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阶段,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实现了广泛运用,其中就涉及农村气候服务,进而对传统气象研究方式予以了全面的优化,凭借准时性、准确性以及高效性等相关优势,在农村气象服务之中发挥着极为显著的作用,满足了现代农村气象在研究发展方面的需求,并促进了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对此,该文主要探究了农村气象服务之中涉及到的相关现代信息技术。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农村;气象服务;应用
  文山州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东南部,多为亚热带气候,多局部性大雨、暴雨,部分地区容易发生干旱或洪涝等灾害,从而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以及国民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部分对自然灾害抵抗能力不高的农业,气象灾害会严重造成粮食产量减少甚至颗粒无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气象服务发展可以使气象服务能力有效增强,有利于更好地预警、控制以及应急各类突发气象灾害,有效防止或减轻灾害损失。
  1   构建气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立足于现代网络以及各类气象信息技术,能够构建起实现专业综合服务的信息平台,进而对信息予以更好的共享,并促进信息传播速度的提升,这是现代农村建设必经之路[1]。
  就具有综合性特点的气象服务平台而言,能够凭借各类网络媒介与形式,如大屏幕、电视、网站、彩信、WAP、短信、语音等媒介,在不同的地域构建,层级分化清楚,保证能够覆盖所有角落。除此之外,针对各类自然灾害预警,综合服务平台要把管理系統构建好,针对各种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案,以确保处理更加高效。同时,需要根据各项气象数据,使分离且融合的效果顺利实现,构建和谐发展、各有侧重、互为促进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2   促进气象服务基本业务水平提高
  就农业气象服务综合平台而言,其能够向农村与农业等提供良好的气象服务,以促进其经济良好发展,最为基本的业务便是天气预报,逐渐延长天气的预测时间,当前通常可以预测半个月以内的天气,且准确性较高[2]。同时,综合气象平台可有效增强基本业务水平,并运用各类媒介对气象咨询予以传播,如视频、语音、网页等,气象平台可以呈现天气实况、预报预警、灾情实况,同时还能科学传输气象数据,有利于更好地完善气象服务机制。另外,气象信息平台能够与农村用户融合在一起,落实好各项调研工作,并打好群众基础,构建科学的气象服务评价机制,在固定的时间收集用户的建议与意见,加深对百姓需求的了解。
  3   前瞻性地跟进通信运营商的服务技术
  如今,现代信息服务逐渐发展成以信息表述为主的多媒体形式,再加上5G时代的即将到来,使得网络宽带、终端环境等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并提高了手机带宽的使用率。当前,5G平台之中结合了视频、文字以及音频等,可更好的对气象信息服务进行优化[3]。今后WAP将成为数据业务的主要趋势,其本身具有交互复杂、支持多媒体、传输量大的特征,可以便捷地整合气象信息服务,手机用户可以在移动终端上获取互联网中诸多的信息和办理各种业务,诸如天气预报以及信息定制等。就气象信息服务而言,其属于各个运营商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发展方向。只有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脚步保持同步,才可以满足人们对于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
  4   建立健全灾情报告以及实时信息反馈机制
  构建全面的信息反馈机制,并编写好灾情报告,为农村气象服务站和公众展开良好互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此既能防止气象服务系统出现单一服务的情况,还能够通过公众提供的实时气象情况,同时配合专业人员的数据分析,更好的对当地气象状况进行判断与传播。例如,构建灾情报告志愿者队伍,并建立对各类气象灾情情报予以收集的电话热线,如此便能快速、主动地对气象情报以及灾害报告等加以掌握;接受、预处理收集到的灾情信息,通过分类、标准化、格式化后存储到各类对应的数据库之中,确保防灾救灾系统拥有信息方面的支持。除此之外,可促进突发大容量信息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在用户需求量异常增多的时候,该平台需要拥有大容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4-5]。
  5   结语
  信息化时代,使得各个领域都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在此形势下,文山州应结合各种网络媒体平台以及信息化技术,对各类先进技术进行引进,进而对农村气象服务系统予以优化,确保农村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道朋.浅析互联网技术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9(23):314.
  [2]朱国东.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气象服务应用[J].吉林农业,2019(15):107.
  [3]孟微,杨黎黎,高淑新,李一鸣.网络化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技术探析[J].吉林农业,2019(13):101.
  [4]王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气象服务运用探究[J].南方农机,2019,50(12):75.
  [5]武国良,王琪,李祥海.浅谈天津气象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与创新,2016(21):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510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