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恢复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等教育中课程思政建设应落实到每门课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恢复生态学》课程作为生态学的应用分支,其研究对象及课程内容决定其专业知识教育可以与思政教育充分融合,同向而行。课程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过程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专业教育有效性评价与思政教育有效性评价相结合是该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环境生态工程;恢复生态学;课程教学目标;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高等教育需“立德树人”、 “三全育人”、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政教育的载体在高等教育中已不再仅局限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也已成为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
  生态环境既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又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恢复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应用分支,是一门紧扣时代主题-探讨各类生态系统生态问题如何分析和解决的学科,关系“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关系社会主义生态环保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因此,《恢复生态学》等环境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亟需探索深化。笔者从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恢复生态学》课程的课程目标多元化、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课程的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效性的结合性评价等方面探讨其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策略,以期促进生态环境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发展,为国家培养既有扎实环保专业知识又有较高思政素养的五育并举的人才。
  1《恢复生态学》课程教学背景
  《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为“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开展恢复生态学教育是时代发展所需。20世纪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负面生态与环境问题使人忧虑。发展生态恢复理论和实践,走基于生态学理念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生态系统管理与环境保护,才有可能为子孙后代保存和创造出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条件。
  《恢复生态学》课程是较好的生态环境类专业的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载体。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正确的发展理念和科学理论指导,更需要有技术系统的保障,尤其是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变革和民族复兴的过程之中,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各阶层的广泛参与,环境生态工作者是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概念付诸行动的积极倡导者、参与者和核心力量,尤其是生态环境类专业的学生将是后工业时代“生态梦”再度崛起的中流砥柱。作为环境生态教育工作者,这一关键历史时期需要我们以课程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学科专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学生毕业时通常选择考取生态环境类的研究生或者是从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或规划方面的工作,大学期间通过应用生态学课程-《恢复生态学》的学习,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进行生态恢复的专业技术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进行知识储备和能力提升,并且在课堂和实践学习中更加自然而然地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2《恢复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方法
  2.1教学目标多元化
  《恢复生态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各类生态系统突出生态问题的判断和产生原因的探析,以及针对各种生态问题如何利用基本理论和先进的方法技术去进行合理的生态恢复方案制定或者是开展生态恢复实践,这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及较高的实践素养。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恢复生态学》课程目标可多元化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知识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理解恢复生态学基本理论和进行生态恢复的基本方法,学会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发现、提出、分析和解答各类生态系统的实际环境问题;能力目标强调培养学生能够利用恢复生态学方案设计的原理和方法,针对各类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自主设计并实施恢复方案;素养目标强调培养有人文底蕴、有科学精神、有责任担当、善于实践创新、善于自主学习、善于健康生活的社会主义生态环境建设事业所需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工科人才。
  2.2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恢复生态学》课程专业知识内容可分为生态恢复基本理论、陆域生态系统生态恢复、水域生态系统生态恢复三大部分。生态恢复基本理论部分主要探讨恢复生态学的发展、生态恢复的对象一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復的生态学理论基础。陆域生态系统生态恢复部分主要探讨退化森林、草地、农田、道路、废弃地等生态系统类型的主要生态问题和生态恢复方法。水域生态系统生态恢复部分主要探讨河流、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类型的主要生态问题和生态恢复方法。教学内容除来自教材外,紧扣社会热点和时代主题。
  《恢复生态学》可以是一门“红彤彤”的课程,各章节都可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我国生态学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其学科发展趋势倾向于采用定点长期监测开展研究,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即是此类研究平台,许多科学人物为此前仆后继;人工林建设是实现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重要途径,我国第八次森林资源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人工林建设面积位居世界第一;退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目前存在诸多争议,需辩证探讨;退化农田生态系统沙化及盐碱化问题非常凸显,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县开展了防沙治沙及盐碱地治理的成功实践;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总里程已世界第一,生态道路建设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建成生态游园是城市矿业废弃地的重要再利用形式,白鹭洲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是典型的此类型区域;平顶山市湛河生态文化园是河流生态恢复的典型成功案例;白龟湖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是湖泊生态恢复的典型成功案例;海洋生态系统的珊瑚礁白化现象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内容均可实现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充分结合,具体结合方式方法见表1。
  具体实施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预见问题。各类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章节小节内容设计为:生态系统特点、主要生态问题、恢复途径与方法、典型案例解析。如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章节,讲授什么是河流生态系统及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河流生态系统由于污染等造成的水量不足、水质较差等生态问题,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的工程技术措施、生物技术措施等,过程中以平顶山湛河生态文化园为典型案例谈其生态恢复方法,增强学生开展生态恢复实践的技术自信,以加强专业教育及思政教育效果。   2.3课程评价将专业教育有效性评价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相结合
  课程整体评价包括课程专业教育有效性评价及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评价。专业教育有效性评价包括知识水平的评价和能力水平的评价。知识水平评价侧重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恢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进行各类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基本方法,是否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发现、提出、分析和解答各类生态系统的实际环境问题。能力水平评价侧重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利用恢复生态学方案设计原理和方法,针对各类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自主设计生态恢复方案,提出各类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策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侧重学生素养水平评价,评价学生是否具有爱国主义情怀、人文情怀,是否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是否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意识等。
  各评价内容所涉及的评价指标可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性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言语、动作行为等进行评价,定量评价主要从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方案设计材料的撰写和展示质量、试题和作业作答情况等进行评价。
  3结语
  《恢复生态学》课程为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课程设计应力求立足区域生態环境建设实践,实现三个“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课程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目的,德育为首,五育并举。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能力和素养三大板块,其中素养目标应强调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应着重强调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活动整个过程应将专业知识点和思政要点有机结合,让学生自然领悟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教学评价多元化,整体评价应包括课程专业教育有效性评价及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
  [参考文献]
  [1]赵鹤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1):108-110.
  [2]杨洪晓.恢复生态学教学的困境与改进[J].教育教学论坛,2019(4):225-226.
  [3]任海,王俊,陆宏芳.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4, 34(15): 4117-4124.
  [4]马佩,陈辉,常敏.课程思政融人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6):165-166.
  [5]盛连喜,边红枫,何春光,等.我国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形成过程及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8(6):15-18.
  [6]王铭,曾广能,朱四喜,等.高校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办学思考[J].生态科学,2018,37(1):219-224.
  [7]王艳红,伊力塔,曾燕如.《生态学》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J].高教学刊,2020(9):170-172.
  [8]丁谊新.时代加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携手立德树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6):249-250.
  [收稿日期]2020-06-02
  [基金项目]平顶山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7-JY03);河南省教育厅项目(18A180026); 河南省科技厅项目(182102110166);平顶山学院结转项目(JZ2017009)。
  [作者简介]李彦娇(1982-),女,河南南阳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恢复生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429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