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诗意乌托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原睿开

摘 要:现代派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有着独特的双重身份,他既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又在美国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诗人一生都充斥着生活与诗歌之间的对立,并在诗中建构了独特的乌托邦世界,以诗意的态度调和人生的矛盾。《星期天早晨》是史蒂文斯的代表作品,诗人在诗中建构了独特的男性乌托邦以及自然乌托邦。通过研究此诗,可以探究诗人通过诗歌来进行自救的主张,让人们看到了生活方式与诗意创作相协调的可能性。

关键词:华莱士·史蒂文斯 《星期天早晨》 乌托邦

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1879—1955)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并成为与庞德、T.S.艾略特等人齐名的现代派重要诗人。目前对于史蒂文斯诗歌有不同方面的解读,尤其是他推崇的“想象力”更是人们研究其诗作的重点。然而在想象力的基础之上,他的诗中还具有明显的乌托邦特征,这一点没有被人谈到。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作家的文学作品,人们一直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将社会理想放入未来或想象的乌托邦中,以此来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逃离,越是在社会转型和文化流变的时代,越会激起人们对理想生活环境的向往。史蒂文斯的诗之所以能够备受读者青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他建构了一个积淀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乌托邦。诗人在世纪之交经历了美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一方面承受着来自物质生活的巨大压力,还要坚持诗歌创作这一精神生活的源泉。另一方面,工业化进程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人无法与自然展开真诚的对话。史蒂文斯诗中的乌托邦在矛盾之间找到了平衡,这对于身处工业化时代人们的精神启示有着重要意义。

一、《星期天早晨》中的男性乌托邦

史蒂文斯的社会理想首先是在经济优裕的基础上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习作,这在他早年与其父谈话中可以窥见:“他事实上请求过父亲给他一笔稳定的收入,以便让他可以从事另一种职业——写作。”然而在现实面前,理想往往很容易被打破,在父亲拒绝了他的请求之后,焦虑中的他不得不调整人生目标,去重新获得他曾经拥有却又失去了的经济地位。作为经济人史蒂文斯的诞生是他根据主客观条件调整与诗歌创作之间矛盾的开始。

史蒂文斯并没有将自己的全部青春和精力都投入到诗歌中,从表面上看,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地位,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工作可以带给史蒂文斯“男性气质”。这正是史蒂文斯作为现代派诗人的内心矛盾的体现。他一方面继承了浪漫主义诗人的唯美主义特征,如他在诗中热衷于对死亡的描写:“Death is the mother of beauty; hence from here/Alone, shall come fulfillment to our dreams.”另一方面他又极力摆脱因此而带来的女性气质,这是写诗带给诗人的一大人生矛盾。

写作作为一种职业在当时的纽约很难维持生计,因此诗歌写作更多属于有闲阶级才能享受的奢侈生活。加之“[女性]由她的所有人抚养”,变得不得不无所事事,所以写作,尤其是写诗,逐渐成为带有女性化标志的职业,而养家糊口的责任,主要还是依靠男性来承担。正因如此构成了史蒂文斯职业生涯的焦虑,男性的义务和担心写诗带来的女性气质的矛盾心情,全部寄托在了《星期天早晨》一诗中:“喧嚣而骚动的人群/将在夏日早晨的狂欢中/歌唱他们对太阳狂热的信仰/太阳不是神,而是神的象征/裸露于他们之间,像野性的源泉/他们的歌唱将是乐园的歌唱/从他们的鲜血中返回天空/层层的歌声中将出现/他们的主人喜爱的风中湖泊/天使般迷人的树林,回音震荡的山峦。”这一诗节可以看作诗人对未来的憧憬,诗人在这里把我们带回了原始的男性崇拜。“太阳”“裸露于他们中间”,象征着一种狂热的原始男性的生殖崇拜。在这个奇妙的男性乌托邦中,原始的男性赤身裸体,围成一圈,他们身份平等,没有身份高低之分,共同颂扬着自然。

联系诗人先前的生活经历,可以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解读诗人隐藏的寓意。20世纪是美国的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的阶级差异越来越大,男性作为社会的主导群体,为了不掉入下层群体中,自然而然他们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也愈发沉重。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无产阶级的男性乌托邦社会的渴望,以及对阶级分化、经济优势的厌弃。想象中的乌托邦看似荒谬,然而“充滿想象力的豪情奔放”,那里没有男性的责任和义务,诗人将生活的压力和矛盾溶解于此。“乌托邦”是从这篇诗作中的抽象概念中凝练出来的,将它作为心灵寄托进行抒情可以判断作者的真实想法,以及人生的矛盾对他造成的困惑。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着许多无奈选择和各种各样的冲突,当生活中的苦闷难以排解,诗人选择用诗歌坚定自己的信心,并用“乌托邦”的构想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的探索。

