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印度语言生活的三对矛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高熙睿

摘 要:印度的语言生活中有三对主要矛盾:第一对矛盾是国家标准方言与多种官方語言的矛盾,第二对矛盾是本土语之间的矛盾,第三对矛盾是本土语印地语和外来语英语的矛盾。因为政治、民族和宗教等原因,印度的法律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印地语的国家标准方言的地位问题。理解和解决这三对矛盾,关乎印度综合软实力的提升和大国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标准方言 官方语言 本土语 族际通用语 印度语言生活

印度语言奇多,语言生活复杂。虽然印度宪法规定了两种官方语言(Official Language),即印地语a和英语,但缺乏法定的国家标准方言,造成了语言生活中的诸多矛盾,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正确理解和解决语言生活中的矛盾变得很有必要。本文以社会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分析印度语言生活中的三对矛盾。

一、国家标准方言与多种官方语言的矛盾

印度语言生活中的第一对矛盾是国家标准方言(Standard Dialect或Standard Variety)与多种官方语言之间的矛盾。标准方言是一个国家行政、司法系统使用的语言,是大众媒体和教育机构使用的语言(戴炜栋,何兆熊,2013),标准方言是一个团体或民族内享有最高地位的一种语言变体(Jack Richards et al,1985)。一个国家的标准方言应该是唯一的,在非多语制国家里标准方言和官方语言也应该重合。

印度的语言生活中有“国语”一词,在甘地发表的关于确立印度“国语”(National Language)的五项原则b中被提出,但“国语”一词不够严谨。首先,“国语一般是历史形成、立法确认的,也有政府依法颁布、推行并确立的”(梅德明,2017:182)。印度的宪法没有规定“国语”,南部一些邦也不承认印度有“国语”。其次,“国语”在讨论多语制国家的语言生活时容易引起歧义,故在多语制国家的语言生活中并不常用。“多语制国家会有一种以上的官方语言,此时,人们常称其为‘官方语言’而不称其为国语。”(Jack Richards et al,1985:218)。梅德明(2017)认为,在多语制国家一般使用“官方语言”,而不使用“国语”,“国语”的概念外延大于官方语言的外延。Brann(1994)认为在研究印度时,政体的“国语”可表达四个明显不同的意义:1.特定民族的“领土语言”(Territorial Language);2.“地区语言”(Regional Language) ;3.全国使用的“共同语言或社区语言”(Language-in-common or Community Language);4.一个政府使用的或具有象征价值的“中央语言”(Central Language),“中央语言”通常也被称为官方语言。此外,“国语”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国语指历史或政治定义下某语言社区中所有地域,含区域、社会的书面或口语的某种语言及其变体;狭义上指该语言社区里与文学语言相对的标准语(不含方言和社会语言变体)。两种意义下的定义均不够严谨,因为着眼于民族个性特征的地域概念,经常会因历史、政治原因与语言不一致。”(梅德明,2017:182)故本文采用社会语言学中的国家标准方言来指“国语”的族际通用与唯一性等内涵。

国家标准方言具有社会优越性和唯一性,且具有三个特点:1.标准方言基于一种被选择的语言变体,这种变体一般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和商业中心的当地语言。2.标准方言不是孩童像他的地区方言(Regional Dialect)一样自然习得的方言。它是一种强加的语言变体(Superimposed Variety),这种变体高于任何地区方言,具有广泛接受的语法和词汇,也是学校教授的语言变体。3.标准方言有一些特殊功能,一般用于正式场合,如政府公文、教育、新闻报道等。拥有法律承认的国家标准方言在经济发展、国家意识整合、节约社会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多语制国家中确立国家标准方言难度较大,因此印度宪法未能确立国家标准方言。

印度官方语言的复杂性体现在其系属与级别分类上。印度宪法规定的官方语言有23种c,分为联邦和邦两级,只有印地语和英语是联邦级(全国性)官方语言,其余21种则仅为邦级。23种官方语言分属印欧、汉藏、达罗毗荼和南亚语系,这样复杂的情况d在一个国家的语言生活中实属罕见。这些语言差异大,操不同语系甚至相同语系但不同语族的语言者无法互相交流。因此可以说,印度的本土官方语言未能实现族际互通的功能。

