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项目式教学的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义务和责任,产品设计作为一个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师资结构单一化、校企合作表象化等问题。以项目驱动、三位一体的思路进行产品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对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框架和模式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提升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方面的借鉴。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三位一体;产品设计;人才培养;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 TB472-4
  [文献标识码]A
  早在很多年以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以“教”、“学”、“做”为主的三位一体教育思想,他认为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并且指出如果不能让学生做,那便使得教和学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然而,通过数个项目的实践,初步摸索出另一种三位一体教学思想,即“实体项目+科研项目+教学”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实体项目是关键,科研项目是支撑,人才培养是目的。这种模式要比过去单纯的学术研究难度要大得多,但它能真正形成以项目为抓手、产学研深度合作的良性发展模式。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最终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产品设计这一专业更加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因此将项目驱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其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 当前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是培养应用型和通用型人才的基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向好,但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也逐渐凸显。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规格升级和规模扩张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半封闭、行政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桶现代化、开放式的发展趋势形成冲突。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例,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等内容均与国内外一流专业存在一定差距。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1 培养方式模糊化
  当前很多综合性的高校引入了产品设计等设计类专业,但是人才培养模式却出现了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和多渠道的格局,面对众多高校之间激烈的競争形势,很多高校不能及时转变办学定位和教学观念,不能凸显出学校的特色。办学定位趋于同质,培养方式差别无几,严重的同构倾向不利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
  1.2 师资结构单一化
  当前半封闭式的办学模式,导致在职教师缺少同实践岗位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并且在职教师的实践机会和实践能力不足,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产品设计水平。此外,当前很多高校中产品设计专业的“双师型”人才较少,实训、实验的指导效果不能得到良好保证,不能使学生实践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1.3 校企合作表象化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但是仍然缺少强有力的持续性动力支持,校企合作的形式较为单一,并且合作内容浮于表面,不能真正实现产品设计专业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课题开发、课程建设和学生实践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校企合作的真正意义难以得到凸显,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一定制约。
  2 项目式教学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框架
  2.1 重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该专业学生的价值观、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与岗位能力、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结合。职业基础能力主要指面对任何工作都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则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是学生今后在职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例如绘画能力、软件操作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是指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艺术、设计、审美等在产品设计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该专业的核心教师应当重新审视和重构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具备扎实的产品设计理论知识和思维创新理论、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及产品造型设计能力;能够在电子产品、日用产品、文创产品、旅游产品等领域,从事产品与品牌开发设计、策划、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2 重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教研室主任及教师应当根据产品设计工作岗位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抽象出学生的工作能力,让工作能力牵引出该专业的学习领域,由此重构该专业的课程体系。项目驱动和三位一体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培养学生基础能力、核心素质、岗位能力等组成的动态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当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为一体,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支撑,引导学生参与实体项目设计与实施,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目的。进而,通过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现代化新型应用型人才。
  2.3 重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实施项目式教学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组建一支强有力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成员应当由行业专家、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等组成,保证该专业人才培养取得良好效果。例如以课程改革为重要抓手,通过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途径,推动专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教研室主要以培养目标和课程大纲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探索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三位一体的全面改革,推动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对接,完善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学院可以按照校企合作计划要求,进一步提升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实习的连贯性,不断完善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以及教学体系的开发设计。
  3 项目式教学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3.1 对接学习和工作.重构课程体系
  按照产品设计相关工作及能力要求,实现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的对接,在相关岗位的工作中归纳和抽象出学生的能力素养集合,并针对相关的能力素养体系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形成并完善项目驱动、三位一体式人才培养模式。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应当在理论和实践中寻找平衡,进一步扩展通识文化课,夯实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通识进一步强化专业实践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   3.2 通过项目驱动,促进开放式教学体系形成
  教师可以将实体项目引入课程,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将课程内容根据工作岗位的能力需要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为多个项目化课程,最终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产品设计专业的多门课程都可以分解成为项目化内容,进行三位一体式教学,例如方法类课程和技能型课程都可以分解为若干个项目让学生进行实操。此外,教师可以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和任务驱动要求,对实体项目进行科研论证,不同的课程进行整合,使之成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教学项目,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3.3 引入科研项目,增强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教育界引出一个热点话题: “教师教学与科研可以齐头并进吗”,当时引起很多学者热议。其实,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以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课题研究,使得自己的学识更加渊博,再次引入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参与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申报,对济南特色地铁站地域性公共艺术构建研究,课题的主要目标在于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成果能够对今后济南其他线路地铁站的建设提供设计路径的参考,寻求地铁站点公共艺术设计的创意源点,构建成独具特色的济南地铁站地域文化的“人文景点”。这对于发挥公共艺术的优势力量,体现地方特色,定位城市文化建设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自觉力量,借济南地铁特色艺术站点打造城市名片,开拓城市精品文化品牌具有战略意义。
  教师在对课题进行研究过程中,引入课堂教学,让产品设计学生以济南当地文化为主题,对地铁站的公共设施进行设计,最终效果俱佳。科研项目引入教学,扩大教师的教学深度,增强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最终达到与社会接轨。
  3.4 通过“三位一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三位一体”即为科研项目、实体项目、教学,其中,实体项目是基础,是载体、平台、抓手、纽带。实体项目必须切实可行,市场前景好,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研项目紧紧围绕实体项目选题,不脱离实体项目,是对实体项目的进一步论证,为实体项目提供理论依据。遵循课程内容的具体项目进行实践教学。按照项目介绍一分组策划一团队合作一作品汇报一项目总结的五个阶段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独立动手能力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建立实施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设置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3.5 通过实训项目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学院应当牵头与企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开放式的办学联盟,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这个联盟既可以是学生的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也可以是教师开展产学研的基地,还可以是学校加强同社会联系的桥梁。在办学联盟思路下,学校、学院可以加强校内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应当体现教学实用性、发展时代性和环境仿真性,真正助力产品设计专业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校外实习基地应当以优质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实践形式应当多样化,除了毕业实习之外,也应当增加理论学习过程中的校外实践,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急需实用型人才的当下,通过项目式教学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方面推动实体项目发展,另一方面是学生获得行业的关键性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核心本领,最终实现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翻番,真正凸显本科高校应用性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曹言敬,张旭隆,王峰,基于项目驱动和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2020 (03).
  [2]王颖,李宛娜,齐晶薇,等,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作用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20 (02).
  [3]魏武.创新创业背景下的我国高校动画设计类人才培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 (07).
  [4]张国斌,林琳,新形势下广编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上海视觉,2020 (02).
  [5]徐维臣,基于建筑工程创新型人才培養的三位一体合作教育模式研究——以建筑工程专业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 (02).
  [6]王伟斌,陈晓龙.“互联网+”环境下“三位一体”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04).
  [作者简介]王红红(1991-),女,山东德州市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455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