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台湾鳗鳅池塘养殖水质理化因子的变化规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林红军 李中科 郭金龙

  摘 要:为探究台湾鳗鳅最佳养殖水质条件,对台湾鳗鳅养殖池塘水质理化因子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养殖过程中,pH值波动范围为8.0~8.6,均呈下降趋势;溶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养殖后期达到最小值4.5 mg/L;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含量总体呈增加的趋势。此外,溶氧量与温度、亚硝酸盐氮、氨氮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为-0.7左右,氨氮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硝酸盐氮与氨氮、亚硝酸盐氮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比较得出最佳池塘养殖条件:透明度为30 cm左右;温度为20~30 ℃;电导率为3~3.4 μs/cm;溶氧量>4 mg/L;pH值为8.0~8.6;总氮含量为10~15 mg/L;氨氮含量0.5 mg/L左右;硝酸盐氮0.1 mg/L左右;亚硝酸盐氮<0.15 mg/L;总磷含量0.3 mg/L左右。
  关键词:台湾鳗鳅;水质;理化因子;变化规律
  养鱼重在养水,良好的水环境是满足鱼类存活、生长、繁殖的前提条件,只有调控好池塘水质,营造最适的生存条件才能获得健康高效的养殖效果。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定期检测分析台湾鳗鳅养殖过程中水质理化因子及其体重的变化范围及变化规律,分析各水质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探究台湾鳗鳅最佳养殖水质条件,以期为台湾鳗鳅池塘水质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养殖池塘与苗种投放
   本次研究在衡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试验示范基地进行,选取三个面积相同、水源一致的台湾鳗鳅养殖池塘为试验用池(编号分别为池塘1、池塘2、池塘3)。试验养殖池塘为水泥池,面积为667 m2,池深1.5 m,养殖期间有效水深为1.2 m。池塘进出水管道为PVC材料,进出水口用铁丝网做好防逃措施[1],池塘中央均设一台增氧机,水池四周均设置高于水面约0.5 m的筛绢围栏,同时放养同种规格4~7 cm的健康的台湾鳗鳅苗种,投放量均为60万尾/hm2,统一饲喂管理。
  1.2 采样方法
   每个池塘设两个采样点,分别设在池塘两条长边的中间位置,每个采样点测量三组数据。2020年6月份投放台湾鳗鳅苗种,养殖期4个月,每隔30 d采集水样并检测,总计采样4次。水样的采集、保存、预处理工作严格按照《水质 采样技术指导》[2]要求进行。采集水样的同时测定台湾鳗鳅的体重。
  1.3 检测指标与方法
   主要检测项目包括水样酸碱度、电导率、溶氧量、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总磷8项指标,其中水样酸碱度、电导率、溶氧量3项指标使用YSI便携式多参数水质测量仪进行现场测定,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总磷5项指标经采样后保存带回实验室,在4 ℃冰箱保存,在12 h内按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3]完成检测。
  1.4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整理所有水质理化因子检测结果及台湾鳗鳅体重增长状况绘制表格,并针对每种水质理化因子,使用Excel软件做折线图,分析总结台湾鳗鳅生长过程中水质理化因子的变化规律。使用SPSS19.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方法分析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台湾鳗鳅养殖水质电导率、pH值的变化
   台湾鳗鳅生长过程中电导率以及pH值的变化范围小。由图1可看出三个试验池塘电导率均在第二次取样时达到最小值,分别为2.99、3.09、298 μs/cm,总体来看,其变化范围为2.99~337 μs/cm,电导率为3.3 μs/cm左右,较适宜台湾鳗鳅池塘养殖;pH值的变化与多种因素相关,由图2可看出pH值的总体变化范围为7.97~898,波动范围比较小。
  2.2 台湾鳗鳅养殖水质溶氧量的变化
   溶氧量是反映水环境质量优劣的综合指标。DO含量不仅影响台湾鳗鳅的呼吸还影响水体的化学变化,如硝化作用等[4]。由图3可以看出,在养殖过程中三个池塘溶氧量含量相近,溶氧量变化趋势一致,前中期呈下降趋势,于九月份左右達到最低值,分别为4.55、4.07、5.17 mg/L,在养殖末期呈上升趋势。
  2.3 台湾鳗鳅养殖水质无机氮的变化
   无机三氮包括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由图4可看出,三个样池水质氨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且含量接近,均在第三次取样时达到氨氮含量的峰值,分别为0.65、0.53、0.78 mg/L。养殖前期其含量呈升高趋势,末期迅速下降。
   亚硝酸盐氮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污染物,能够导致养殖动物中毒,中毒机理是使血液携带氧的能力减弱[5]。由图5可看出池塘1、池塘2在台湾鳗鳅养殖过程中亚硝酸盐氮含量大致处于缓慢增长的趋势,池塘3前中期增长较快,第三次取样时达到最大值0.284 mg/L,养殖后期骤然下降。并且前中期池塘3亚硝酸盐氮的含量远高于池塘1、池塘2。
  由图6可以看出,三个养殖池塘前中期硝酸盐氮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在第三次采样时达到峰值,分别为0.109、0.06、0.145 mg/L。池塘1、池塘2在养殖末期硝酸盐氮含量变化不大,池塘3硝酸盐氮含量骤然下降,且池塘3硝酸盐氮含量较高于池塘1、池塘2。
  2.4 台湾鳗鳅养殖水质总磷的变化
   总磷包括有机磷、无机磷。由图7可看出,池塘1、池塘2总磷含量变化范围小,分别为0.174~0.337 mg/L、0.066~0.208 mg/L,两个池塘总磷含量总体呈缓慢升高趋势。池塘3总磷含量在养殖前期迅速升高,中后期呈下降趋势,在第二次取样时达到峰值0.867 mg/L,并且,池塘3总磷含量在养殖中期远高于池塘1、池塘2。