印度政府希望确立印地语为国家标准方言,即唯一的全国性官方语言,从而使印度的标准方言与官方语言重合。但是由于印度南部地区的反对,政府未能成功。随着印度语言生活状况的变化,印地语是最有希望成为印度标准方言的语言。根据最新的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2011 Census of India)结果,印地语母语者的比例为43.64%,印地语的使用人口e比例为57.1%。虽然印地语在使用人口方面未表现出标准方言般的绝对优势地位,但相较于印度其他主要语言,其优势明显、潜力巨大。首先从母语者使用数量来看,排名第二的孟加拉语其母语者占总人口比例仅为8.3%,而印地语母语者总人口比例为43.64%,优势明显。从总使用人口来看,排名第二的英语总使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为10.6%,而印地语总使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则接近60%。在使用地域方面,在印度的所谓29个邦(包括伪“阿鲁纳恰尔邦”和“查谟-克什米尔邦”)、6个联邦属地和1个国家首都辖区中(截至2019年6月),将印地语作为唯一官方语言的有两个邦,将印地语列为主要官方语言的有11个行政区,另有两个邦将印地语定为辅助官方语言。因此,无论是从使用人数还是地域来看,其他语言没有实力与印地语竞争国家标准方言地位。但同时,印地语母语者仍然没有超过总人口的半数,不占绝对主导地位。这样的局面决定了这对矛盾的复杂性。

二、本土语之间的矛盾

第二对矛盾是不同语系的本土语(Vernacular)之间的矛盾。印度的22种本土官方语言之间存在差异,一些邦和非印地语母语者反对将印地语作为国家标准方言,也不愿意放弃其母语而将印地语作为第一语言,这是印地语面临的重大阻力。

国家标准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需要统一的民族认同感。在民族独立运动时期,甘地等领导人提出了“印度斯坦族”f和“印度斯坦语”g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是凝聚民族意识、构建民族国家的重要理论基础,并在独立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印度独立后,印地语并未顺理成章地成为国家标准方言。由于没有了英国殖民者和英语的外因,于是矛盾转向了内部,产生内部矛盾的原因是“印度斯坦”在理论上存在问题。问题一是“印度斯坦族”的概念问题。从人种的角度来说,将南亚次大陆的居民整合成一个种族是很困难的。印度是一个多人种国家,人种之间存在客观差异,整合而成的“印度斯坦族”难以产生民族认同感。从宗教的角度看,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隔阂也给“印度斯坦族”的概念带来挑战。从地理的角度看,居于不同地域的人更倾向于基于地域和本土语的集体认同感,而非没有基础的空泛集体认同感。问题二,把南亚次大陆上不同语族、语系的语言以及不同方言全部整合成广义的“印度斯坦语”,这个概念是不严谨甚至是不成立的。在印度独立运动时期,人们需要此概念作为武器来与英国殖民者抗争,相较于与英国殖民者的民族差异以及英语的语言差异,“印度斯坦”概念的缺陷可以被忽略;但在印度独立以后,此概念的缺陷就日益凸显。一些非印地语母语者担心印地语成为国家标准方言后会削弱他们母语的地位,在剥夺了他们讲母语的权利的同时,还会损害他们的其他诸多权利。为此,部分地区甚至爆发了“反印地语运动”,反对印地语被赋予法定的国家标准方言地位,成为唯一的官方语言。

印度政府在制定1950年宪法时做出了让步,规定印度为多官方语言国家。如今印度语言生活中多种官方语并行的根源,在于没有从立法上解决印地语的国家标准方言地位问题,而是采取了多语妥协的策略,意图维护国家稳定。其后果有四:第一是削弱了印地语的权威性。1950年的宪法承认14种官方语言,印地语由“准标准方言”变为和英语并列的全国性官方语言,相比之前地位下降了,推进印地语成为国家标准方言的进程倒退。第二是出现了语言建邦的诉求。尼赫鲁认为若按语言建邦会妨碍国家整合,打乱国家的行政与经济结构,并在国家建立初期就产生扰乱和分裂的力量。(林承节,1955)但是政府仍然做出了让步,安得拉邦h的建立以及邦改组法i的通过都标志着语言建邦运动的胜利。印地语成为国家标准方言更是雪上加霜,本土语言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矛盾进一步加剧。第三是《官方语言法》j的出台和三语方案k的失败。由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反印地语浪潮,印度政府出台了《官方语言法》,此举虽缓解了国内本土语之间尖锐的矛盾,却间接地提升了英语的地位。第四是多语并行,阻碍智力文明成果的全国共享。

