
   二、学科群建设面临的实操问题
   结合学者已提出的学科群建设存在问题,分析作者所在单位推进学科群建设过程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将学科群建设面临的实操问题总结归纳为协同创新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及考核评价问题。
   (一)协同意识不足
   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是学科群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科群建设的重难点问题。协同意识是推动学科群发展的基本要素,但协同意识不足仍然存在于目前学科群建设过程中,并严重制约着学科群的发展。基于分科而治及依托学院管理而形成的学科发展路径,导致学科发展的逻辑起点始于学科各自的发展需求,而非学科群的建设任务与发展目标,如果无法将学科自身的发展与学科群的发展有效结合,在建设思路的逻辑起点上突破学科分界的限制,培养学科群发展协同意识,学科建设力量将会分散在各个方向,无法形成合力。学科协同机制的不完善或者无法有效发挥功能等问题,也会阻碍学科协同创新工作的展开。如何培养、提升学科群成员的协同意识,为学科群协同创新提供有利的体制机制环境,推动学科群展开实质性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是学科群建设的核心问题。
   (二)资源投入不匹配
   学科群建设资源配置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源投入与学科群建设绩效目标不匹配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学科群建设目标的设定往往是由学科群自行提出,学校及评审机构也将关注点放在预算的合理性与合规性上,忽视了对于学科群建设绩效目标与投入资源量是否匹配的评价与约束,容易造成花两块钱办一块钱事儿的问题,即学科群建设绩效目标过低,与投入的建设资源所应达到的绩效目标差距较远,造成有限资源利用效率过低的问题。二是资源配置未能有效促进学科群的凝聚和融合。学科群建设资源是在传统的按学科、按学院资源配置体系之外,专门用于推动学科交叉的资源模块,这是推动学科群凝聚、融合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科群建设资源配置易受传统的按学院和学科配置思路的限制,成为又一块待切分的蛋糕,而无法有效发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作用。
   (三)考核重點偏量化
   在对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度“双一流”建设自评报告文本分析中,发现当前各高校针对学科群建设的考核评价更多关注的是若干关键定量指标的评价,如国家奖、ESI、顶尖论文、高层次人才数等,而学科建设内涵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才培养等无法准确用定量指标描述的部分普遍被弱化和淡化,这种过度关注帽子、科研定量指标的考核评价方式,最终将导致学科群建设萎缩成一个科研项目,背离学科群建设为了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而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学科不断发展、进步的初衷,也会削弱学科群带动学校相关学科发展的能力。
   三、对策分析
   (一) 打造开放协同机制
   成立学科群建设工作小组,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相关学科负责人(学院院长)任组员,负责组织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及分工,配置建设资源,组织策划重大重点攻关项目;召开学科群建设工作会议,就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深入研讨,细化、明确各参与单位建设任务清单及时间节点,逐条推进;组建跨学科团队,配套建立跨学科的协同考评体系,在协同人员的科研成果和教学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突破学院、学科边界的壁垒,如学科群核心协同人员发表的以其他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以本学院、学科为第二署名单位的科研成果,可以认定为本学院成果,可计入本学院、学科的科研工作量考核。在体制机制上为跨学科协同扫清障碍,鼓励跨学科协同创新。    (二)挖掘内部动因
   学科群的发展是在若干内部动因与外部动因共同作用下不断前进的,外部动因有来自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政策的推动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催化作用,内部动因来自于学科内组织意识的觉醒,即学科群成员对推动学科群不断发展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及主动精神。内部动因来源于个人及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形成于开放的制度与文化环境。给予学科群单独立项的预算安排、明确且与资源相匹配的绩效安排及相对开放的政策支持,充分赋权,调动学科群成员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推动学科群从“他组织”走向“自组织”,从内部释放学科群的破题意愿与能力。
   (三)用好“评估”指挥棒
   发展性评价较适用于项目中早期更正计划中的缺陷和无意错误,以确保政策操作正确的过程。在学科群建设中前期,用好发展性评价手段,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科群理清建设思路、明确建设目标,评估建设任务指标值是否与资源投入相匹配,能够有效确保学科群建设的准确性与资源投入的有效性。终结性评价适用于阶段性的建设效果评价,学科群建设中后期多运用终结性评价对前期资源投入与目标完成情况形成评价结论,作为下一步资源投入与建设重点确定的关键依据。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互为补充,贯穿学科群建设全过程,并充分发挥评价作为指挥棒的引导和调整作用,形成评估—立项—建设—评估—调整—建设—结项的完整闭环,强化过程管理与评估。
   四、结语
   学科群建设严格意义上属于学术问题,建设与决策均由学科专业人员完成。但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学科群建设肩负推动自身发展与带动学校相关学科发展的双重使命。学校应积极发挥在整体调控上的优势能力,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打造开放协同机制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凝聚融合各学科方向、用好评估“指挥棒”,有效引领学科群建设,最大限度发挥学科群优势,推动学科、学校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项延训,马桂敏.对学科群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1):41—43.
  [2]沈忱,张旭,黄滋淳.“双一流”背景下学科群建设管理策略研究[J].南京中醫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1):56—59.
  [3]黄德平.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3):67—69.
  [4]尚丽丽.“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群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5):36—43+51.
  [6]王平山,吴卫东,刘元林,于凤云,张金玲.煤炭高校机械学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9):57—58.
   编辑∕姜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168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