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语言节奏开展有效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潘敏仙

  摘 要:语言文字构成教材文本,语言节奏隐藏其中。文章尝试深度解读文本,聚焦统编小学中各年段语文教材,从“语言节奏”表达角度,对典型的诗歌、童话、叙事性作品进行研究,在阅读教学中“听”语言节奏之美、“观”语言节奏之美、“品”语言节奏之美,有助于学生习得语言表达,敏化语言感悟力和表达力,提升语言审美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节奏;阅读教学
  一、研究意义
  (一)落实课程编排意图
  统编教材的特点是“双线”组织教学内容,“人文主题”和“语言要素”引领学生语用能力螺旋形、梯度形向前发展。从文本的语言节奏角度去解读文本,挖掘文章最终语旨,能更好地落实本册、本单元、本课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深化“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更好地落实课程编排的意图,不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升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道:“人与生俱来就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需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快速性、开放性和可塑性,小学教育中贯穿审美教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教材文本要求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并落实需要培养的审美语用能力,体验、感知潜藏的语言节奏之美,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帮助学生审美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三)提高教师自身文本解读能力
  教师是教材文本和学生之间的重要中介。关注隐藏在语言文字中的语言节奏,深度挖掘其中的节奏美,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节奏感知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对节奏美、语言美具有较高的敏感力。同时,将这种语言节奏,如何正确指向最终语旨,向学生传达文章的立意之深远、行文之巧妙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四)贴近儿童对语言节奏审美的心理需求
  儿童对节奏的感知具有天生的敏感力。比如幼儿时期听到音乐,会不自觉地扭动肢体来表达独特的体验。当听到熟悉的语言,比如拿、走、吃等,会做出相应的动作。儿童天生具有节奏感,但这种节奏感需要后期人为地加以重复训练,培养节奏感,进而提升语言节奏的感知能力。
  二、研究主要内容
  (一)语言节奏与阅读教学的重要关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节奏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密码,在提高学生审美体验、解析文章行文布局、感受语言表情达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审美体验
  语言的节奏是文学作品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读者欣赏文学作品,首先感触到的是语言的音韵、旋律和节奏,进而才会体味到文学语言特有的情趣、韵味、格调、色彩。好的文学语言应该是音韵和谐、旋律悠扬、节奏鲜明,具有声情并茂之美。不同的文本的语言各有特点,行文各有规律,节奏之美隐藏其中。
  2. 布局行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不同行文思路,其实暗含着不同的语言节奏和情感脉动。详写之处可以感觉到作者用笔的浓重,节奏上就显得重了;而简写的地方,节奏上就显得轻了。教学时,教师要敏锐地捕捉作者精当的写作思路,深入探究行文布局意图,从轻重中感受作者的谋篇布局。
  3. 表情达意
  语言节奏有长短、快慢之分。不同的节奏,传递出来的言语信息和情感表达是不一样的。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把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入创作中,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情感的变化,必然通过句式的不同变化,营造出不同的语言节奏,以表现作品的语言风格或作者的内心情绪。所以,在大多叙事性作品中,语言节奏还有表情达意的作用。
  (二)立足語言节奏下的教学实践探究
  1. “听”语言节奏之美
  语言文字是声音的艺术。通过朗读体验,感受音量的高低起伏、语速的轻重缓急,感受双声、叠韵、平仄、轻重音等节奏的变化,体会语言的节奏之美。
  (1)读诗歌,明诗意
  诗歌的语言有的可以直观看出,有的则需要反复品读。教学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时,笔者发现:学生初读课文,可以知道黄昏下归巢的鸟儿是疲倦的。再读课文,可以体会到尽管鸟儿疲倦了,但还要驮着斜阳,这斜阳指的是什么?这归巢的鸟儿又指的是谁呢?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联系生活可以知道,这归巢的鸟儿指的就是那些辛苦工作一天的人,尽管很累了,但有的人还是在回家的时候带着一些工作与压力。谁都想获得片刻的轻松,此时,双翅一翻,把斜阳抛开,获得片刻自由,芦苇变红颜,多么轻松、多么美丽的时刻。就在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品读中,明确了诗歌传递出的诗意,从而理解诗歌大意。
  (2)诵诗歌,知诗情
  有的诗歌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诗句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通过语言节奏的把握,引导学生诵读诗歌,自然而然了解诗意和情感表达。教学四年级上册《雪梅》时,笔者这样尝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自然会体会到“梅逊雪”和“雪输梅”,“三分白”和“一段香”,从而学生能够体会到雪中梅花那种傲霜斗雪,凌寒开放,花香满枝头,感受到作者对雪梅的赞美与热爱。
  2. “观”语言节奏之美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的重要体裁形式,童话的语言往往呈现出一般文学语言所具有的情感性、形象性、含蓄性和音乐性等特点。这些语言也和儿童自身的语言更为贴近。童话的语言节奏可以在阅读中感悟。
  (1)读童话,发现规律
  童话的语言质朴、单纯。有的语言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会在文中反复地出现,我们可以直接“观”童话文体语言节奏特点。例如,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中:
  “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它自言自语着,准备往旁边倒去。
  “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晚上,行吗?”   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二十一天,行吗?”
  老屋:“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等等,老屋!”一个小极了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不注意根本听不到,“请再站一会儿吧,我肚子好饿好饿,外面的树被砍光了,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织网抓虫的地方。”
  这段文字中,语言的反复是较为明显的节奏特点。教学时,笔者设计抓住其中的语言节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到老屋的善良、富有爱心。这恰恰也是老屋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真善之美。
  (2)编童话,放飞想象
  学习童话,感知童话世界丰富的想象和童话故事的表达特点,掌握规律后,学生可以顺着童话语言的节奏,放飞想象,创编童话。教学三年级上册《不会叫的狗》时,笔者这样设计:课后习题第一题:“故事的几种结局可能是怎样的?说说你的理由。然后听教师读故事的结局,看看和自己的预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这一习题的设置,明确指向童话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对于结局的猜测无论正确是否,最终的依据落脚在学生是否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从多角度、多方面发挥想象,构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发展自身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品”语言节奏之美
  记叙文的语言节奏在具体的记叙中得以展开,或写人,或写事情,或事景结合,正所谓“草蛇灰线,绵延千里”,品味记叙文表达的节奏线索,可以更快地指向最终语旨。
  (1)读故事,识人物
  人物刻画是记叙文中的常见的手法。通过故事的叙述,从而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教学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时,笔者这样引导:梅兰芳多次拒绝为日本人演戏,最后只能蓄须明志,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时候,他又当即剃了胡须,开始登台演出!前面是誓死不從,后来是主动剃须,前后对立明显,却也在情理之中。在语言节奏的感悟中,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品语言,探文旨
  记叙文的语言平实,不同于其他文体的语言,但平实的语言中,指向的是文章的最终语旨。教学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笔者发现,文中反复出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一句话。文章的课题也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文中有反复地出现这句话,起到多次强调的作用。因此,记叙文的教学需把握那特殊的语言节奏,便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唐燕儿,贾益民.儿童语言学习心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2]杨赛芳.捕捉语言节奏 洞悉表达秘妙——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文本解读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09).
  [3]陈钒.语言节奏提取及其在文本分析中的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2011.
  [4]陈本益.探索汉语诗歌节奏的一个思路[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01).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路南小学,台州318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93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