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励志教育切勿作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励志教育,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在动力,促使学生自觉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属于心理教育和德育范畴。其主要内容是信念教育和意志品质教育。
  当下,以演说和管控为特点的励志教育在很多地方受到热捧和推广,特别是以中考和高考为目标的励志教育更是火爆,有些学校口号、红旗、条幅充满校园,有些学校月月、周周甚至天天搞宣誓,有些学校几乎成了军营。我以为,励志教育能否产生实效,关键在于是否适合学校自身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实际,一旦脱离了实际,就会变成作秀,看起来热热闹闹,却并不能产生励志的效果。
  励志教育演变成作秀,首先是教育价值追求出现了偏差。不是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学生,而是培养绝对服从和循规蹈矩的学生;不是办关注生命成长的教育,而是办能多考名校的教育;不是追求学生需要的教育,而是追求自己认为学生需要的教育。学校和老师是出于要逼着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考高分”上,唯恐时间抓得不紧,知识掌握不牢固,注意力不集中,考试成绩落后,所以通过制造氛围严格管控,反复强化“步调一致”,造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声势,进而达到自己企望的目的。也有些学校可能只是为了要出所谓的“特色”,创所谓的“名校”,而哗众取宠,盲目效仿。他们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这样的人应该是具有“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的人。他们是天赋、性格、兴趣以及认知和接受能力不尽相同的一个活生生的群体,他们既是国家未来可靠的接班人,又能在未來不同的岗位上展示人生的精彩。他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模式和简单的管控灌输式教育培养出来,必须通过实践——感悟——再实践的过程逐步走向独立和自觉。
  价值追求一旦出现偏差,教育策略和手段必然误入歧途。
  励志教育不能过重依赖强制性灌输,必须立足于自主发展。要充分体现主体性特征,坚持个性化原则,培养自信心、主动自觉意识和独立判断能力。这种个性要求表现为学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是有一定差异的。教育方式应该更多体现个性化,适合于因材施教、分类推进、个别辅导。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个性化学习项目实施、师生人际关系的改善、合作交流展示和个别教育等方式来实现。
  励志教育不能唱独角戏,不能一个人表演大家来看,或者校长老师一厢情愿策划煽情,必须适合学生发展实际。励志教育要解决的就是学生想不想学、愿不愿学、有没有恒心的问题。而从实际看,由于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和性格的差异,社会教育氛围和家庭教育影响的差异,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不愿学、不想学或者没有恒心。甚至在一些生源基础较好的学校,绝大多数学生可能都是目标明确、态度端正、积极努力的,他们更多的需要是方法指导,而并非励志。这就需要励志教育一定要把握好对象和时间环境,不能一刀切、齐步走,否则就可能事倍功半。应该说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人人都需要“志”,但不一定人人都需要“励”。
  事实上,优秀的学生总能够在长期自我体验感悟和反思中积累经验,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清醒的认识,并能形成和保持良好的独立学习习惯,而不需要外在的过度干预。
  因而,学校过多的、频繁的、或者过分的励志行为,有可能成为一厢情愿的瞎折腾、造声势和搞形式。对于那些本身就很清醒自觉的学生而言,会造成心理逆反和时间浪费甚至是精神负担。就像喋喋不休的唠叨,尽管可能没错,终究会让人生厌。
  总之,好的励志教育,不在于你选择的内容好不好,也不在于形式如何新颖热闹,而在于学校和学生是否需要。学校在做励志教育时,一定要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主题,在合适的时间和环境中进行,才能真正产生实效、受到欢迎。
  作者单位:陕西省眉县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31042.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