二、重返自然的乌托邦

现代派作家长久以来留给读者崇尚非理性、反传统的表达情感的印象,“自然”这一主题很少出现在现代派作家的作品中。但史蒂文斯作为少数现代派关注自然的作家,始终聚焦于人与自然这一主题,这一点与浪漫派文人极为相似,他们都试图通过亲近自然来发觉人生的意义。史蒂文斯曾强调自然对他生活的调和作用:“生活中充满了忧虑,也充满了对失败与挫折的恐惧,但只要想起家乡那些果园、藤架以及一望无际的田野,我的心里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舒适、惬意和安详,我会情不自禁地祈祷。这时,家乡就是大地间一座庄严的大教堂。”由此可见,美丽的自然是诗人生活乐趣之所在。诗人年轻时对未来的憧憬是诗意和美好的,但是现实中他迎来的是失意与恐惧。于是,对自然的描写和渴望就成为诗人对生活中负面情绪和矛盾心情的排解。正因如此,诗人在《星期天早晨》一诗中构想了自然状态下的乌托邦。

莫尔曾经在《乌托邦》中热忱地说道:“乌托邦人酷爱自己的花园,园中种有葡萄、各种果树及花花草草,栽培得法,郁郁葱葱……”这种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在我国文学作品的乌托邦中也有所体现,如东晋诗人陶渊明所构想的“桃花源”:“(渔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进去之后更是别有洞天:“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见,自然优美的环境已经成为乌托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乌托邦中不仅仅只有人与自然作为主体与客体的存在,而是要求二者平等地参与,密切地互动。

史蒂文斯在诗中发起了这样的拷问:“为什么她不能在温暖的阳光中/芬芳的水果和明亮的绿翼中/从世上的香膏和美学中/发现那些如天堂的思想般珍贵的事物?”史蒂文斯出身于清教家庭,而清教徒的信仰在与世俗的博弈中渐渐衰微,“天国的虚无和传统宗教的渐渐消失,只留给了20世纪诗人贫瘠的大地和‘语言欢乐’作为遗产”。但是史蒂文斯没有“为宗教信仰的失去而伤心”,而是充分利用了这笔遗产,将从上帝那里丢失的一部分信仰寄托于自然关怀,真实地与自然展开生命的对话。诗中的女子仿佛和自然融为了一体,“雨的欲望,或落在雪中的情绪,孤独的痛苦或林花盛开时/无法压抑的欢欣……一想到夏天的绿叶和冬天的残枝/这些才是衡量她灵魂的尺度。”雨在这里被赋予了人的特点,“雨的欲望”或许就是诗中女子的欲望,而“落在雪中”的恰好是女子的情绪,“绿叶”和“残枝”仿佛与女子的灵魂融为了一体,女子的悲欢喜乐与自然是合二为一的。在融合的过程中,构成了人的情绪与雨、雪、林花之间的和谐关系。

史蒂文斯诗中的“她”,不仅仅和自然展开了亲密的对话,还在人和动物之间展开对话。当鸟儿离开“她”生活的麦田,那里便不再是乐园;“孤立无援”的岛是诗人心中自然的乌托邦,那里有“鹿群在我们的山上漫游/鹌鹑对我们尽情歌唱/……大群鸽子盘旋着/形成起伏的波浪”,岛上只有人和单纯的动物们,动物的叫声和动作是孤岛上自由之人的慰藉,他们是相互依靠的伴侣,是幸福而满足的伴侣。诗人将人的感受置于自然之中,人與动物之间不可分割的深厚羁绊,是乌托邦中个体与个体按照平等的法则在交往,在人和自然之间结下的缘分。因此,《星期天早晨》一诗中充满了诗人对自由、舒适生活的向往,在诗中孕育了构想中的幸福之地。

通过分析史蒂文斯在《星期天早晨》中所构想的乌托邦,可以看到一个诗人在面对生活矛盾时是如何化解的。史蒂文斯对自己理想和信仰的坚持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敬仰的,也让我们看到了自救的方法,以及生活方式和诗意创作相协调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史蒂文斯的诗歌所传递的思想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 萨克文·伯科维奇. 剑桥美国文学史[M].马睿,陈贻彦,刘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52.

[2] Alfred A. Knopf, Inc.The Collected Poems of Wallace Stevens. Random House.1971:68-69.

[3] 索尔斯坦·邦德·凡勃伦. 有闲阶级论[M]. 李风华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80.

[4] 华莱士·史蒂文斯.史蒂文斯诗集[M].西蒙,水琴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4,28-29.

[5] 威勒德·索普.二十世纪美国文学[M].濮阳翔,李成秀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242,243.

[6] Lensing, Geoge S. Wallace Stevens: A Poet’s Growth. Louisiana State UP, 1986: 52.

[7] 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M].戴镏龄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3.

[8] 陶渊明. 陶渊明集[M]. 北京:中华书局, 1979: 163-166.

[9] 丹尼尔·霍夫曼.当代美国文学[M].《世界文学》编辑部译. 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633.

[10] 杨岂深,龙文佩. 美国文学选读[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72.

作 者: 原睿开,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99161.htm

相关文章