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冠疫情影响下的金融数字化转型加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金融数字化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金融数字化,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再到金融层面来看此发展方向背后的原因和动力。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点,遭遇了更多的挑战。IMF总裁3月23日声明,对于下一步全球经济衰退的程度有更加不好的预期。国际金融协会近期报告, 也进一步调低了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
  从国内来看,在这次疫情冲击之前,我国实际上已经面临潜在的增长率下行压力。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的源泉包括要素积累和技术进步。过去支撑经济高增长的要素环境已经发生了一些逆转。所以当前面临的问题既有疫情对需求层面的影响和冲击,也有对供给层面的影响。疫情期间并没有出现2009年那样严重的通货紧缩, 说明物价水平的变化给供给侧也带来了冲击和影响,当前既有短期影响,又有中长期影响,实际上已经出现长期停滞的迹象。在人口老龄化、负利率等一系列现象的背景下,如果按照连续两个季度出现经济负增长来衡量经济衰退, 那么现在衰退的概率是很高的,可能到2020年第三季度末或第四季度,才慢慢走出低谷。但是,多数人认为这一轮从衰退走向所谓大萧条应该不会出现1929年或2008年左右那样的情况。那么对于趋向于萧条的状况, 要解决长期与短期压力,能够做些什么?近期大家探讨得很多,但更多是从需求侧来讨论问题。 从长远来看,应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着手。
  第一,中国与全球其他经济体相比,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巨国经济体,它存在的要素结构、生产主体、 消费主体及交易环节的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以数字化为主线推动市场化改革,在这样一个巨国经济体中它仍然有巨大的活力,这种影响可以从微观的产业组织层面、中观的社会分工层面以及宏观运行层面都充分体现出来。
  第二, 货币金融政策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不仅仅是短期适度宽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促进价格信号的均衡与稳定。除此之外还有企业部门的活力修复。 同样以数字化的视角来看, 从近期ICT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可以看到,为企业端客户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已经成为公司业绩的重要增长点。所以企业部门整体上需要活力修复,数字化是其中一个切入点。
  第三,内需得重振。无论是新基建还是新消费,都与数字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新基建里面有大量数字化的基础设施。 新消费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依靠消费金融的问题, 因为消费金融只是短期化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善消费环境,增加居民收入分配的合理性, 尤其是提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增加其边际消费倾向。未来的解决措施,在各个层面都可以找出数字化在其中的线索。
  二、金融体系的数字化变革趋势
  从产业的角度来讲,金融数字化有三大路径值得关注:一是新兴的数字经济模式,从过去的互联网电商到现在各种各样的基于非接触时代线上化的数字经济模式,它是全新的;二是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也需要进行数字化的改造;三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数字化机遇带给我们的展望方向。
  金融谈数字化,谈非接触,谈金融科技,不仅仅是应对短期疫情挑战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面临的经济发展环境在发生变化,过去高增长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而未来要应对经济下行的挑战,所以从金融的角度来讲就要适应这种变化。那么适应经济数字化,从过去的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一直延续过来,这样的变革,供给端有来自于技术、市场、竞争、监管等一系列的促进要素;需求侧方面,产业与分工模式、企业与消费者偏好也都在发生种种变化。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金融科技规划,已经确定了新的金融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避免互联网金融时代的一哄而上。此时发展金融科技,主要有10个方面的要点,即人才、技术、数据、场景、资本、产业、监管、政策、硬件和文化,每一个领域都可以做一个重要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人才,从经济到金融,在本次疫情中可以看到金融科技的应用能力及数字化的程度是不断提升的。笼统地讲疫情对于金融体系的冲击,其或许会呈现三方面的变革趋势。
  第一,会更加重视数据的优化与标准化。利用大数据方法来解决信息不对称,更重要的是为数字化时代奠定重要的生产要素积累。当然可以看到有不同的现象,一方面个人数据前所未有地被激发了出来,尤其是应对疫情的这种特殊条件,使前期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一些原则变得略有宽松。因为公共部门和企业部门为了应对疫情, 更深入地积累和运用了个人的信息数据。与此同时,企业端的数据还有非常大的不足之处。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过去积累了海量数据,但数据的优化、标准化和准确性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所以在新的条件下,数字化最重要的是先把数据生产要素做好。
  第二,金融行业进一步拥抱这些新技术,推动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這也是形成共识的。
  第三,新技术难以单兵突进,无论是在经济层面、社会治理层面,还是金融层面。除此之外,离不开制度规则的合理、透明、规范,仅仅靠技术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近期有很多相关的研究,例如,北京大学数字金融中心一项研究认为数字信贷发展水平每增长1%,疫情对经营的冲击将减少2.57%。如果越来越多的银行突破技术瓶颈, 如数字信贷、线上业务、非接触业务等,那么疫情对于企业经营的影响力将会有所降低。
  三、金融机构的数字化业务创新
  在抗疫过程中, 在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中,数字化业务发生了以下值得关注的地方。
  (一)非接触与零接触服务
  这次疫情所带来的非接触金融服务的理念与实践,在未来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影响其实来自于供给端和需求端。供给端方面,技术、市场、竞争、监管与政策都在推动。需求端特别需要注意两类客户:一类是过去存在一定程度的数字鸿沟的中老年客户, 在疫情压力下,这部分客户对线上渠道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另一类是过去高度依赖线下的高净值客户,包括企业端的客户,其对于线上数字化的接受程度也在提升。这种需求习惯性的改变,对未来倒逼金融机构业务转型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支持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大量的数字化、金融科技的创新都是支持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对于改善中小微企业的困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实际上它的作用仍然有限,因为中小微企业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是经济周期问题,是订单、市场、财税等问题,即便给它加了杠杆,也只是延续它退出市场的时间,所以要客观认识这一点。
