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环境下陕西关中传统民居的转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邢杨

摘 要:传统的民居形式能够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结合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风貌等诸多不利条件时,对居住环境进行改善的才能与智慧。现在的人们对于民居建筑的追求发生了改变,但同时也对传统的民居建筑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破坏。因此,我们应当立足于当代社会,寻求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转型,使其更适用于现代社会,能够保存得更为长久。

关键词:当代 陕西关中 传统民居 转型 保护

陕西,简称“秦”,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地区,地处黄河中游。陕西地区因其地理位置、文化风俗、气候条件的不同,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区域。陕北地区地形以黄土高原为主,关中地区则以渭河平原为主,陕南地区与关中地区隔着一条秦岭山脉,主要是秦巴山地。因此,民居形式也各有不同。

一、陕西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及其形成机制

祁剑青在《陕西传统民居的地域分异及形成机制》中认为传统民居是指按照传统方式建造并使用的具有地域或民族特征的民間居住建筑。陕西的民居建筑主要可以分为靠崖窑、砖石锢窑、土基锢窑、窑洞四合院、窄四合院、地炕院、石片房、吊脚楼、夯土房。根据地域环境的差异民居的主要分布情况也有不同。陕北地区的“窑洞式”民居建筑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因此大部分的陕西民居研究主要集中在陕北地区,其次是关中地区,最后是陕南。

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其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风沙大,气候极端,早晚温差大,植被稀疏,木材稀缺,水土流失严重,地形破碎,适宜建筑的地形稀少。因此,陕北的民居形式是以窑洞民居为主的,基本的型制有靠崖窑、地炕院、锢窑,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在马江萍的《陕西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修复》中提到生土是指未焙烧的,仅仅只作简单加工的原矿土或耗石灰、砂三合土。这种建筑材料在陕北地区广泛使用是因为其造价低廉、取材方便并且便于施工。陕北地区的土层深厚,这种依崖而建的窑洞式建筑使得居住环境冬暖夏凉,同时保护了生态平衡,节约资源。

关中地区以合院式民居为主,虽在陕北、陕南地区都有分布,但数量和型制上略有不同,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夏季干热、冬季寒冷,土质坚硬,容易塑形,适合夯土版筑和制作土坯。土木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因为木材缺少,所以当地居民们便运用了一种“半立木”结构,将背墙、山墙等地的四根立柱减去,改用土坯墙承重。同时,护墙体采用生土墙或土芯外包砖墙的方法,起到了很好的防潮隔热的效果,便于调节温湿度。关中民居多用窄院形式呈现,建筑样式多倾向于北京四合院的样式风格。例如在电视剧《白鹿原》中所展现出来的建筑形式,就是关中合院式民居的清晰还原。

陕南地区主要处于山区或盆地,北邻秦岭,南靠巴山,植被丰富,温度适宜,木材较多但地势多变,因交通不便利,所以经济相对落后。建筑样式风格也各有不同,大多借鉴安徽、两湖等地的建筑手法。主要型制为石片房、夯土房、吊脚楼等。但在地域较为平坦的盆地,也有四合院建筑。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多用木构架形式,常见的木构架建筑为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抬梁式构架因其选材严格制作复杂,所以多用于宫廷、寺庙、大型祭祀场所等。穿斗式构架相对比较简单,取材容易施工简单,在民居当中应用比较广泛。同时,受气候的影响,为防止木材的腐烂,将台基等基础部分做成石材,更加坚固耐用。

二、关中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在平面布局上,关中的传统民居通常为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以村聚落,增强防御功能。因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方位以坐北朝南为最佳方位,平面布局是南北窄内庭长,墙门抱夏、抱亭,或者利用厅堂来分割狭长的宅院。整体由正房、倒座和两厢组成。有钱人家会将房屋设计为多进式宅院,分正院和偏院,但每个院落都会各自设大门,通往外界。院内又设有角门,相互连通,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又相互连接。同时院落布局方正均匀,具有典型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特点,规整严谨,体现出的向心性是宗教观念和封建家长制度的深刻反映。

建造形式上,关中民居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单坡屋顶,“陕西八大怪”其中之一的“屋子半边盖”说的就是这种单坡向内的屋顶形式,这种屋顶节省了占地面积,在下雨的时候,方便雨水的回收利用。同时在窄院的四周设有檐廊,能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同时具有联系交通、方便人们休闲娱乐的作用。倒座房一般设为三开间或五开间,大门设于右侧,并在外墙内侧凹进房屋进深的1/2或1/3,外墙一般不开窗或开高窗。

