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学习初中历史时,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背诵,而自主思考对初中生的背诵和知识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学生提问的思维意识可以带动学生自主思考,还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问题意识的提高有助于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此,文章将提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意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35-0035-02
  引 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提问时间,让学生主动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学会主动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对大部分初中生来说,他们的问题意识还较为薄弱,不会主动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也就难以提问,因此对其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若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存在的疑惑忽略而过,就无法完全掌握所学知识,阻碍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1.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
  正所谓“不學不成,不问不知”,若把学生的知识储备比作一个不断变大的圆,圆外则是他所不了解的领域,也是可以进行提问的领域,当学生提的问题日益增加,解决的问题也随之增加,那么其所学到的知识也会逐渐增加,“圆”的面积也会逐渐扩大。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增加其知识储备对其成长有着很大帮助。问题意识较强的学生会不断提出大大小小的问题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而知识的容量又会推动他们继续提出更多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
  同时,随着学生知识储备的不断增加,其学习能力也在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将成为学生在今后所有学习行为中重要的推进力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遇到问题或迷惑之处就去努力搜寻解决办法,自行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这无疑在其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都是一个加分项。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能否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而一切发明创造都要归功于人们的问题意识。原始人类若不产生“是不是火能够把食物弄得更好吃”的疑问,就不会弄出熟食。对世界的好奇促使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并且不断努力寻找答案,问题的产生激发了人们发明创造的欲望。在不断地发明创造中,人们发展出了各种各样适应世界的新能力,其中就包括创新的能力。因此问题意识是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观念
  初中历史教学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初中生的思维成长受制于教师的教学方式。若教师在教学时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不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学生在思维上的惰性就会不断积累,不愿意思考,自然也就无法形成问题意识。长期在此种教学模式中进行学习的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遇到问题也不愿主动思考,不愿对一知半解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如此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初中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初中生在学习时应养成独立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学生是在为自己学习,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应付父母和教师。问题意识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主体观念的养成都能起到促进作用。当学生形成提问的习惯,就可以培养其主体性。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产生于对课本知识的反思和质疑。问题意识的养成使学生不再受限于思维定式,而是摆脱限制,从更客观的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批判性思维又能拉动学生继续思考,反复推敲一个问题的多种答案,推动学生不断质疑、不断对不解的问题进行提问,这对于学生学习初中历史有很大帮助。
  5.有利于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提问的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具备问题意识的学生对于向教师提问会有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就会由学生的积极提问、教师的耐心引导活跃起来,教师与学生在这样的轻松氛围中充分互动,学生也会对学习充满热情。
  二、现阶段学生问题意识的剖析
  1.学生没有问题可问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整节课几乎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坐在下面听。学生对教师给的结论和答案具有依赖性。同时,在学生的课后练习和测试中,通常答案只有一个,这样的应试教育易导致初中生在进行历史课程学习时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在学习初中历史时,若学生没有形成提问的习惯,缺乏发散性思维,在遇到答案不固定的开放性试题时,则很难产生探究多种答题思路的意识。
  2.初中学生不敢提问
  由于初中生心智尚未成熟,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其在提问时有时会担心自己的问题不够好,因而产生紧张情绪,以致他们不愿意向教师提出问题。初中生在进行初中历史学习时若不敢进行提问,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提问的学生将越来越少,如此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提问意识的养成。
  3.不知如何提问
  一些学生的初中历史成绩不理想,他们对许多知识点的理解存在偏差,自然提不出有深度的问题。一些学生从小养成对老师和父母言听计从的习惯,从不质疑“权威”的他们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学生即使有提问的念头,也找不到可以提的问题。
  4.学生缺乏提问机会
  目前,部分初中历史教师仍在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目的仅仅是将知识单一地讲授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的消化和吸收效果。这使得学生不得不依照教师要求被动学习初中历史知识。除此之外,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内容繁杂和课业量过多,致使初中历史教师无暇设计提问环节引导学生提问。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的单向教学,即使有学生向教师提问,也只是一些优等生的提问,加之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无法做到对学生公平对待,往往以解决优等生的问题为主,这样导致课堂上的提问时间被班级中的优等生大量占用,而其他学生则失去了提问机会。有些教师下课就走,学生也无法及时找到教师进行提问。   5.初中教师缺乏有效的引导手段
  初中历史的内容往往与现代现实生活存在很大差别,所以许多初中生在學习历史课程时无法切身体会当时的情境,初中教师在向学生讲授课程时若无法与当下进行结合,就会导致课堂内容生硬死板,学生不爱听,自然也没有兴趣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初中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学习有效的引导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融入课堂,从而敢于提出问题,和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建议
  1.拓展课堂内容,增强趣味性
  初中历史教材涵盖中外历史知识,但我国传统教学方式多年以来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初中历史课堂往往缺乏趣味性。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在课堂中设立有趣的历史问题,就能够带领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再加上适当的引导,会让学生爱上和教师互动、爱上向教师或同学提问,这对提升初中生的问题意识会有很大帮助。例如,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向学生多提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如何评价朱元璋的一生?”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相关影视资料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大大提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2.初中历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耐心指引
  初中生的年龄尚小,思想还不够成熟,但是他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提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便有时与课堂内容毫不相关,但如果教师在得到学生“跑偏”的问题时不对其进行打击,而是给予肯定和欣赏,再加以历史方向的引导,那么学生一定会由此喜欢上历史学习,这对学生日后问题意识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视同仁,尽量做到给每个学生提问的机会,而不是仅关注优等生。
  3.给予学生更多的提问空间
  在教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也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积极提问,纠正学生懒得动脑思考的习惯,引导其做学习的主人。初中教师应采取激励模式激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提问,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并形成问题意识。给予学生足够的提问空间才能让学生在不断尝试提问后,体会到提问的乐趣,学会有效的学习。
  4.制定恰当的课堂提问目标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前可制定与课堂相关的提问目标,比如,周期性向学生提问,并定期对学生的提问情况进行评估,对一定时期内提问习惯最好的学生提出表扬,激励其他学生勇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固定的提问周期会让学生养成规律提问的习惯,有利于其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同时,教师在学生提问环节应引导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结 语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让学生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加强课程讲解时的逻辑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在讲授历史课程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多多进行有效提问,使其在学习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初中历史教师除了要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上下功夫,还要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面多做准备。教师要教导学生对书本中的知识活学活用,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为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做铺垫,如此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我国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廖国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分析[J].才智,2020(17):186.
  [2]杨玉楼.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20(5):87-88.
  [3]胡 捷.问题意识,创新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才智,2020(9):73.
  [4]张小兵.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9(20):173.
  [5]郭红莲.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研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5).
  作者简介:吴冠华(1974— ),男,江苏南通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历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808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