尽管如此,印度从未放弃确立印地语为国家标准方言的意图,于是采取了渐进策略。在国家成立初期,为了维护稳定,印度宪法进行了妥协,随后推行“三语方案”,意图缓解本土语之间的矛盾,间接提升印地语的地位,同时采取“印度斯坦族”的概念来弱化矛盾,但由于概念本身的不足以及其他一些外因,此方法并未奏效。相反,在非印地语地区盲目推行印地语反而引起了民众强烈的不满情绪,造成社会动荡。印度没能在建国之初从立法上确立印地语的国家标准方言地位,基于本土语的集体认同感大于空泛的、没有基础的民族国家认同感是本土语之间矛盾的根源。印度语言生活多语并行的格局由此定格,本土语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

三、本土语与外来语的矛盾

第三对矛盾是本土语与外来语之间的矛盾,以印地语与英语为甚。印度没有国家标准方言,但又需要一种族际通用语(Lingua Franca),所以在《官方语言法》等法案出台后,英语实际上成了族际通用语。由于一个国家的标准方言和族际通用语是一致的,故一般不需要将外来语作为族际通用语。但是印度三语方案确立的语言格局决定了英语作为族际通用语的必要性。印度使用英语作为族际通用语的实践,客观上又进一步巩固了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削弱了印地语的地位,使印度去殖民化的过程更加艰难。英语事实上已经成为印度社会精英的标记,关乎社会地位与就业,但是大部分民众并不通晓英语。l贫民的孩子难以接触英语,英語能力薄弱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英语已然是精英语言。

长期将英语作为族际通用语使用,会对印度社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是社会发展畸形。许多接受英语教育的印度精英精神上是西方人,依赖西方模式和技术,渴望西方世界的认同。他们主导印度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领域,并不断强化控制。这些领域的成果在设计之初往往就与社会有一定的脱节,对于大部分具有印度本土思维的民众来说并非量身定做,于是造成了政策上的水土不服和公共资源的浪费。其次是损害印度的文化内核。“如果这一局面持续下去的话,那么英语事实上将成为生产‘印度’文学知识的语言。目前的困境在于英语恰恰最不适合承担这一角色。”(Aijaz Ahmad,2014:247)英语作为外来语,却充当了族际通用语的角色,它与印度民族文化并不适应。如果长此以往,印度的精神文化成果为达到全国通行的目的不得不采取英文形式,印度文化的内核就会被英语侵蚀,进而被扭曲。英语在全方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印度的文化,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自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2014年当政以来,印地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英语的地位开始被削弱。“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与此前中央政府推广印地语的政策不同,莫迪政府的很多政策带有明确的印地语优先原则,即用印地语代替英语。”(姜景奎、贾岩,2018)莫迪推行的印地语优先政策不仅基于合适的时机和历届政府的积累,也得益于其延续了温和的渐进策略。英语作为族际通用语已经损害到印度的文化内核,客观上也为莫迪政府创造了合适的时机。印地语的地位得到提升,距离成为国家标准方言又近了一步,但目前依然无法取代英语成为族际通用语。印地语与英语的矛盾实际上制约着印度文化的发展。虽然莫迪政府在推进印地语成为国家标准方言方面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种局面不会很快改变,这就决定了这对矛盾的持久性。

四、结论

纷繁复杂的印度语言生活中包含着三对基本矛盾,理解印度语言生活复杂性的关键就在于深刻理解这三对矛盾。一方面,因为政治、民族、宗教、历史等原因,印度宪法未能赋予印地语国家标准方言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英语长期作为族际通用语使用,巩固了自身地位,加剧了本土语与外来语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印度应当先解决本土语之间的矛盾,在保护母语者权利的前提下,减少邦级官方语言数量,逐步将印地语打造成为具有族际通用语功能的本土语;在印地语成为族际通用语之后,再通过民族意识整合和立法程序,使印地语成为国家标准方言。这样,印度的族际通用语和国家标准方言相吻合,语言生活的矛盾得以解决,将会减少印度社会的离心力,进一步增强印度的社会稳定性,提升国家综合软实力。莫迪政府在推进印地语成为国家标准方言方面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印度语言生活的三对矛盾短期内无法解决,将仍然维持多语并行的局面。

