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荆楚教育名家特质的生动诠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陶宏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因此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要求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近年来,湖北深入实施“楚天中小学校长教师卓越工程”,努力造就一支教育家型教师、校长队伍,为湖北教育高质量发展固本培元。
  在首批“荆楚教育名家”的基礎上,今年湖北又培育出28名荆楚教育名家和1个光谷教育创新团队。聆听其教育故事,追寻其成长足迹,品味其独特神韵,让人如饮甘露、受益匪浅。这些教育名家身上所展现的精神特质,既遵循“四有”要求,又饱含荆楚底蕴。
  这是一种胸怀天下的恢宏气度
  楚国地处夷夏之交,实行抚夷属夏国策,具有兼收并蓄、融汇南北、海纳百川的开放气度。这批荆楚教育名家坚守三尺讲台,胸怀五湖四海,努力培养具有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的人才。武汉外国语学校王治高打造多元融通的教育,培养走向世界的人才。武汉光谷实验小学孔德勇倡导“目标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自我认同”四位一体的“认同教育”。黄梅一中洪程认为办教育需要持敬致真,于敬学间求索,于敬事间体察,于敬人间感悟。襄阳市四十一中张文华坚信教育是“想大道理做小事情、从小视角开阔大视野”。湖北省水果湖第二中学吴继德践行“情之美者怀之远”,确立亲如家人的师生关系,树立守望成长的教育理念。潜江德风学校丁琴引导学生在边界触碰中实现自知、自省、自觉地成长。恩施市龙凤镇民族初中冯军在山乡田园帮助学生发现、实现、呈现自我。
  这是一种追求至善的理想境界
  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智慧,千百年后仍然让人津津乐道。这批荆楚教育名家的教育谋略、教学智慧,同样令人拍案叫绝。武汉市武钢三中万长江引导学生用化学思维与社会融合,构筑认知世界的新方式。武汉市光谷十五小李惠结合现代科技和传统艺术,开启学生创意新空间。荆州市东方红中学毛庆龙坚持教育首在立德,引领师生向光而生、向善而行,让生命因“善为”而蓬勃生长。荆门市京山小学黎红霞观察和发现学生成长路径的多样性,把握每一次教育契机,推动定制教育点石成金。宜昌伍家岗区实验小学胡书琴通过诗意陪伴,带领学生领略“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命欢歌。襄阳市南漳县徐庶学校刘道记致力于隐性的教育管理,让学校真做善为,让教师真教善育,让学生真学善思。
  这是一种矢志不渝的执着品格
  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用铮铮誓言表明追求理想的坚定决心。这些荆楚教育名家不忘教育报国初心,牢记教书育人使命,成就无悔杏坛人生。武汉小学李强30余年坚持办童心教育,遵循生命成长时序,把儿童成长深深融入个人生命中。武汉市江夏区教研室张春霞用父母的眼光关爱、欣赏、包容学生,用科研的眼光观察、探索、发现,激发学生的生长力。宜昌市西陵区绿萝路小学谭娟调整教学手段和目标,引导学生培养终身受用的正向趣味。宜昌四中朱莉萍把文化作为悄无声息的教育方式,把教育作为文化不断延续的载体。江汉油田向阳小学杨荣将物所寓意的优良品质深植于师生心灵。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陈克斌不断探索推动信息在师生间低成本、高效率传递的教育方式。
  这是一种上下求索的行吟姿态
  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成为荆楚文化史上的重要一幕。这些荆楚教育名家正以一种行吟姿态,探索办学理念,践行初心使命。武汉市粮道街中学王朝文守望教育梦想,传承“希望教育”,努力用希望教育成就教育希望。武穴师范附属小学涂玉霞倡导“拓潜教育”,开发师生潜能,让每个人成为独特且优秀的自己。宜昌市西陵区镇镜山小学李智在教学中修炼“72变”,在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的高峰状态。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徐爱枝把教育作为智慧“开关”和成长密码,创造儿童成长条件,让学生学会学习。黄石市武汉路小学张瑞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自己未来的创造者,鼓励学生勇敢尝试更多第一次。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马国新认为“教育是一种帮助”,通过寻找自身的教育语言探索学校文化的根。
  这是一种秉德躬行的实践精神
  楚人先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方才成就绵延800余年的璀璨文明。这种躬行践履之风,在荆楚教育名家身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武汉六中刘晓红立足学科本色,回归教育本源,尊重生命本体,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受世界。黄石市民主街小学卫才有把民主教育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仙桃市沔州小学李进敏将幸福理念贯穿于教、学、做。鄂州一中董志勇用“故事教学”作为化学教育的催化酶,产生教书育人的化学反应。武昌实验小学曾莉通过一封信、一棵树、一根鞋带,把教育变成了有趣的寻宝过程。随州市曾都区实验小学云常玲上好成长必修课,让每一个学生阳光、坚强、勇敢、健康地成长。
  点亮一盏明灯,照亮八方星斗。培育挖掘荆楚教育名家的独特品质,发挥其示范、辐射、引领作用,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努力创造条件、搭建舞台、营造环境,支持和鼓励他们争做“四有”好老师、各领风骚、竞放光彩,继而闪耀荆楚、传遍华夏、走向世界。
  (原文载于2020年9月3日《中国教育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798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