  2.5 水质理化因子相关性分析
   台湾鳗鳅试验池塘1各水质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见表1。由表1可知溶氧值与温度、氨氮、亚硝酸盐氮之间均为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7左右;总氮与透明度、氨氮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33、0.976;氨氮与pH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76。   台湾鳗鳅试验池塘2各水质指标之间的关系见表2。由表2可知溶氧值与温度、氨氮、亚硝酸盐氮之间均为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7左右;透明度与硝酸盐氮、总磷均为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78、-0.840;氨氮、硝酸盐氮与总氮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63、0.961。
  2.6 台湾鳗鳅生长状况和养殖产量
   三个试验养殖池塘的台湾鳗鳅生长状况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池塘1、池塘2台湾鳗鳅生长状况接近,池塘3台湾鳗鳅的生长状况较池塘1、池塘2稍差。池塘1产量1 750 kg,池塘2为1 709 kg,池塘3为1 563 kg。
  3 讨论
  3.1 水质理化因子的变化规律及调控措施
   在台湾鳗鳅生长过程中,台湾鳗鳅养殖水质pH值应控制在7.5~8.5[6],pH值过高过低都对水产动物的生长不利,一般池塘养殖水质保持微碱性较好,可采用生石灰调节水质的pH[7]。在夏季高温季节,可以定期向养殖池塘泼洒腐殖酸钠,一方面可以调节pH值,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透明度,降低池塘水体温度。
   溶氧值对池塘养殖至关重要,在池塘养殖中,溶氧一般保持在5~8 mg/L,至少在4 mg/L以上[8]。在本次研究中,由于每个试验池塘均设有增氧机,三个池塘溶氧量均一直高于4 mg/L。氨氮、亚硝酸盐氮均为水产养殖动物的隐形杀手。氨氮主要产生于氨化作用,残饵的积累、底质的恶化等均会造成氨氮含量的升高,有报道介绍采用活性炭吸附氨氮,以降低氨氮的浓度[9]。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要是考虑降低养殖密度,清理池塘底部淤泥等多方面的因素[10]。池塘3氨氮含量最高值高于池塘1、池塘2,导致池塘3产量较低。亚硝酸盐氮是水产养殖中的一个中间产物,也是常见污染物,亚硝酸盐氮的增加与后期残饵量增加与溶氧量的变化具有直接关系,条件允许时,定期更换池塘水质,保持养殖水质具有充足的溶氧量,或者使用有益微生物或化学试剂调节,降低亚硝酸盐氮的含量。
  3.2 水质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通过对三个试验养殖池塘水质理化因子的之间相关性的分析总结可知:溶氧量与温度、亚硝酸盐氮、氨氮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氨氮与pH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硝酸盐氮与氨氮、亚硝酸盐氮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增加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导致溶氧量含量的降低,而氨氮的增加导致pH的升高,pH的升高又会导致NH+4转化成有毒的氨氮,造成氨氮含量的再次增加。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三者之间相互转换,三者任一种物质的含量的增加必然导致另两种含量的增加。
  3.3 台湾鳗鳅生长最适水质条件
   三个台湾鳗鳅研究样池中,池塘1的产量最高。分析其原因,池塘1是老塘,池塘底质营养物质丰富,池塘2、池塘3均为新塘;池塘3中的台湾鳗鳅经历了一次病害,换水次数较池塘1、池塘2多三次,水质营养物质稀薄。由以上可知池塘1较池塘2、池塘3更适合台湾鳗鳅的生长。其最适生长水质条件如下:透明度在30 cm左右为宜;温度范围为20~30℃;电导率为3~3.4 μs/cm;溶氧量>4 mg/L;pH值为弱碱性,其范围为8~8.6;总氮含量为10~15 mg/L;氨氮含量0.5 mg/L左右;硝酸盐氮0.1 mg/L左右;亚硝酸盐氮<0.15 mg/L;总磷含量0.3 mg/L左右。
  参考文献:
  [1]
  李奇.泥鳅人工养殖过程中易被忽视的技术要点[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10):77-78.
  [2] 环境保护部.水质 采样技术指导:HJ 494-2009[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M].4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4] 李彦,刘利平,赵广学,等.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罗非鱼养殖池水质影响要素的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2,21(5) :795-797.
  [5] 董玉波,戴媛媛.亚硝酸盐氮对水产经济动物毒性影响的研究概况[J].水产养殖,2011,32(4):28-30.
  [6] 李雪平.台湾鳗鳅养殖技术要点[J].漁业致富指南,2015(17):41-42.
  [7] 方朝晖,徐小雅.水质对水产养殖的影响以及调控[J].农业与技术,2012(09):92.
  [8] 秦玉芬,杨芬霞,郭燕.水质理化因子机理及调控技术初探[J].渔业致富指南,2014(19):26-29.
  [9] 梁新雪.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防治技术[J].大众科技,2011(09):147-148.
  [10] 周平.氨氮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中国水产,2013(8):63-64.
  (收稿日期:2020-12-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876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