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武术拳种的发展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在现代更好地传承发展,需优化传统文化多样性,提升文化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传统武术拳种发展进程及对现代传统武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察法对蒲塘村五经拳的生存现状进行研究、发现问题,根据现代传统武术拳种出现的主要症状,洞悉传统武术拳种在现代的传承的动向,提出传统武术五经拳在现代良好传承发展建议,以期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尽到微薄之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统武术  武术拳种  五经拳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1(b)-0195-03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inherit and develop in modern times, optimize the d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ultu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boxing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through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survival status of Wujingquan in Putang Village was studied, and the problems were discovered. According to the main symptoms of modern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boxing, the trend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boxing in modern inheritance was learned. It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Wujingquan in modern good inheritance.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we will do our best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boxing; Wujingquan
  如果沒有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没有传统文化的提升,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断然不行的[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三个迫切需要,来深入认识、挖掘以及构建传统文化发展体系。本文以此为依据,进行探讨示摸索传统武术的发展体系的构建。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延续上千年的传统文化。武术自新文化革命以来便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现代的“竞技武术”雏形[2]。大约是在1956年之后有一场关于武术是“武”还是“舞”的大辩论,最终辩论结果还是受当时的大环境制约,武术应为人民健康服务,并强调了“舞”[3]。相对于竞技武术注重“舞”,我们便称以往的武术为“传统武术”。然而传统武术拳种繁多,这些内容丰富的拳种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和不同文化共同凝结和沉淀下的武术文化“生态圈”,它是传统武术传承和发展的载体,一旦遭到破坏将是我们巨大的损失。
  1  传统武术拳种的历史形成
  拳种是传统武术的基本单位,是中华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拳种的形成大致在明代[4]。自南宋时始,通过朱熹等人的一系列将思想具体化和世俗化的努力。使那些本来属于上层士人的道德与伦理原则,渐渐进入了民众的生活世界[5]。武术在明清时期全面成熟,正是由于此,演变成了在普通大众中传习,武术尤为明显[6]。
  武术的“武”由“止”和“戈”组成,既指防止、防御,意在制止暴力,同时武术的隐忍精神与武术“点到为止”的武德精神,加之各朝代统治者“禁武”的举动,使得传统武术门派、拳种之间交流减少,甚至是没有交流,这种现象较为常见。可想而知,在这种封闭的条件下,武术拳种“偏于一隅”(仅偏重于技击的某一方面)[4],虽然如此,但也成就了武术拳种的多样性。
  继而有学者将武术拳种多样性的由来,归纳为“在缺乏竞赛(擂台)交流机制的情况下,受中国传统文化宗法特点影响,不同习武者对自身在技击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某一方面技击体验反复钻研,将其向纵深发展,并以之为核心而形成的由诸多环节组成的技术训练和传承体系[4]。”被认为是传统武术拳种有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有一定的历史积淀;二是有门派或拳种;三是要有成型套路;四是“技击性”突出[7]。   2  传统武术在现代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偏向
  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主要存在着三个偏向,一者一味地追求“快”、“美”、“高”,使得传统武术竞技化,而忽略其“技击”性;二者过于强调它的技击性;再者为了金钱利益而吹嘘、标榜、弄虚作假,甚至搞封建迷信、神化武术,像河北那个闫芳[3]。金华五经拳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弊端。
  2.1 唯套路论
  现代竞技武术的发展是在竞技体育不断地突破与提升的情况下。国家为弘扬中華传统文化,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内容。借助于体操的规则,对武术套路进行评判[7]。金华五经拳在当代的传承中一部分人仅偏向套路。受现代竞技武术套路的训练和比赛模式影响,传统武术拳种形成了以套子武艺训练为主的训练模式[8]。再有受到村落旅游文化的影响,这也五经拳习练者趋利化。
  2.2 唯技击论
  一些人对武术发展的参照标准“唯技击论”论调明显,认为武术本应是格斗、击杀而产生的一种对抗外敌,防身自卫的技能[4]。他们忽略了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所吸收的文化内涵。通过调查,金华蒲塘五经拳传习这有这种看法的人较少,笔者认为这与金华蒲塘村的地域性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2.3 文化缺失
  武术是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五经拳起源盛行于金东区澧浦镇蒲塘村,蒲塘村村落历史已有800年[9],该拳种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正因如此,人们可以让通过参加传统武术训练来深入了解与亲身感受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10]。当前,整个社会处于前所未有的巨变和转型之中,多元思想和价值相继出现、原有信念和规范被瓦解[11]。传统武术所有拳种都不应该只是一种技术技法体系、运动项目,而应该是一种借助身体运动形式来表达中国文化精神有效载体[12]。故五经拳大有用武之地。