a 标准印地语是以德里地区附近的克里方言为基础的方言。

b 1917年,甘地在古吉拉特教育会议中发表演讲,提出了确立印度国语的五个基本原则:1.能成为简洁易学的行政用语的语言。2.能成为全印度宗教、经济、政治交流媒介的语言。3.应该是印度多数居民的语言。4.对全体印度人民而言,这种语言应该简单易学。5.确定国语时不应仅考虑眼前利益和私利。详见廖波:《世纪国语路:印度的国语问题》,《世界民族》2013年第1期,第69—75页。

c 《印度宪法第八附则》(Eighth Schedule to the Constitution of India)规定的官方语言除英语外达到了22种,分别是印地语、阿萨姆语、孟加拉语、博多语、多格拉语、古吉拉特语、卡纳达语、克什米尔语、孔卡尼语、迈提利语、马拉雅拉姆语、曼尼普尔语、马拉提语、尼泊尔语、奥里雅语、旁遮普语、梵语、桑塔尔语、信德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和乌尔都语。

d 属于印欧语系的官方语言有16种:英语、印地语、阿萨姆语、孟加拉语、多格拉语、古吉拉特语、克什米尔语、孔卡尼语、迈提利语、马拉提语、尼泊尔语、奥里雅语、旁遮普语、梵语、信德语、乌尔都语;属于达罗毗荼语系的官方语言有4种:泰米尔语、泰卢固语、马拉雅拉姆语、卡纳达语;属于汉藏语系的官方语言有2种:博多语和曼尼普尔语;属于南亚语系的官方语言有1种:桑塔尔语。

e 依据最新发布于2018年的《印度人口普查2011》定义,一种语言的总使用人口包括以该语为母语、第二和第三语言的人口。

f 印度只有一个民族,即印度斯坦族,彼时的印度还未分裂,包括现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也即印度斯坦。

g 由于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口语极为相似,书写不同,可以看作是一种语言两种字母书写,因此“印度斯坦语”狭义上是指印地语和乌尔都语的合称,广义上指“印度斯坦的语言”。

h 1953年,前马德拉斯北部的泰卢固语区独立成邦,成为印度第一个以语言分布为依据建立的语言邦——安得拉邦。自此,全印度范围内有了按照语言划分建邦的趋势,也即语言建邦运动。

i 1956年,印度国会通过了邦改组法,把国家按语言分布重新划分为14个邦、6个直辖区。

j 1950年,宪法中规定英语自建国起的15年内用作官方语言,15年后印地语成为印度唯一的官方语言,即在1965年到期;由于20世纪70年代南部一些邦反对印地语成为全国唯一的官方语言,也即标准方言,因此印度政府于1963年出台该法案,法案规定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无限期延长。

k 三语方案,即规定学校必须教三种语言,在印地语区实行“印地语+英语+一种其他官方语言”,在非印地语区实行“本地官方语+英语+印地语”。但是泰米尔纳德和孟加拉等邦依然抵制,坚决不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由此,印度的语言格局定格为大多数地区实行“一种官方语言+英语+印地语”,少数地区实行“一种官方语言(非印地语)+英语”。实际上三语方案没能获得全国范围内的成功。

l 根據2011年印度人口普查(2011 Census of India),印度以英语为母语的使用者比例为0.02%,以英语为第二语言者比例为8.3%,以英语为第三语言者比例为4.6%,英语使用者占总人口比例为10.6%。

参考文献:

[1] Brann,C.M.B. The National Language Question: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 Logos [University of Nambia,Windhoek]1994,Vol 14:125-134.

[2] Hindi,not a national language:Court. The Hindu.PTI. 2010-01-25. ISSN 0971-751X.

[3] Hans R. Dua.The National Language and the Ex-colonial Language as Rivals:The Case of India[J].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14,no.3,Jul.,1993.

[4] Jack Richards,John Platt,Heidi Weber.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M].刘润清等译.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

[5] 高文成.语言学精要与学习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 梅德明.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百科全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7] 戚雨春.语言学百科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

[8] 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9] 林承杰.印度近现代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0] 阿吉兹·阿罕默德.在理论内部[M].易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1] 廖波.世纪国语路:印度的国语问题[J].世界民族,2013(1):69-75.

[12] 廖波.印度的语言困局[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5(3):77-80+110.

[13] 姜景奎,贾岩.印地语优先:印度的语言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J].世界知识,2018(1):61-63.

作 者: 高熙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系印度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99124.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