  (三)金融服务供给的多渠道、多视角协同
  1.过去没有疫情冲击时,大量机构在进行金融科技多渠道、多部门的布局,但是在不同渠道、不同部门之间缺乏协同,甚至存在内部竞争。而这次面对疫情突如其来的挑战,越来越多的机构也开始面向客户需求,反过来整合自己的不同渠道、不同部门,围绕客户的需求及时改进服务。
  2.更重视B端业务,基于供应链、贸易链、产业链等的产融结合式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利用新技术来缓解原有的产业链金融的痛点,另一方面寻找平台合作,寻找最佳场景。客观来看也存在一些“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并没有解决原有产业链金融问题,主要还是依靠核心企业授信这样一个基础性的业务模式。
  3.存在全新的风控压力,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线上业务, 或者线上业务发展有限,金融科技积累有限的银行来说,遭遇的这种非接触金融服务时代的风控压力就越来越突出。
  4.金融机构自身的数字化能力需要提升,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简单地开发线上产品,而是对其经营文化理念、运营能力、组织架构等全方位的再造。一些机构数字化接受程度非常高,但也有大量的中小机构,在数字化运营方面还有很多不足。
  (四)非融资性服务
  非融资性服务创新加速, 包括支付清算、风险管理、投资与财富管理等。这些变化有的是短期性的,有的在中长期内会进一步延续,需要关注的是监管因素。金融科技的创新,特别是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离不开监管。 在特殊的疫情情况下,政策支持力度有所加大, 比如对于线上对公开户方面,给予了短期支持,中长期内是疫情条件下给予的所谓的压力测试与监管沙箱。疫情结束之后,相关的一些探索可能还会有所演进。
  四、金融数字化发展的重点与方向
  (一)金融行业主体的数字化问题
  金融行业主体在新情况下会遭遇众多的挑战。 以银行业为例,它会遭遇经济周期、产业周期、监管周期、银行周期、技术周期等一系列挑战。在多种挑战影响下, 未来必然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主体退出市场。以美国为例,2019年末,FDIC下的机构数量是5193家,相比1985年,有1300家左右机构出现了问题,其中有20%是破产退出市场,其余的是被并购重组。所以在经济周期、产业周期、金融周期波动中, 会有大量机构退出市场,中国也会面临这种挑战。为应对这种挑战,数字化转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着眼点, 因为不管怎样,它在某种程度上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客户服务能力。所以首先是行业主体的数字化问题。
  (二)金融功能与业务的数字化问题
  众所周知, 金融科技的业务活动包括支付清算、融通资金、风险管理等,所有这些业务现在在数字化基础上都发生了快速的转型。与此同时,金融市场机制、 金融市场结构也存在数字化的倾向,它包括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交易模式、风险、定价等, 这些已经在理论前沿层面逐渐有了一些新突破。而这些新突破反过来会对创新前沿的业务带来深刻的影响。除此之外,像普惠金融服务,也是当前迫切需要利用数字化来补短板的领域。所以功能和业务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三)金融合作模式与生态的数字化
  如何进一步推动金融合作模式与生态的数字化变革,提升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于所有平台和生态参与者的能力,是金融数字化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四)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的数字化
  这里包含不同层面,常规层面有监管、科技、合规科技的问题,一些重点环节有反洗钱、反恐等监管部门的关注点。特殊层面还有国家金融安全的问题,所有这些领域过去存在的监管力量不足、 监管成本过高、监管的精准性有限的难题,未来利用数字化与金融科技都可以缓解其中的一些矛盾。
  (五)金融基础设施的数字化
  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统筹监管金融基础设施工作方案》对未来的影响深远。因为现在经济体系的新基建,谈的是技术基础设施,金融基础设施也需要讨论新基建的问题, 主要包含各种各样的支付清算组织和系统以及基础征信系统,金融基础设施的数字化也是重中之重。
  (六)技术市场设施的数字化
  什么叫技术市场设施? 巴塞尔委员会将金融科技分为支付清算、存贷款与资本筹集、投资管理和市场设施。投资管理是金融业务活动。市场设施是指技术类的市场设施, 它不具有金融属性,更多的是以第三方合作或外包的形式和持牌金融机构建立起相关的一些联系。技术市场设施的数字化也是未来的重中之重。所有的机构都是推动技术市场设施数字化的重要参与者。近期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行业部门,都在积极推动数字化背景下的金融标准化建设。比如全球法人机构的识别编码体系,这是当前中国人民银行相关部门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全球有各种各样的金融市场参与者,但是无论是跨行业角度还是跨境角度,一个机构和另外一个机构进行交易, 或者监管部门对相关的机构进行识别,都缺乏单一准确的身份认证,而这样一个编码可能会促使未来所有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都有一个更清晰的身份,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身份识别、尽职调查、风险判断,这些都是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七)金融文化、软实力的数字化
  近年来企业的ESG等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金融领域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为什么要强调金融文化的数字化呢?因为文化如果在金融领域缺失,在数字化背景下有可能放大,形成金融文化陷阱,它导致技术向恶而不是技术向善。
  总而言之,疫情正把过去面临的大趋势进一步加速,未来面对经济社会方面的挑战,应该说推动金融数字化的转型与发展,既是适应我们所服务的实体经济的一些变化,又是自身在未来更加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着眼點。
  (责任编辑:李丹;校对:卢艳茹)
  DOI:10.16620/j.cnki.jrjy.2020.04.001
  收稿日期:2020-07-16
  作者简介:杨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科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金融科技50人论坛学术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金融与政策、金融市场、金融科技、支付清算等。
  ①本文为作者在“‘非接触银行服务’的创新与发展——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在线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经作者认可和授权,本刊专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201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