装饰风格上,关中的民居当中最常用到的装饰手法是石雕、木雕或砖雕,无论是在柱子、柱础、屋脊、抱鼓石,都会或多或少有装饰雕塑。这种将实用性和装饰性融为一体的装饰风格,在关中民居建筑中非常常见。

三、当代环境下关中民居的转型原则

当今社会经济大发展,人们追求城市化生活的思想越发严重,对传统的民居形式破坏得比较严重。现存最具有研究价值的陕西关中民居就是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的党家村,党家村距韩城市城区9千米,总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现有居民320户,1400余人,是北方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建筑村落,被誉为“人类古代传统民居住宅村寨的活化石”,具有700年的历史,整个村落以党、贾两大姓氏为主。最早因党姓始祖党恕轩逃荒而来,以种田为生,繁衍生息,形成村落。而后贾氏始祖贾伯通于元末明初迁至韩城,之后两个家族合居于党家村。又于公元1758年,共同创办“合兴发”,经营柴货贸易。党家村在这两大家族的经营下成为当地有名的富族,兴建住宅。一度时期党家村的民居建筑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坏。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建筑越来越多,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传统民居中的许多生活问题如取暖、排水等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包括党家村在内的很多村庄,都被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但在改造的过程中,往往从工艺到型制都运用了现代化的建筑形式,使传统的民居建筑全盘西化,失去了传统的味道。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对传统的关中民居进行转型?我们需要遵循怎样的原则?这是我们所需要认真思考的东西。

(一)重新认识关中传统民居

要对关中传统民居进行转型,首先是要了解其优点和缺点,对需要保留或改善的部分进行分析,在不改变原有建筑空间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建造手法,以及建筑理念,打造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民居建筑。

(二)传统的技术适应现代民居建筑

对关中地区适宜的民居建筑形式进行保留,在不改变其空间结构的基础上,使用现代建筑材料。例如将传统使用的土木材料更换为现代的土坯砖材料,这种材料取材更方便,而且更加坚固耐用,不易腐蚀。在使用过后,还可以归还农田,使其重复利用,绿色环保。

(三)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传统的民居建筑中,不仅要考虑建筑材料的使用及型制等问题,同时也要注重古人“适应自然”的智慧。例如:关中民居中所运用的狭长的窄院和单坡向内的屋顶,在古时便是用来收集雨水和遮蔽太阳的,这种方式不仅与现代建筑所提倡的生态保护相呼应,同时还能够资源回收利用,节能低消耗。

(四)与环境融合的选址

对传统民进行转型时,不仅在材料和形式上要注意合理规划。在选址方面,古人一直秉承“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由于古代的生活条件并不好,所以人们在选择居住环境的时候,会考虑到水源、地势等诸多问题。因此,在选址的时候要更加注意与环境相融合的原则,例如依山而建、临水而居。

四、总结

关注传统民居的转型问题不仅仅是对人们居住环境问题的改善,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我们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对关中传统民居进行有意义的转型。比如:要全面进行分析和构思;要注意将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材料巧妙地融合在傳统的民居建筑当中去;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改造,让传统的关中民居散发出新的活力,在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手法的基础上保留关中平原地区原有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方天宇.陕西党家村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与文化探析[J].城市建筑,2019(7):154-155+168.

[2] 马江萍.陕西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修复[J].居舍,2019(1):178-179.

[3] 祁嘉华,靳颖超.陕西关中传统民居“三雕”艺术的启示[J].民艺,2018(S1):50-61.

[4] 房丹.河南、山西和陕西民居的建筑特色[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8):83.

[5] 尉艳丽.陕西美术促进民居生态文明保护的策略[J].艺术评鉴,2018(15):76-77.

[6] 祁剑青.陕西传统民居景观的地域分异及形成机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4):184-189.

[7] 许岩,储若男.关中传统民居的现代转型[J].中外企业家,2013(23):253+259.

[8] 朱海声.陕西关中民间信仰与传统民居的关系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849-854.

[9] 徐健生.陕西关中传统民居文脉语境下的建筑创作思考[J].城市建筑,2012(1):99-101.

作 者: 邢杨,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99154.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