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太极拳教学中“太极”与“拳”的思想理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太极拳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大多太极拳练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明确太极阴阳之理和太极拳技击原理,导致练习者所练习的只是有太极型的操化套路或舍本求末抛弃拳架只练习站桩、推手,既达不到太极拳应有的健身效果,也练不出太极拳应有的技击功夫。建议将太极阴阳之理和太极拳技击原理贯穿于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以达到太极拳所追求的“理象贯通,体用兼备”的多元化功能。
  关键词:太极拳  思想理念  技击原理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1(b)-0188-02
  随着人们运动改变健康理念逐渐的深入,大众对于健身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健身行列中来。在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由传统向现代发展,日益广泛开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在太极拳推广普及方面我国体育界人士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比如各类简化拳械套路的创编、推广、普及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练习者众多。不可否认这类简化拳械套路的普及为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把传统武术变成了纯粹的健身术,变成了“太极操”,致使很多人误认为太极拳就是一柔到底的软拳慢拳,就是老年人练习的健身操[1]。虽然太极拳练习者众多,然而练习者多为老年人,只是以健身为目的并不深入学习太极拳拳理以及其中的技击方式;许多太极拳老师为了标榜自己的功夫,或者提高经济利益,把太极拳鼓吹的神之又神、玄之又玄。使许多练习者不能明白其中的拳理和动作的技击方法而导致动作走形,或者是只有太极形的拳架。没有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只是盲目地学习和练习,即达不到太极拳健身的效果,也达不到太极拳的技击功夫。因此“打拳先要明理”。只有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贯穿“太极”与“拳”的核心与本质,才能在继承和发展太极拳方面保持其应有的理象贯通的风貌和体用兼备的效果。
  1  影响太极拳发展的主要因素
  1.1 练习者年龄、理论水平的影响
  在太极拳的练习群体中大多数练习者为中老年人,练习目的大多以健身为主,主要为了提高身体素质,增进生理机能而练习太极拳。对太极拳的拳理和技击技术并不投入太多的精力学习和研究;而且在中老年的太极拳的练习行列中大多并没有太极拳训练基础,对太极拳技击的力量、灵活性、技术动作应用,由于年龄的制约而达不到应有的要求。因而只是有太极型的操化动作的套路,并达不到太极拳所要求的技击技术。而年轻的太极拳练习者又过于注重技击的力量、灵活性、技术动作应用而对传统文化和太极文化没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导致只会打拳而不明理。缺少了“太极”的核心理念。
  1.2 传统武术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
  首先,在传统的武术文化观念里人们往往崇尚权威,对大家一致认可或一致推崇的武术界的权威人士的言论和观点言听计从。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养的不同,对动作的理解和领悟的能力就有所差距。然而权威人士的部分言论和观点并不适用于自身条件,部分太极拳练习者并不取其精华而是全盘吸收。因此在开始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比较盲目,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其次,太极拳门派众多,种类繁杂。由于传人或者创始人自身的身体条件和习武的基础不同,扩大或缩小了动作的原型[2],最终确立形成了现今流传最广泛的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五大太极拳流派。不了解太极拳源流的练习者也不能更好、更明白地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门派套路而只是盲目地学习、练习。
  1.3 竞技体育的发展对传统太极拳的影响
  首先,意识形态的影响。太极拳强调整体效果和直观感受,注重精、气、神的统一,通过独特的身体活动方式体现了“天人合一”追求身于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主体思维方式。是形态美、内涵美、韵律美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含蓄、宁静、抽象的美[3]。讲求“整体”、中庸、和谐。而竞技体育强调美感的外显,竞技体育文化重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体美。以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挣脱自然的束缚为主体思想。讲求“个体”、超越、竞争。
  其次,动作风格的影响。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动作的外在表现形式就会有所差异。因此,随着外来文化的侵入和文化自信的缺失以及传统文化的流失,中国的传统体育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2  对太极拳发展的策略
  2.1 加强竞技交流与沟通
  为更好地将太极拳传承与发展,既不能固步自封、固守门户之见,仍然以传统的方式去继承和传承;又不能完全将太極拳与当代竞技体育相结合而遗弃和淡化太极拳中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与时俱进,将太极拳与新时代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竞技武术在得到大力发展和推广时,传统武术的“补充”发展为武术的整体性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只有竞技武术的武术不是真正的武术。相反,缺乏竞技武术在国际体育舞台的展示,武术也必然失去快速宣传和发展的有力条件。所以,在目前以竞技体育为主体的国际国内体育环境下,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和谐发展的原则对于武术事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在两者互相补充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良性运转,在量变与质变的互相转化中实现自身的改革使命。
  2.2 增强主流文化深度宣传与重视
  在陈旧观念的影响和文化自信的缺失下,随着改革开放和西方文化的盛行。人们不能正确全面的认识太极拳。而导致太极拳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强身健体方面,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体育被西方竞技体育所取代。只有增强主流文化深度宣传与重视,才能使传统太极拳展现出其多元化的价值功能。使人们对于太极拳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传承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3 贯穿于明辨太极拳融合思想
  第一,在太极拳教学中太极拳练习者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太极拳,明白每个门派太极拳的渊源及其发展和传承的过程和最终形成的动作风格和劲力特点。便于练习者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喜好的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套路[4]。
  第二,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理论学习,打拳先明理。搞清楚太极拳中所包含的太极阴阳之理,能更好地指导技术动作,将太极阴阳的原理贯穿于各个动作和各个拳式。只有明白古典的理论依据,能明白太极拳的思维方式和拳理依据。不仅使每个拳式和动作合理合法,真正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第三,在练习太极拳技击技术、练习劲道推手的同时不能脱离拳架。更不能根据用法的灵活性和自己的喜好风格而任意改变拳架的传统性和规范性。否则将是舍本求末,珍贵的传统套路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将被淡化和遗失。在强身健体方面,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体育被西方竞技体育所取代。只有增强主流文化深度宣传与重视,才能使传统太极拳展现出其多元化的价值功能,使人对于太极拳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 马虹.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2]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1986.
  [3] 冯志强,李秉慈,孙剑云.太极拳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4] 张长念.北京市城市社区太极拳练习者及其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249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