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艳平

  【摘要】在小学,语文学科作为三大主科之一,一向备受教师、学生、家长的关注。情景教学法的提出,无疑是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提升的一种新的途径。它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此同时,又可以帮助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地引入全新的情景教学法,实现教学创新,对全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水平等具有正面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景教学法 兴趣
  一、阐述情景教学法含义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法被普遍使用。教师依据书本的内容,设定教学的场景,让学生在场景教学中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课堂内部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课堂学习内容,感受到语文课程学习的魅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开放性、趣味性疑问,交给学生去探索、分析,然后在学生探索问题时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同时,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创建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站在问题情境中思考、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比如,教师在《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学中,可以设置几个问题情境,如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抗日英雄,这里就不乏年近花甲的抗日英雄,他多次在中日对撞的战场中跨越封锁线为抗日部队运送物资,这为抗日部队长期打压日寇嚣张气焰奠定了保障。而且这位老英雄还曾经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打伤十余个日寇后,安然撤走,同学们可知这是谁?若想知道,就去阅读本堂课的内容吧。教师通过創设问题情境,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必然会带着兴趣与疑问去学习新知识,当学生在自身主动性驱使下学习知识时,必然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开拓创新思维
  基于语文教育发展视角看待国内语文教育,其主要是要求学生在对原文内容、情感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将自我情感交流的过程表现出来。由于小学生缺乏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自身年龄又小,所以在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方面稍显不足。因此,在阅读、理解语文课本原文内容时,无法有效的掌握原文情感及内涵,最终就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运用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拓展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比如,教师在《论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当视频中的人说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时,教师可以先行暂定,并询问同学们这句话的意思,并阐述自己对这句话的认识,如“不同的人看待生活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这体现出了个体之间的发展差异性”,不过依旧存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学习共性。接着,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对这句话进行深度分析,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合理的解释这句话的含义,从而拉近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消除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内心排斥感。而学生在结合生活理解新知识含义时,必然需要结合自身生活,通过创新、拓展的方式理解原文含义,此时教师通过适当点拨,激发学生思想情感,帮助学生培养、开拓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原文的理解水平。
  (三)通过创设情境,改善学生的认知水平
  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认知及理解能力,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重点目标。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的影音动画,使枯燥的语文知识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有趣,从而帮助学生开拓思维能力。通过创设并还原书本内容情境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完美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原文内容。比如,教师在《扁鹊见蔡桓公》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扁鹊与蔡桓公对话的视频,在课堂内部营造真实情景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体验课文蕴含的各种真理。之后引导学生朗诵课文,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读始终的意境真谛。
  同时,在讲授李煜的古诗词《虞美人》时也可以通过观看、倾听视频中诗人朗诵“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表情与声音,感悟作者的无奈、愁思与感伤。通过视频还原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诗词的含义,使学生在直观的冲击下,获得深刻的感悟。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的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组织话剧等方式开展情境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因此,情景教学法值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广泛地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彭开凤.浅析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2019,(01).
  [2]黄爱丽.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761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