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猪头狮子”映吉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保旗

  通常,我们所见到的“狮子”都如真正的雄狮一般透出威猛,但在京郊延庆,农民们舞动的却是一种带着憨态的“猪头狮子”。
  
  扇风耳、短鼻子、胖脸蛋让一只只“雄狮”都生着一副猪的面孔。只有嘴边竖着的獠牙提醒着人们它们是“狮子”。这群狮子舞动起来,虽然缺少了一些以往舞狮的霸气与灵性,但“憨厚”的外形却显得更加喜庆,也更吸引眼球。
  延庆县大榆树镇郝建云说:“猪头狮子是农民对来年好收成以及改善生活条件的祈盼。过去,当地生活条件艰苦,逢年过节才宰猪。吃猪肉次数的多少是生活水平好坏最直接的体现。”为了讨“肥猪拱门”这句吉利话,盼日后多杀几头猪肉,就把狮头做成了猪的样子。这是当时农民们最直接的愿望。
  文化站的杨站长今年52岁,从十几岁就开始“玩狮子”,现在一家三口都参与其中。据他说,他爷爷小时候就“玩狮子”,到现在已经有4代人,100多年了。“玩狮子的人一直都有,但技术大不如从前了。”以前有喜庆事,都会舞狮,动作也复杂,还有上3层桌子的特技。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看电视,上网,打牌都比“狮子”好玩,也更轻松。只有在春节期间才出来耍一耍。正月十八一过就“狮放南山”了。因此没人钻研动作,表演简单了不少。
  在杨站长小的时候,猪头狮子是用猪血在架子外面粘上黄纸做成的。“过去的人们相信猪血能辟邪,而且粘的很结实。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做了。”直到两年前,镇里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铸模师傅,按老艺人的记忆,用现代技术做了40多个。价格要比普通的狮子贵好几百元。狮头匮乏的问题解决了,组建专业舞狮队的工作也正在逐步展开。“猪头狮已经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大榆树镇也获得了舞狮之乡的称号。我们还在逐步推广这些技艺,以获得发展。猪头狮子是老手艺,不能丢。”杨站长信心满满地说。
  大榆树镇北红门村的舞狮,在当地是很出名的。村中有的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其中有几对夫妻,找到自己的姐妹、哥儿们做搭档。也有真正的夫妻档,他们就是董士军和郑凤英。
  一通狮子舞下来,董士军已是满头大汗。双手拎着狮头喘着粗气说:“上午刚往车上装了两千多斤棒子(玉米),胳膊都没劲儿了。这狮头也太沉,舞不动!”与他搭档的妻子,从后面钻出“狮皮”站起身,帮他擦擦额头上的汗水,整理整理衣服,没有多少言语,脸上却带着幸福的微笑。
  董士军今年47岁,舞狮子已经有20多年了。目前,在北京城里开出租车。偶尔回家也是帮妻子做点农活儿。
  妻子郑凤英今年41岁,是从张北地区嫁过来的。“我老家没有舞狮的。20年前嫁过来,就觉得好玩儿。但直到这几年,农活儿好做了,生活条件也好了,儿子在城里工作,我才有时间玩一玩。”和丈夫刚搭档了几轮,她虽露出了一丝疲惫,但在言语间更多的是欢乐。
  
  排练结束,夫妻俩把自己用的“狮子”抱回家,放在炕上仔细地擦拭。也许,对他们来说,猪头狮子是不是文化遗产并不重要。白天可以一起耍,晚上可以一起修整狮头,享受一年中难得的休息,才是最被看重的。
  编辑/冯 岚 icarusfeng@126.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35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