  3  在金华五经拳中主要存在问题
  3.1 传承不够系统化
  金华五经拳的技术训练体系包括功法、套路、拆招、喂手、散手、实战等,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技击是其最原本、最核心的追求。但是受现代竞技武术的影响,五经拳的传承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套路上,而忽略了它的整体性。
  3.2 内容形式比较单一
  现今金华五经拳套路72招式拳法及棍法套路,套路形式比较单一,需要深度挖掘丰富套路形式。
  3.3 缺乏观赏性
  从竞技武术的角度看,保留五经拳自身特点的同时,因当使其更具表演性。如增加其动作的动静、起落、站立、转折、快缓、轻重的明显对立特点[13]。
  3.4 缺乏文化的深度挖掘
  对于在蒲塘村发展数百年的五经拳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述,其文化内涵需要系统的挖掘。
  3.5 缺少传承人才
  现在五经拳的传承人到了迟暮之年,无法继续从事创作,而现在的年轻人又大都不愿意从事此项技艺。
  3.6 缺少政策扶持
  金华五经拳缺乏政策的扶持,是很难得以传承和延续的。如,在展演宣传的过程中,因为没有相关政策,只是义务表演,这样使得一些想学的人望而却步。
  4  金华五经拳发展策略
  马克思辩证唯物论,指出不能将单个事物独立出来,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因果性,坚持联系的观点,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14]。用联系的眼光看待五经拳的发展,五经拳是传统武术的一部份,同时也是蒲塘村整个村落文化的一部份。五经拳的发展伴随着地域性,时代性,因此在五经拳的发展当中,既要体现它的地域特色,又要表现它的时代性,既要保留传统中的优良文化特质,又要与时俱进。
  4.1 核心——“文明”的技击
  “暴力不能促进事业的发展,也不能推动历史的进步或革命的发展……[15]”然而在多数拳种或流派中的演进过程中,流传着关于武术的“暴力”故事,造成了人们对武术“武术是一种打的文化”[16]。使得不懂武术的人认为“武术就是暴力”的习惯性认知,因此金华五经拳要把阴损的招式收起来。文明才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把拳种中的核心技击动作内容,加以转变,史其成为一种安全的对抗性技击游戏,是武术对抗性发展的趋势[3]。
  4.2 完整性传承
  武术拳种是一个系统的综合体,包括功法、套路、拆招、喂手、散手、实战等。同时拳种的发生发展都伴随着地域特色,与该拳种所在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联,俗话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既表明了传统武术拳种伴随着地域特色。在非遗视角下保护好五经拳的原始性,是不二选择。同时应当多渠道,多方向发展。如丰富五经拳套路;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五经拳衍生流传在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蒲塘村落中,其文化内涵是不可低估的;多参加社会上举办的武术比赛,有利于对五经拳的对外宣传等。
  4.3 保护与创新
  拳种以“非遗保护”为前提,重视技击与传统武术双轨发展,坚持创新发展的时代路线[17]。武术过去的功能与今天相比大有不同之处,过去注重武术本身技击的实效性,而今武术更多点是提供人们娱乐休闲,修身养性。因此武术的创新发展应当是根据人们的需求为前提的,始终是为人们的需要而具有时代意义的。我们不是为了武术而发展武术,武术永远是为人服务的;与此同时,也只有树立以人为主体和目的的武术观,武术才可能得到真正良性且持久的发展[18]。
  5  结语
  拳种的特点表现在仅偏重于技击的某一方面。传统武术拳种的形成伴随地域性,伴随着拳种地方性的思想,思维方式,反应当地人民的性格品质。对于传统武术拳种的发展,先保存其完整性,在完整保留的前提下,再进行创新发展以体现优良传统文化的特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曲文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2] 冯慧.少林武术传承与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4):66-70.
  [3] 楊建营.深陷困境的中华武术的发展之路——邱丕相教授学术对话录[J].体育与科学,2018(4):18-25.
  [4] 杨建营.武术拳种的历史形成及体系化传承研究[J].体育科学,2018(1):34-41.
  [5] 葛光兆.中国思想史(2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6] 杨建营,邱丕相.武术的文化进程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47-50.
  [7] 赵刚.武术文化安全的困境与破壁——基于十九大精神国家安全观的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8(1):14-20.
  [8] 屈政梅.对当代传统武术蜕变的若干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9):54-57.
  [9] 王克俭.文昌武曲写春秋:蒲塘古村落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10] 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1] 袁金宝,王岗,金玉柱.重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缘由、路径及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3):125-132.
  [12] 邱丕相,吉灿忠.对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4-137.
  [13] 蔡龙云.武术运动基本训练:著名武术家教你学练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14] 唯物辩证法[Z/OL].[2018-10-11].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4%AF%E7%89%A9%E8%BE%A9%E8%AF%81%E6%B3%95/719434?fr=aladdin.
  [15] 汉娜·阿伦特.暴力与文明[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3.
  [16] 李源,梁勤超,姜南.“打”与“不打”:武术形象的二元认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7):126-132.
  [17] 白永正.对武术发展空间中的“拳种”个体透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7):120-124.
  [18] 乔凤杰,王刚.多元化、专业化、系统化——论传统武术的发展方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7):119-1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244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